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發展改革委:真抓實幹推進老工業基地調整改造及轉型升級典型經驗介紹

2017-05-18 20:20 來源: 發展改革委微信公號
字號: 默認 超大 | 打印 |

編者按:近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於對2016年落實有關重大政策真抓實幹成效明顯地方予以表揚激勵的通報》(國辦發〔2017〕34號),對17個老工業基地調整改造力度較大,支持傳統産業改造、培育新産業新業態新模式、承接産業轉移和産業合作等工作成效突出的市、直轄市轄區予以通報表彰,並明確提出要支持這些城市先行先試,優先建設産業轉型升級示範區。為進一步宣傳和表揚先進,推進其它老工業城市學習受表彰市(區)在轉型發展方面的成功經驗,我們彙編整理了17個受表彰市(區)的典型經驗介紹,將陸續刊發。

真抓實幹推進老工業基地調整改造及轉型升級典型經驗介紹之三
遼寧省瀋陽市

瀋陽市地處遼寧中部,是東北地區的中心城市和以裝備製造業為主的國家重要工業基地,被譽為“共和國裝備部”和“東方魯爾”,全市面積1.28萬平方公里,人口829萬人。

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振興戰略實施以來,瀋陽市積極改革攻堅,主動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以推進實施新一輪東北振興戰略為引領,以推進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和建設新型工業化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為契機,在完善體制機制、加快重大産業平臺建設、構建現代産業體系等方面進行了積極探索和嘗試,取得了初步成效。有關經驗和做法如下。

一、著力完善體制機制

(一)努力打造國際一流投資營商環境。深入推進全面創新改革試驗、自主創新示範區和自貿試驗區建設,對標打造國際一流營商環境。2016年,瀋陽市委、市政府出臺《關於打造國際化營商環境的意見》,圍繞打造廉潔高效的政務環境、誠信規範的市場環境、互利共贏的開放環境、完備優質的要素環境、功能完善的設施環境、溫馨包容的社會環境、公平公正的法治環境等七大環境制定了一系列政策舉措,力爭通過3年努力,使瀋陽市的營商環境能夠達到世界銀行營商環境排名前50 經濟體水平。

(二)全面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公佈行政事業性收費、經營服務性收費等6個目錄清單,並實行了動態管理,實現審批事項全覆蓋、全流程、全封閉、全監督、一平臺辦理,全市行政審批事項全部進入政務服務平臺。推行無償代辦、現場辦公、延時服務、並聯審批等創新舉措。拓展商事制度改革成果,全面推行“五證合一”和“一照一碼”,開展“雙隨機、一公開”抽查,進一步保護和激發了全社會創業活力。

(三)不斷完善政策支撐體系。相繼出臺《貫徹落實推進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振興三年滾動實施方案任務分工和責任分工》《關於進一步降低企業成本減輕企業負擔的若干意見》等20多份政策文件,為老工業基地振興營造了良好的發展環境。先後進行了三次大的區劃調整,解決中心城區發展空間受限、産業佈局淩亂、各區發展不均衡的問題。

二、加快重大産業平臺和載體建設

(一)大力推進老工業區改造。堅持工業轉型與城市改造統籌,探索形成了系統推進集中連片老工業區整體改造的成熟經驗。在鐵西老工業區改造中,綜合實施“擴權強區”“東搬西建”戰略,按照“搬遷、並軌、改造、升級、就業”10字方針,賦予鐵西區地方稅收增量返還、土地出讓收入返還等政策,累計返還土地出讓收入300多億元,共遷出企業320多家,騰出土地9平方公里,盤活資産500多億元,成功破解了老工業區改造中“錢從哪來、人往哪去、産業怎麼轉、企業怎麼改、包袱怎麼甩”等普遍性難題,為全國老工業區改造積累了可複製可推廣的經驗。

(二)科學規劃建設産業園區。依託現有産業基礎和發展潛力,科學佈局形成多個專業化産業園區,聚集一批知名企業。目前,全市已基本形成鐵西裝備製造産業區、沈北新區戰略新興産業區和渾南創新創業産業區。鐵西裝備製造産業區以國務院批准建設的中德(瀋陽)高端裝備製造産業園為核心,聚集了華晨寶馬、北方重工、特變電工、瀋陽機床等知名企業,已初步建成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先進裝備製造核心基地。沈北新區戰略新興産業區以航空、車輛製造、電子商務、高端食品為重點,集聚了包括海爾、中興、瀋陽利源軌道交通等公司。渾南創新創業産業區以信息技術、數字醫療和生物醫療、新能源汽車、新材料産業等為主,加快推進遼寧自貿試驗區瀋陽片區建設,吸引了東軟、新松機器人、成大生物等知名企業。三大園區形成了高端裝備、汽車及零部件等産值超過千億元的産業集群。

(三)加快創新創業平臺建設。2016年,渾南區被確定為全國首批雙創示範基地,是東北地區唯一的雙創示範基地。目前渾南雙創示範基地已設立8支雙創基金,眾創空間達到27家,孵化器9家,在孵企業2000多家,吸納就業2萬多人,區內的瀋陽國際軟體園已發展成為中國軟體園十強。加快建設産業技術創新平臺,已建設産業共性技術創新平臺9個,産業技術創新綜合服務平臺1個,産業專業技術創新平臺17個。

三、加快建設現代産業體系

(一)推動裝備製造業等傳統優勢産業智慧升級。落實“中國製造2025”戰略,推動互聯網、大數據、雲計算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在製造領域的廣泛應用,全力構建先進製造業産業體系。發揮沈鼓集團、瀋陽機床、華晨寶馬、北方重工、新松公司、東軟醫療、沈飛民機等骨幹企業作用,推動10家企業成功獲批國家級兩化融合管理體系貫標試點。特變電工沈變公司建設“高端變壓器産品智慧製造數字化車間”,實現從大規模半自動生産模式向“數字化、網絡化、智慧化”生産模式轉化。瀋陽機床集團實施數字化企業建設,在已突破的核心控制技術基礎上進一步搭載數控機床遠程故障診斷、車間生産管理等智慧化功能,在裝備、汽車、航空、輕工、醫藥、化工、電子等多個行業中確定機床集團的i5全生命週期管理及智慧體驗工廠等64個項目。

(二)加快培育新興産業。圍繞機器人及智慧製造、IC裝備、電子信息、通用航空、新材料、新能源等新興産業領域,對重點項目予以專項扶持。目前,東軟醫療智慧化製造和服務平臺、瀋陽遠大智慧産業園、奧維通信多網融合、飛馳電氣新興配電核心産品研發製造基地等一批項目相繼竣工投産。全市共有266個重點新産品研製等創新項目、128個新興産業項目正式列入省企業技術創新重點項目計劃,分別佔全省項目總數的36.2%和51.8%。成功推進德國巴克杜爾、瓦盧瑞克、西門子、德國中心、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全球工業聯盟合作等60余個創新合作項目。

(三)以對口合作為契機深入推進産業合作。結合瀋陽市與北京市、遼寧省與江蘇省對口合作,推進産用結合、産需對接和産業鏈上下游整合,謀劃實施一批重大産業合作項目,積極推動建設對口合作示範園區。研究探索採取“飛地模式”在瀋陽合作共建産業園區、科技園區和科技成果孵化轉化基地。同時,積極承接京、蘇高新技術、先進製造、節能環保等産業,促進産業集聚發展。

【我要糾錯】 責任編輯:于士航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