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農業結構新調整:産品産業生産方式全面優化

2017-02-07 16:26 來源: 新華社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新華社北京2月7日電(記者 胡璐、董峻)日前發佈的2017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加快結構調整步伐。以此為導向,將實現農業産品結構、産業體系以及生産方式的全面優化。

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副組長、中央農辦主任唐仁健説,我國農業結構應實施調優産品結構、調好生産方式、調順産業體系三大調整。他認為,當前我國農業主要矛盾已經由總量不足轉變為結構性矛盾,主要表現為階段性的供過於求和供給不足並存。與此同時,農業農村發展的內外環境也發生了大的變化,出現了許多新矛盾新問題,主要是農産品需求升級,但有效供給跟不上;國外低價農産品進來了,國內競爭力跟不上;農民增收傳統動力減弱,新的動力跟不上等。

在此背景下,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高農業綜合效益和競爭性,是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我國農業政策改革和完善的主要方向,而調整農業結構正是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方面。其中,調優産品結構,就是要順應市場需求變化,消除無效供給,增加有效供給,減少低端供給,拓展高端供給,突出“優質專用”大宗農産品和“特色優勢”其他農産品的生産供給。

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李國祥説,目前我國農産品供給最突出的矛盾是一些農産品數量很多,但質量、産品安全存在明顯缺陷,與國外同類産品相比競爭力較弱,導致庫存增多,也産生了一定的浪費。與此同時,一些真正的需求反而得不到滿足。為解決這一矛盾,實現從“吃得飽”向“吃得好”、“吃得放心”的轉變,就要在産品結構上進行調整,即更加注重發展優質、安全保障性好、真正面向需求的農産品。

另外,大量産品同質化容易導致價格低迷,不利於農民增收。加快發展優勢特色農産品生産,不僅能夠豐富供給,也利於解決結構性問題。

對此,中央一號文件提出要統籌調整糧經飼種植結構,發展規模高效養殖業,做大做強優勢特色産業,優化農業區域佈局,提升農産品質量和食品安全水平。

調好生産方式,就是要推行綠色生産方式,修復治理生態環境,這既是提高農産品質量本身的需要,也是還歷史舊賬,同時為子孫後代留下生存和發展空間的必要舉措。

中央一號文件釋放了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的強烈信號,要求促進農業農村發展由過度依賴資源消耗、主要滿足量的需求,向追求綠色生態可持續、更加注重滿足質的需求轉變。並提出了推進農業清潔生産、大規模實施農業節水工程、集中治理農業環境突出問題、加強重大生態工程建設等政策措施。

調順産業體系,就是要著力發展農村新産業新業態,促進三産深度融合,實現農業的全環節升級、全鏈條升值。

記者從農業部了解到,今年農業部將持續推進農業結構調整,提高供給體系的質量和效率,實現優化供給、提質增效、農民增收的目標。具體來説,將繼續壓減玉米麵積,今年力爭調減籽粒玉米麵積1000萬畝,改種大豆、雜糧、青貯玉米等作物;優化品種結構,增加適銷有效供給,拓展特色高效供給。

同時,推進農牧結合、種養加一體、一二三産業融合,延伸産業鏈,實現提檔升級;推行稻田綜合種養,推廣間套復種高效種植模式,大力發展現代種養業,積極發展農産品加工流通業,建設現代農業産業園。

此外,大力發展節水農業,推進化肥農藥減量增效和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擴大耕地輪作休耕制度試點規模。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姜晨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