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緊盯市場變化 踏實提升品質——夜宿農家話春耕

2017-03-31 19:31 來源: 新華社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新華社瀋陽3月31日電(記者 張倵瑃、鄒明仲)眼下東北地區正值春耕備耕時節。去年玉米臨儲政策取消了,今年玉米主産區的農民打算種什麼,農機、化肥、種子都準備得怎麼樣了?3月底的一天,記者來到素有“黃金玉米帶”之稱的全國産糧大縣——遼寧省昌圖縣,走進田間地頭一探究竟。

當我們離開八面城鎮大和村,坐車來到曲家店鎮嘎甲村時,已是黃昏時分。靜謐的小村裏,炊煙裊裊,牛羊三五成群。好客的村黨支部書記王少波和媳婦鄭麗君熱情地挽留我們在家裏吃晚飯。早年走南闖北搞工程建設,現在身兼村支書和合作社理事長的王少波很健談,席間他爽快地答應了記者的借宿請求。

飯後,喝著熱騰騰的茶水,記者與王少波一起,盤腿坐在暖暖的土炕上,拉起了家常。

種什麼不再犯愁了

嘎甲村全村共7800畝地,今年玉米還是要種,可比去年減了1000多畝。王少波説,今年,全村種黃芪、防風、牛膝等中草藥的面積從1100畝,增加到3000多畝,其餘絕大部分種玉米,還有少量馬鈴薯、大豆等作物。

村民們接受中草藥種植也有一個漸進的過程。王少波説,他自2009年起,經朋友推薦,就開始帶領村民種中草藥,可當時村民響應的並不多。

“種多少玉米,貴賤都不愁銷路,留下的秸稈磨碎了還能喂牛喂羊,脫粒後的玉米棒子還能燒火做飯。”王少波説,可種中草藥,萬一賣不出去,那可就是血本無歸,玉米價格好的時候,多數村民都不敢冒那個風險。

就連王少波自己,當年也是抱著試試看的態度,種了100畝。沒想到,當年每畝地就凈賺了近3000元,比種玉米多了2000元左右。王少波説:“俺還記得,一共拉走了兩大車黃芪,賺了30萬元,當時俺就尋思,這要是在村裏推廣種植中草藥,鄉親們得多賺多少錢啊!”

“種植業要想轉産,關鍵是銷路問題。”王少波當年是通過個人關係聯絡上了安徽亳州一家上市的中藥廠,近十年來的合作,藥廠對嘎甲村種植的中草藥已經很認可,今年種多少要多少。藥廠老闆甚至表示,只要種植面積達到1萬畝,還會考慮在昌圖成立深加工企業,就地加工,就近銷售。

誰來種不再搖擺了

從2009年全村種植幾百畝,到2016年的1100畝,再到今年的3000多畝,中草藥逐漸成為嘎甲村村民致富的“金鑰匙”。最近幾年來,鄉親們只要見到他們的村支書王少波,總喜歡打聽種中草藥的門道、銷路和價格,親眼看到他這些年賺了錢,也動心了,打算試一試。

“要想讓中草藥真正成為鄉親們增收致富的‘搖錢樹’,通過土地流轉實現規模化、集約化經營是必由之路,合作社統一來種最合算。”王少波説,“如果各家各戶分散著種,中草藥的質量很難保證得了,更主要的是各找銷路又沒啥話語權。”

藥廠對嘎甲村中草藥的收購價,近些年來也比較穩定。以黃芪為例,王少波給記者算了一筆賬:每斤濕黃芪3元左右,每畝産1300斤左右,就能賣將近4000元。每畝地需要6斤種子,每斤種子80元,再加上化肥、人工、承包地等費用,每畝地攤下來的成本大約1300元。計算下來,每畝地純收入近3000元,而種玉米年景好的時候,多説也就1000元收成。

今年備耕,村裏的旋耕機、藥材播種機都準備好了,新購置的4台農機也從內蒙古陸續運過來。萬事俱備,就等著春耕開始了。

選種子不再上當了

春耕最怕遇到假種子、劣質種子,王少波種中草藥在選種子時也吃過虧、上過當。2012年,他看到一家網店賣的黃芪種子比較便宜,當年就全部購進了這個種子,可出苗後才發現,不是藥廠訂單上所需要的品種,不光實際産量比好種子低,品質也很差,算下來一共賠了30多萬元。

“正是有這類風險,鄉親們看在眼裏,才不敢大面積種植。”王少波説,那之後他更加小心了,都是通過正規渠道購買種子、化肥,再沒賠過錢。前幾天,合作社已購進了20萬元防風種子、48萬元黃芪種子,大夥心裏更有底了。“現在俺越來越認識到,不管種什麼,都得緊盯著市場變化,踏踏實實提升品質,市場打開了,種植結構調整的路子才會越走越暢。”

從單一種玉米,再通過示範帶動,逐漸擴大中草藥的種植規模,嘎甲村種植結構的變化,正是曲家店鎮、昌圖縣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縮影。今年全鎮調減玉米2萬畝、全縣調減玉米14萬畝,減下來的耕地主要用來種植中草藥和雜糧、馬鈴薯等綠色、有機、無公害作物。

嘮著,嘮著,王少波很興奮,噌地從炕上跳下來,在屋子裏來回踱著步。他説:“只要肯幹,鄉親們的腰包一定會越來越鼓!”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林巧婷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