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破解結構矛盾 兜牢民生底線

2017-04-17 08:04 來源: 經濟日報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破解結構矛盾 兜牢民生底線
——專家解讀一季度就業形勢

就業是最大的民生。日前,在國新辦舉行的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上,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副部長張義珍表示,今年一季度就業情況整體平穩,呈現“溫暖開局”。全國31個大城市的城鎮調查失業率1月份、2月份也都保持在5.0%左右的較低水平。

當前,我國就業還面臨哪些挑戰,如何看待全年就業走勢?近日,《經濟日報》記者就相關話題,採訪了對外經貿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李長安。

“在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結構調整加快的背景下,我國一季度就業實現‘溫暖開局’,取得這樣的成績很不容易。”李長安表示,從一季度數據來看,就業的主要指標開局良好。1月份、2月份,我國城鎮新增就業188萬人,同比增長16萬人,可以説是圓滿完成了任務。

李長安説,從宏觀經濟、外貿等各方面綜合看,一些數據的表現甚至超出了人們預期。其中,宏觀經濟形勢是影響就業最大的因素。今年以來,宏觀經濟呈現明顯復蘇的態勢,對促進就業是重要利好消息。

“今年的就業形勢仍然錯綜複雜,面臨不小壓力,既表現在總量矛盾上,也表現在結構性矛盾上。”李長安表示,據測算,今年需在城鎮就業的新成長勞動力超過1500萬人,其中包括近800萬的高校畢業生,以及職業學校畢業生、初高中後不再繼續升學的學生等。此外,再加上化解過剩産能需要安置的轉崗職工以及農村新轉移勞動力,就業總供給規模依然十分龐大。

李長安説,在經濟回暖期和轉型期,技術技能等各類人才短缺的矛盾也在加劇。隨著去産能、去庫存工作的深入,部分地區、部分行業、部分群體的失業風險有所攀升,結構性矛盾還會進一步突出。對於去産能任務比較重的行業和地區來説,轉型壓力比較大,如何來安置轉崗需要就業的勞動者,也是一個比較大的問題。

“雖然困難和挑戰不少,但是我們也有不少積極因素和有利條件。”李長安説,從過去幾年情況看,經濟下行沒有引發失業驟降,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經濟結構不斷優化,特別是快速發展的第三産業,已成為吸納就業的主要陣地。新經濟形態的不斷涌現,也為勞動者提供了很多新的就業崗位。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持續開展,對就業貢獻率不斷上升,更多勞動者通過努力成功創業,發揮了創業帶動就業的效應。這些都為促進我國就業的穩定增長提供了新動能。

在經濟增速放緩的背景下,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了全年實現城鎮新增就業1100萬人以上的目標,比去年還多100萬人。這一目標如何實現?對此,李長安認為,只要就業形勢總體穩定的基本面沒有變,應該可以順利實現全年城鎮新增就業1100萬人以上的目標。

李長安説,未來就業工作要從“量”和“質”兩方面入手,既要解決好就業總量的問題,也要同步提高就業質量。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大多數勞動者已經不滿足於只擁有一個工作崗位,而是要有一個更有尊嚴、更加體面的工作崗位。

“目前,一些新經濟形態催生的就業崗位,還存在著工資水平不高、就業崗位不穩定、社會保障不健全、勞動時間過長、工作環境不佳等問題,這表示實現全體勞動者的體面就業仍然任重道遠。”李長安説,要兜牢就業這個民生底線,需要多管齊下,既緩解總量上的困難,解決結構上的矛盾,同時又要實現就業質量的提高。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劉楊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