EN
https://www.gov.cn/

人民日報:“年貨經濟”新消費蘊含新動能

2017-01-23 08:09 來源: 人民日報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春節將到,辦年貨忙。“年貨經濟”是老百姓消費能力的集中釋放,是商品服務供給水平的集中展現,也是管窺中國經濟的一個窗口。

消費對我國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已超七成。年貨消費折射的需求之變,蘊含著我國經濟增長的新潛力、新動能,也是下一步中國製造發力的風向標。

不變的中國年,變化的“年貨經濟”。今年的年貨市場有什麼消費新亮點、新動向?年貨消費的變化,折射了怎樣的經濟社會發展變遷?又給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出了怎樣的新課題?帶著這些問題,春節前夕,本報記者走進年貨市場,一線感知,尋找答案。

網上訂餐,大廚上門

春節餐飲花樣多

民以食為天,對大多數老百姓來説,年夜飯是一年到頭最重要的一頓飯。家住江西省南昌市西湖區的蔡先生就非常重視。“兩個月前我就尋思預訂小區附近某酒樓的年夜飯,一打電話,客服説,別説包廂,就連大廳都訂完了。上星期有人退訂,我趕緊撿漏訂上,謝天謝地!真沒想到有這麼火爆。”

來自中國烹飪協會的調查分析印證了蔡先生的感受:雞年年夜飯整體預訂率比去年穩中有升,雞年春節黃金周餐飲市場將紅紅火火。

相比下館子,北京市海淀區北下關街道皂君廟小區的周女士一家,年夜飯更為新潮。“今年過年終於可以從廚房油煙中解脫出來,我們家已在網上預訂好了硬菜,菜肴七分熟,真空包裝送到家,年三十在微波爐里加熱一下就可以吃了。”周女士一臉輕鬆地説。北京市朝陽區八里莊街道慈雲寺小區的80後李貴榮則連“加熱”的工夫都不用費,“我在一傢俬廚共享平臺上約了一位廚師,除夕那天他帶好食材、配料,來我家做飯就行。”

年夜飯之變,是觀察餐飲消費新動向的一個窗口。線上線下加速融合,消費新模式層出不窮,有的漸成氣候,這是餐飲市場的一個顯著變化。以網絡外賣訂餐為例,《2016年餐飲消費調查報告》顯示,2015年我國餐飲外賣市場規模佔整體餐飲消費的7.4%,預計到2018年將翻番。

中國飯店協會副秘書長金勇介紹,體驗式消費也嶄露頭角,如現場展示切肉、拉麵等,滿足年輕人愛玩愛曬的需求;還有一些裝修時尚的店面,網紅直播吃飯,帶動粉絲後續跟進。

消費形式花樣翻新,消費內容變化也不少。質量可控、營養均衡、種類多樣和加工便捷,成為越來越多消費者的追求。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市場經濟研究所研究員任興洲介紹,很多餐飲企業順勢而為,更注重食材質量;更注重特色化、差異化經營。

適應需求變化,餐飲行業積極調整結構,去年趨穩回暖勢頭明顯,前11個月,全國餐飲收入32447億元,同比增長10.8%。

——餐飲越來越大眾化。反對奢靡之風、反對鋪張浪費漸入人心,越來越多的餐飲企業定位更加親民,不少高檔餐廳也放下身段走大眾路線。

——産品與服務品牌化。消費者對食品安全、綠色、環保的要求更高、更敏感,任興洲認為餐企的品牌化經營是條回應路徑,以生鮮電商為例,就需要在建立生鮮標準、構建電商渠道和完善冷鏈物流上做足功課,形成一整套品牌制式。

——消費更趨個性化。滿足個性化味蕾需求的小餐飲入選2016年度中國餐飲業十大“熱詞”,但食品安全是個隱患。如何更好地放管結合、優化服務,成為需要回答的新課題。(記者 齊志明)

拍照用上無人機、VR相機

智慧産品成新寵

“春節聚會少不了拍照,這款蟻視VR相機能模擬人眼雙目視覺結構,將每個人的舉手投足立體、真實地記錄下來。”韓松興奮地展示著新年貨。李可打算利用春節長假外出旅遊,隨身帶上剛買的大疆“禦”系列無人機,“這下可以玩航拍了。”沈婷則給父母準備了一台智慧健康終端熙心益體機作為新年禮物,“它能精準採集身體各項指標,還能監測生理指標異常。”

智慧手機、智慧家居、家庭陪伴型機器人……不知不覺,越來越多的智慧産品走進日常生活,成為不少老百姓的新寵,春節前這類産品更是迎來了消費高峰。

智慧産品是片“藍海”。統計顯示,以智慧産品為代表的我國高技術産業增加值已居世界首位,2016年前三季度同比增長10.6%,對工業增長的貢獻率達到20%以上。來自亞馬遜中國的銷售數據顯示,2016年該平臺上智慧家居産品銷量實現了超過5倍的增長。業內專家介紹,目前消費者對於智慧産品的關注,還主要停留在娛樂、醫療、家居等領域,未來隨著技術進步和消費升級,智慧産品會滲透到生活和工作的更多方面,幫助人們更高效工作,更舒適生活。

為何年貨送智慧産品的越來越多?蟻視科技公司CEO覃政告訴記者,一方面,智慧産品往往能給用戶帶來新奇刺激的感官享受,把消費者從一些家務中解放出來;另一方面,不少智慧産品價格越來越親民,消費群體也隨之擴大。

智慧消費熱潮剛剛興起,火爆的同時也存在一些成長的煩惱。缺乏標準是個共性問題。多位智慧産品生産企業負責人表示,行業標準的缺失不利於公平競爭,甚至容易出現“劣幣驅逐良幣”現象。“缺乏標準給智慧設備之間共享數據造成障礙,這對整個行業發展來説也是不利的。”東軟熙康副總裁兼東軟熙康智慧可穿戴公司總經理陳顯莉介紹,可穿戴設備在與其他智慧設備交互數據時,需要具有兼容統一的數據傳輸協議來實現更廣範圍的互聯互通。

除了期待標準的制定,不少從業者呼籲同行業加強交流與合作。覃政以虛擬現實眼鏡為例,這個行業絕大多數公司規模都不大,只有互相合作交流和差異化生産,才能避免直接惡性競爭,不使寶貴的資源被浪費在惡性內耗中。

業內專家表示,智慧産品會越走越俏這個趨勢毋庸置疑。未來,智慧産品還將在個性化定制、提高精準度等方面發力,待浮躁期慢慢過去,將更多地“以技術實力論成敗”,對産品的創新度要求更高,科技范兒的年貨也會有更多選擇。(記者 劉詩瑤)

空氣凈化器賣斷貨,新能源車排隊提

綠色消費潛力大

進入2017年,家住朝陽區的北京市民鄭女士就開始在網上關注空氣凈化器,但一直沒有下定決心下單,如今她後悔不迭。“看中的幾款凈化器,這幾天不是漲價就是斷貨了。”即便如此,鄭女士還是趕在春節前預定了一台。“霧霾治理需要一個過程,只能在防護上多下功夫,早買早安心。”

記者走訪發現,春節在即,不少商場都在顯眼區域擺放了空氣凈化器,很多市民駐足選購,有的自用,有的送禮。

這兩天,工作兩年的上海白領孫軍給自己買了份新年大禮——一輛新能源汽車,“春節前買車的人真不少,提車都得排隊。”數據顯示,2016年我國新能源乘用車銷量同比大增84%。

年貨市場是個窗口,透出消費“綠”意更濃。專家介紹,綠色消費以有益健康和保護生態環境為基本內涵,是符合人的健康和環境保護標準的各種消費行為和消費方式的統稱。老百姓過去求溫飽,現在越來越多盼環保,追求“天藍、地綠、水凈、食安”。

“這些年來,公眾環境意識不斷提升,以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為基本特徵的綠色消費漸漸成為風尚。”中國人民大學生態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員曹明弟説,這些年新能源車、節能燈等節能産品,節水龍頭、節水馬桶等節水産品市場普及率不斷提高。“2013年以來,公司空氣凈化器産品銷售額連年翻倍增長。”北京益人偉業健康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胡瑞告訴記者。

阿裏研究院發佈的一份報告顯示,截至2015年底,我國在線綠色消費群體達到6500萬人,近4年增長14倍,但綠色消費人群只佔我國總人口的5%,這一比例在一些西方國家已超過50%,我國還有巨大增長空間。

促進綠色消費,事關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十部委聯合印發的《關於促進綠色消費的指導意見》提出,要綜合運用財政補貼、稅收減免、金融支持等多種手段,鼓勵綠色消費。

曹明弟建議,要推廣綠色消費産品,繼續推廣節能産品,鼓勵選購節水産品,同時,擴大綠色消費市場,鼓勵建立綠色批發市場、綠色商場、節能超市等綠色流通主體。“在綠色消費需求側精準施策的同時,進行供給側改革,引導企業緊跟消費新需求,加大對綠色産品研發、設計和製造的投入,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産品,不斷提高産品和服務的資源環境效益。” 曹明弟説。(記者 寇江澤)

整形機構、健身館迎來生意旺季

投資美麗更時尚

春節長假是親朋好友聚會的好時機,秀出最好的自己成為很多人的“小心思”。微整形、矯正牙齒、美容、塑身……春節前為“美”花錢的人還真不少,不少整形機構、美容院、健身館都迎來了生意旺季。

“手術後回到家裏,親戚朋友説我年輕了好多,心裏特別高興,這個年肯定能過得格外開心。” 陜西省延安市寶塔區的張秀梅趕在春節前在北京某三甲醫院整形外科做了面部年輕化手術,效果很不錯。

64歲的張秀梅已經退休,身體非常好,最大的心願是保持優雅、年輕的狀態。這次手術張秀梅一共花了5萬多元,但她覺得挺值,她喜歡跳舞,面部年輕化手術能讓她跳舞時更自信。

“投資美麗”的人越來越多,我國“美麗經濟”快速發展。據中國整形美容協會統計,2015年接受整形美容手術的人數超過700萬,産值超過4000億元,增長率為20%。整形美容業已成為國民經濟中僅次於房地産、汽車銷售和旅遊業的第四大服務業,預計到2019年産值還將翻番。

整形美容業發展為何如此快速?北京協和醫院整形外科主任王曉軍分析,首先是思想觀念的轉變。過去很多人抵制整形手術,現在越來越多的人認為整形能讓自己更自信,願意花錢去消費。其次,人們生活寬裕了,能夠負擔得起整形這樣較高的消費。第三,我國正規機構的整形美容技術不斷進步,手術效果越來越好,得到了越來越多消費者的信賴。

近年來,國內整形美容市場不斷發展,但行業發展還存在一些問題。

王曉軍分析,目前1萬多家醫療美容機構中,沒資質的小機構佔很大比例,一些從業者沒有行醫資質,有的甚至在生活美容場所和所謂的“美容工作室”做整形手術。“這種違法行為很容易造成手術事故,給消費者帶來經濟損失和身體損傷,甚至危及生命,也嚴重影響行業形象。”中國醫學科學院整形外科醫院院長祁佐良認為,這些小作坊整形美容機構非法行醫,非法用藥,製造了絕大多數整形事故,是行業不健康的主因。

整形美容業的健康發展,離不開各級政府加強、完善監管。中國醫學科學院整形外科醫院(東院)副院長馬繼光認為,很多美容機構沒有資質卻遍地開花,建議衛生部門與工商、公安、稅務等部門聯合執法,形成一張不留死角的“法網”。同時,要加大懲罰力度,大規模提高違法成本,這樣從業者才能心存敬畏,主動守法。(記者 申少鐵)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傅義洲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