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像保護大熊貓一樣保護耕地
——專訪國土資源部部長姜大明

2017-01-24 20:01 來源: 新華社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新華社北京1月24日電(記者 王立彬)《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加強耕地保護和改進佔補平衡的意見》近日印發,這對加強耕地保護具有重大意義。就新形勢下的耕地保護工作,國土資源部部長姜大明24日接受了新華社記者專訪。

新形勢、新挑戰:經濟騰飛,耕地紅線厥功至偉

記者:中央1997年出臺過加強土地管理和耕地保護的文件,很多行之有效的政策延續至今。時隔20年再度印發關於加強耕地保護的文件,有什麼戰略考量?

姜大明:中央剛印發的文件,在承前啟後基礎上,進一步完善了耕地保護制度,明確了各級政府責任。近20年來,就經濟總量而言,我國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在史無前例的工業化、城市化進程中,我們一邊堅持保障經濟發展,一邊堅持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和最嚴格的節約用地制度,耕地紅線厥功至偉。

通過多年努力,我們初步建立起了包括規模控制、用途管制、標準核定、激勵約束的管控性保護框架體系。此次在總結實踐基礎上,提出了“兩個絕不能”:已確定的耕地紅線絕不能突破,已劃定的城市周邊永久基本農田絕不能隨便佔用。

耕地是我國最為寶貴的資源,這是習近平總書記作出的重要論斷。13億人口的大國,糧食安全的特殊戰略地位,任何時候都不能動搖。耕地是糧食安全的根本保證,農業發展和農業現代化的根基。人多地少的基本國情,決定了我國耕地資源的特殊重要性和戰略性。耕地是農村改革發展穩定的基石,是重要的生産、生活、生態空間,耕地保護直接關係到廣大農民切身利益,關係到生態文明建設,關係到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和國家長治久安。

從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看,新型工業化、城鎮化建設深入推進,不可避免還要佔用一定數量耕地,生態文明建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退耕還林還草還濕,污染耕地治理等,還要調減一部分不穩定耕地,同時,我國耕地質量總體不高、局部退化,不能滿足糧食和農副産品生産需求,耕地保護面臨數量、質量、生態等多重壓力。

適應新形勢新要求,必須正確處理經濟發展與耕地保護的關係。妥善解決耕地保護工作的困難與問題,出路在於深化改革。意見既強調堅持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和最嚴格的節約用地制度不動搖,也從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佈局出發,提出加強耕地保護和改進耕地佔補平衡工作的總體要求、目標任務和政策措施。

目前我國糧食連年增産,糧食庫存高企,越是這個時候,越要保持清醒頭腦,繃緊耕地保護這根弦,不能有絲毫放鬆,在這個問題上一旦出現閃失,就會犯難以挽回的顛覆性錯誤。

新思路、新舉措:控佔用、調方式、算大賬、差別化

記者:佔補平衡政策在一些地方出現了一些問題,如何堅持這一制度?

姜大明:耕地佔補平衡政策是對工業化、城鎮化建設佔用耕地的補救措施。據統計,1999-2015年期間,全國建設佔用耕地5928萬畝,同期補充耕地6929萬畝,有效彌補了各類建設佔用造成的耕地損失。

經過多年開發,我國耕地後備資源逐步減少,分佈也不均衡,佔地需求和補地資源空間不匹配問題日益顯現。資源匱乏地區落實佔補平衡遇到現實問題。意見提出改進和規範佔補平衡管理的措施,就是“控佔用、調方式、算大賬、差別化”。“控佔用”,就是減少新增建設佔用耕地,從源頭上減輕佔補平衡壓力;“調方式”,就是轉變補充耕地方式,嚴格控制未利用地開發,著力實施土地整治、高標準農田建設;“算大賬”,就是從單純強調項目挂鉤算細賬,轉向兼顧區域平衡算大賬;“差別化”,就是充分考慮區域差異和項目差異,構建“縣域自行平衡為主、省域內調劑為輔、國家適度統籌為補充”的新格局。

要説明的是,探索資源匱乏省份補充耕地國家統籌,是實事求是解決資源匱乏省份保障發展需求,落實補充耕地實際困難的應對之策,不是對耕地佔補平衡制度鬆綁,不是放鬆管理要求。

新動能、新機遇:去産能、促投資、穩增長、補短板

記者:怎麼理解加強耕地管控、建設、激勵多措並舉?

姜大明:推進土地整治與高標準農田建設,實施耕地質量保護與提升行動,有效彌補了耕地産能損失。僅高標準農田建設一項,“十二五”期間,全國累計投入資金5900多億元,建成高標準農田4.03億畝,補充耕地2700多萬畝,整治後的耕地質量平均提升1~2個等級,糧食産能普遍提高10~20%。意見提出建立政府主導、社會參與的工作機制,以財政資金引導社會資本參與高標準農田建設。“十三五”期間,中央財政投入可達6000億元,將調動地方政府和更多社會資本進入,發揮去産能、促投資、穩增長、補短板等多重作用。

按國務院批准的《全國土地整治規劃(2016~2020年)》,推進土地整治和高標準農田建設,藏糧于地、藏糧于技,將增強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實施“三深一土”戰略,建設佔用耕地耕作層剝離再利用,以工程、生物、農藝等措施加快土壤熟化過程,將推動農業科技創新。

發展是硬道理,節約是大戰略。保護耕地也是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有力工具。“十二五”期間,全國單位GDP建設用地消耗下降24.18%,建設佔用耕地面積比例由2011年的41.4%下降到2015年的40.37%。全國年均建設佔用耕地規模,從1985-1996年間的750萬畝左右下降到1999-2015年間的350萬畝左右,有效“倒逼”了發展方式轉變。

按意見要求,我們將進一步實施建設用地總量和強度“雙控”行動,逐級落實“十三五”規劃確定的建設用地總量和單位國內生産總值佔用建設用地使用面積下降20%的目標任務。通過引導産能過剩行業和“僵屍企業”用地退出、轉産和兼併重組,推廣應用先進節地技術和模式,以考核評價引導、約束地方優化用地結構,為城鎮化、工業化發展提供新動力。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韓昊辰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