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中國文化,讓世界看見

2017-05-31 07:42 來源: 人民日報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精彩的中國故事,往往都會經歷由淺入深的接受過程,我們需要打造更多能承載中國文化氣度、負載中國價值觀的優秀內容載體

近日,翻看何中堅先生所譯的唐詩集《一日看盡長安花:英譯唐詩之美》,雖是外文,但仍然感受到了優雅音韻、渾融意境,讓人心中不由得再次感慨:古詩譯成英文也可以這樣美。説“再次”,是因為前段時間還被翻譯家許淵衝圈粉,在他的作品中,已領略到中國詩詞通過另一種語言展現時的神與韻。翻譯家們的努力讓人看到,詩詞等門檻較高的中國文化,同樣能夠讓啟迪、感動和美,抵達國外讀者的心靈。

其實,中國詩詞在國外的接受度,可能遠遠超過很多人的想象。在美版“知乎”Quora上,有不少人發帖討論“你讀過最美的中國詩詞是什麼?”在另一些論壇上,也有很多學中文的外國網友討論分享自己喜歡的中國詩詞。從《詩經》《古詩十九首》到李白、杜甫、魚玄機……國外讀者不僅涉獵廣泛,有的還見解深刻,讓人頗感驚喜。詩詞除了是他們學習中文的對象,也是情感交流的工具。一位網友説,他們家隔壁曾住著一位上了年紀的獨居荷蘭女士,在她生命最後的日子裏,她把一本李白詩集送給了他們,以感謝他們對她的幫助,在詩集的封面上,她手抄了《月下獨酌》這首詩。可以想見,“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式的東方詩意,同樣可以豐盈國外讀者的精神世界,為他們帶去情感上的哲思與共鳴。

中國詩詞走進國外讀者心中,只是近年來中國文化“走出去”的一個小切口。從莫言、劉慈欣、曹文軒等的作品得到國際認可,帶動中國當代文學在世界文學舞臺得到更多關注;到《瑯琊榜》《歡樂頌》等影視作品紛紛“出海”,在海外涌動起一股國劇“華流”……中國文化的世界“能見度”越來越高。甚至連中國網絡文學也成功進入國外二次元領域:在“武俠世界”“引力世界”等翻譯網站上,有近400萬的活躍用戶在“追更”中國網絡小説。如果説,曾經的中國文化在海外還是一些小圈子裏品讀、研究的對象,那麼今天,借助新的信息傳播渠道,中國文化尤其是流行文化,已經開始為更多普通外國人帶去“不一樣的空氣”。翻譯水平的提高、網絡交流的開放,也讓文化傳播有了更多“此時此刻”的互動感、參與感。

文化不只是生活方式,更是一種精神價值,它的意義在於給心靈以啟迪,給精神以力量。當前,“走出去”的中國文化,思想內容承載量還比較有限,尤其是以武俠、玄幻為主要內容的網絡文學,雖然有些包裹著傳統文化的外衣,但真正能傳遞中國文化的精神氣度、價值理念的不多,能産生深刻文化影響的更少。文化之間的溝通與交流,本就是一條坎坷不平的道路。今天,《紅樓夢》的藝術魅力在世界上享有崇高聲譽,而早期西方傳教士翻譯《紅樓夢》時,可是一度將寶玉錯認成女孩。誤解與曲折並不是問題,精彩的中國故事,往往都會經歷由淺入深的接受過程。對於今天的我們來説,打造更多能承載中國文化氣度的優秀載體,讓真正負載中國價值觀的“內容文化”更多地傳播出去,是提升文化軟實力的關鍵。

季羨林曾説過,“中國從本質上來説是一個文化大國,最有可能對人類文明做出貢獻的是中國文化”。今天,世界更加關注中國文化,一方面是因為中國日益提高的國際地位,一方面也是中國文化的傳播越顯純熟與自然。讓更多的“長安花”走出去,與世界共賞中國文化之美,人類文明將會擁抱更多的可能性。(張 凡)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朱英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