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海南“草根金融”根深葉茂漸成材

2017-01-25 08:26 來源: 海南日報
字號: 默認 超大 | 打印 |

不良貸款由年初的30.28億降到年底的21.27億,不良率由3.98%下降到2.39%,處於全國農信社最低水平;撥備60.84億,撥備覆蓋率達286.05%,為全國農信社最高水平……近日,省農信社2016年年終決算數據出爐,在一組組亮眼的“成績單”中,這兩項數據格外引人注目,因為全國農信社裏表現最佳的風險控制指標,更能反映出資産質量的不斷提升和優化,反映出良好的發展後勁和潛力,表明省農信社正穩步走在健康發展的軌道上。

農信社的良性發展是海南金融業持續健康發展的縮影。近年來,海南省委、省政府將金融業作為12個重點産業的重要內容,充分發揮海南優勢,安排出臺相關支持政策、措施和資金,加強風險防控,推動海南金融在支持實體經濟、服務地方發展中不斷壯大提升,金融業增加值連續數年實現較快增長,同時不良率保持在較低水平。

可以説,對省農信社資産質量和風控水平的觀察,也是考察海南金融業發展質量的一個很好窗口。

不良貸款再降9億元:

遵循金融規律常念“風險經”

年終決算的結果顯示,過去這一年裏,省農信社全轄不良貸款下降了9億多元,對於一家存款餘額達1408億元、貸款餘額888億元規模的銀行類金融機構來説,取得這樣的成績殊為不易。

如果從全行業來看,國內商業銀行普遍面臨經濟轉型期的挑戰,傳統盈利渠道下降,不良貸款“雙升”,省農信社的這個指標更顯彌足珍貴。

成績何來?省委書記羅保銘要求“農信社經營上要把風險防範放在第一位”,省農信社在改革發展近10年曆程中,也始終高度重視風險防控,提前預判經濟走勢,遵循金融規律。

改革轉制前的省農信社,不良率一度高達88.3%,歷年虧損高達54.6億元。省委、省政府審時度勢啟動了農信社改革,明確以小額信貸來撬動農村金融改革的戰略,要求在有效控制風險的前提下,用發展解決存在的問題。

到2013年,省農信社改革初見成效,發展突飛猛進之時,省委、省政府準確研判經濟環境,及時敲響“警鐘”。羅保銘囑咐省農信聯社負責人,關注流動性風險,優化信貸結構。海南省農信社及時調整戰略,結果在一場突如其來的“錢荒”面前不僅保證了充足的流動性,還向其他金融機構提供了200億元的流動性,為預防全省性風險作出了貢獻,更為農信社進一步的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省委副書記、省長劉賜貴多次到海南省農信社調研或聽取工作彙報,要求處理好發展與風險的關係,堅持服務好“三農”和小微企業,加快金融創新,更好地防範金融風險。省委常委、常務副省長毛超峰等分管領導同樣對農信社資産安全高度關注,要求農信社走出一條注重質量效益的內涵式發展之路。這些指示要求,指導農信社在發展的各階段,根據經濟形勢的變化,按照金融規律的要求,不斷調整完善發展戰略定位,風險更加可控,發展更具質量。

“確保萬無一失,一失則萬無”,這一“風險經”已成為農信人的口頭禪。曾經高風險的慘痛經歷讓農信人始終重視風險控制,從制度設計到經營策略都採取了一系列防範風險的措施,確保把向現代化商業銀行的轉型發展之路走得更穩。

日盈利400萬元:

洞悉産業規律踐行“雙贏觀”

在經營實踐中,有的金融機構會冒著較大風險追求較快的發展,有的機構則以較慢的發展速度實現較好的風險控制。但在省農信社身上,兩者實現了某種程度上的同步。

2016年,在不良率穩步下降的基礎上,省農信社全轄存貸款餘額分別增加了234億元、128億元,實現利潤15億元,同比增長12.6%。在更長的時間維度來看,由改革前每天虧損100多萬元,到現在每天盈利400多萬元,省農信社用了不到10年。

怎麼做到的?省農信社去年10月舉行的一場優化服務座談會上,許多海南企業都説起了農信社獨特的生意經。

“在産業生死存亡的時刻,農信社真正雪中送炭,給我們發放了無抵押貸款。” 潭牛文昌雞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于吉英記得,海南著名的“文昌雞”受2013年國內禽流感疫情影響銷量大降八成以上,雞農和養雞企業面臨絕境時,是農信社果斷出手支援,幫助整個産業迅速走出低谷。

“在公司香蕉基地受到超強颱風‘威馬遜’重創的緊要關頭,農信社給了最有力的支持。”天地人生態農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徐咏梅也記得,在風災之後,是農信社的貸款幫助公司擺脫了困境,實現了經濟效益的節節增長。

在農信人看來,金融機構本身是一個産業、一門生意,但同時金融又要服務實體經濟,服務其他産業,所以既要遵循金融規律,也要遵循所服務産業的經濟規律。

這是一種責任,也是一种經營策略。“就拿農業來説,有其自身發展週期,不能只看到當下的災情、困難,還要看到發展的趨勢和優勢。”一輩子從事農業、被稱為“泥腿子金融家”的海南省農村信用社聯合社黨委書記、理事長吳偉雄説,經濟環境越困難,越要服務實體經濟,多做雪中送炭的事情。同時,金融機構也只有這樣才能在經濟週期中實現最大的紅利,贏得最好的發展。

從改革以來,這種緊貼實體經濟的“雙贏觀”就體現在省農信社經營實踐的方方面面:

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2016年發放農戶小額信貸33.05億元,完成年初目標的137.71%。走訪全省建檔立卡貧困戶75122戶,並向其中有貸款需求的17509戶貧困戶發放扶貧貸款4.77億元,有力支持了脫貧攻堅行動。

積極參與“服務社會投資百日大行動”,2016年發放小微貸款262.24億元,增長18.46%,申貸獲得率82%,惠及客戶數1.9萬戶,達到三個“不低於”的要求。

堅持服務“三農”,2016年發放涉農貸款349.93億元,增加39.49億元,增幅12.72%,金融支農“主力軍”地位日益凸顯……

農信人從未忘記,省委、省政府主要領導在改革之初的囑託:不是要你們賺多少利潤,而是要更好服務實體經濟,服務“三農”,幫助更多農民脫貧致富。

對農信人來説,服務實體經濟沒有止境。2016年四季度,省農信聯社又出臺12條優化金融服務的“幹貨”政策,切實幫助中小微企業融資降門檻、降成本、增便利,加大對實體經濟支持力度。

依法清收32億多元:

嚴格內控機制守護資金安全

銀行不良貸款的處置向來是一項難題。有業內人士透露,銀行出售核銷不良資産的平均價格僅收回30%。但在2016年,省農信社實現了不良貸款的本金加利息100%依法依規收回,做到了“零損失”,全年共清收不良貸款32.54億元。

從30%到100%的背後,是省農信社在省委、省政府和有關部門、監管機構支持指導下,在一般銀行內控管理要求的基礎上,形成的以三個“零容忍”理念、五項制度創新、四條資金“看門狗”隊伍為鮮明特色的風險管理體制機制。

反思改革前的種種風險漏洞,省農信社以問題為導向,立下了“三個零容忍”的規矩:即腐敗零容忍、案件零容忍、貸款收不回零容忍,並相應制定了完善的規章制度。

其中,針對信貸人員的信貸獎懲制度、針對貸款客戶的誠信保證制度、針對風險延遲暴露的績效延期支付制度、針對意外風險的傷殘互助金制度、針對服務質量的“三農”專家指導制度等五項制度創新,形成了風險與個人利益密切聯絡的監控機制,培育了自覺防範風險的內生動力。

再好的制度,關鍵在於實施。為此,省農信社高度重視並逐漸培養壯大了資産風險、內控合規、律師法務、監察稽核四支風險管理隊伍,發揮了重要作用,成為守護資金安全的四條“看門狗”。其中,風控隊伍排查風險隱患,紮緊可能存在的“口子”;內控合規隊伍嚴守業務規範,確保運行在規範的“路子”;監察稽核隊伍嚴格核實審計,及時發現存在問題的“稗子”。

在經營機制上,海南省農信社在高速發展期就提前部署,努力降低貸款集中度。在積極支持實體經濟,服務“三農”和小微企業的同時,對風險行業堅持抵押物的“有效、足值、易變現”。此外,農信社還成立了公司律師事務部,確保貸款合規合法,將農信資産鎖進法律“籠子”。

近10年來,從省農信聯社班子成員到普通員工,在風險防控機制面前一視同仁,從省聯社成立到現在先後有404人因發放貸款形成不良,而被解除勞動合同或離崗清收。目前省聯社有3名中層管理幹部因發放貸款形成不良,每月只能領到保障工資。

面向未來,海南省農信社正將穩健發展的成功經驗納入科技軌道,研發上線包括信貸、財務管理等140多個子系統,建立健全網絡終端安全及互聯網統一齣口管理、遠程集中授權及電子驗印系統、事後監督系統、視頻集中監控平臺、稽核審計系統、電子銀行交易監控及風險預警平臺,科技防險能力不斷提升。

在省委、省政府堅強領導下,海南農信社繼續保持良好發展勢頭,在有效控制風險的前提下實現穩健發展,經營管理一年比一年規範、盈利水平一年比一年提高、抗風險能力一天比一天增強、金融風險一天比一天下降。(記者 楊藝華 通訊員 袁國華)

【我要糾錯】 責任編輯:朱英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