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蛟龍”號在西北印度洋調查區域發現“黑煙囪群”

2017-03-08 19:35 來源: 新華社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新華社北京3月8日電(記者 劉詩平)“蛟龍”號載人潛水器當地時間3月4日和7日分別在西北印度洋進行了中國大洋科考38航次的第3次下潛和第4次下潛,在調查區域觀察到大面積的硫化物煙囪群,同時獲取了豐富的硫化物樣品。

第3潛次在臥蠶1號區沿測線開展調查,最大潛深3013米,觀察到大面積的黑煙囪群,初步圈定了熱液區分佈範圍,對熱液噴口流體進行測溫,最高溫度達253℃,並布放了硫化物煙囪帽和生物生境實驗板,對彌散流進行了溶解氧和溫度測量;開展了測深側掃微地形和環境參數測量;開展了實習潛航員主駕駛培訓。

此次下潛獲取了豐富的塊狀硫化物樣品;2管含金屬沉積物的短柱狀插管;16升近底海水,其中熱液羽狀流8升;62件螺、海葵、茗荷等生物。

硫化物煙囪也稱“黑煙囪”,其成因是海水從地殼裂縫滲入地下,遇到熔岩被加熱,溶解了周圍岩層中的金、銀、銅、鋅、鉛等金屬後又從地下噴出。這些金屬經化學反應,形成硫化物沉積在附近的海底,像“煙囪”一樣堆積起來。硫化物煙囪作為一種海底礦藏日益受到關注。

第4潛次在大糦熱液區沿測線開展調查,最大潛深3517米,初步圈定了熱液區和硫化物分佈範圍,對熱液低溫彌散流進行測溫,布放了微生物富集裝置;開展了實習潛航員主駕駛培訓。

此次下潛獲取了硫化物煙囪體樣品,3管短柱狀熱液沉積物插管,16升近底熱液羽狀流水體樣品,7隻盲蝦。

據本航段首席科學家韓喜球介紹,與臥蠶1號熱液區相比,大糦熱液區煙囪體較大。硫化物堆積體規模較大,高度可達數十米。同時,該區域生物優勢種以盲蝦和海葵為主,見到少量螃蟹、茗荷、多毛類。

韓喜球認為,獲取的硫化物樣品對重建該區域熱液成礦作用過程、評估該區域成礦資源潛力,具有重要價值。

今年2月6日從青島起航的大洋38航次,共分三個航段,分別在西北印度洋、南海、雅浦海溝和馬裏亞納海溝開展大洋資源與深海前沿科學調查,時間為124天。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白宛松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