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中科院專家表示太湖藍藻水華預警有效率
可達8成以上

2017-03-24 10:43 來源: 新華社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新華社南京3月24日電(記者 董瑞豐)太湖藍藻水華一度大面積暴發,曾危及江蘇無錫等地的飲用水安全。經過數年治理,太湖水質不斷改善,記者日前從中國科學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獲悉,通過建立藍藻水華災害監測預警機制,進一步降低了藍藻水華暴發的概率,預警可提前72小時,準確率達80%以上。

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太湖站站長秦伯強介紹,他們布設站點定期採集太湖水質和藍藻樣品,同時建立預測模型,根據藻類生物量與天氣預報分析預判藍藻水華的發展趨勢,最終確定藍藻水華暴發的概率及可能區域。

地面監測之外,南京地湖所還構建了水色遙感模型,根據不同水質遙感影像不同的原理,利用衛星遙感技術反演湖泊水體的光學特性,應用於藍藻水華監測與預測預警。

“自2008年以來,連續8年的水華季節每週兩次發佈藍藻水華預測預警,為太湖飲用水安全保障作出了重要貢獻。”秦伯強説。

據了解,河道輸入、大氣降水等途徑帶來大量氮和磷,導致湖泊富營養化,是藍藻水華暴發的根本原因,“治本”仍需較長過程。不過,藍藻水華暴發往往經過4個階段:湖底休眠、水體復蘇、上浮積聚、死亡分解,完善的監測預警機制,可以指引管理部門在不同階段採取有針對性的控制和清除手段。

南京地湖所太湖站副站長朱廣偉説,預警機制與打撈自動化調度相結合,顯著提高了藍藻的打撈效率,藍藻打撈量從2008年的60萬噸增加到2016年的約150萬噸。

據介紹,南京地湖所通過預測預警、智慧攔截、高效清除一系列措施,引導防控藍藻災害的環保産業發展由應急開始向主動防禦轉變,在太湖、巢湖、滇池、惠州西湖等重點湖泊成功實施了數十萬畝的湖泊生態修復工程,有效改善湖泊水質,引領了我國湖泊生態修復的實踐。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朱英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