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打造浙江“三農”發展新高地

2017-06-05 10:33 來源: 浙江日報
字號: 默認 超大 | 打印 |

瞄準供給側 培育新動能
打造浙江“三農”發展新高地

日前,浙江省委、省政府印發《關於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農業農村轉型發展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共分8個部分、40條。這是繼2008年我省“農村改革四十條”之後,省委、省政府堅定不移續寫“八八戰略”大文章,聚力“三農”發展,站在歷史新方位重磅推出的“三農轉型四十條”。

“三農轉型四十條”是指導我省今後一個時期“三農”發展的浙江方案,既有全面落實中央一號文件的“普通話”,又有凸顯特色和優勢的“浙江話”;既有對我省好的經驗做法的傳承,又有展望未來、與時俱進的創新。記者就此採訪了浙江省農辦副主任蔣偉峰。

自我加壓

高標準推進“三農”發展

按照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總目標,“三農轉型四十條”設置了浙江“三農”發展的主要目標,其中有一些硬性指標:到2020年,全省農林牧漁業增加值年均增長2%,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8%以上、達到31000元,城鄉居民收入比力爭縮小至2:1。

“這些目標都是圍繞浙江‘三農’發展要持續保持全國前列這一定位設置的。”蔣偉峰表示,浙江提出了“全面提升城鄉一體化水平”的目標,《意見》從現代農業發展、農民增收、美麗鄉村建設、農村改革等方面進行了細化。

值得注意的是,這些目標都帶有自我加壓性質。數據顯示,2016年,浙江省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866元,比上年增長8.2%。“要率先實現農民收入翻番目標,必須保證年均增長超過7.4%,從全省面上來看這並不算難,但城鄉居民收入比要縮小至2:1難度很大。”蔣偉峰説。2016年,浙江城鄉居民收入比為2.066,比2015年的2.069僅縮小0.003,到2020年縮小到2:1,年均需縮小0.0165,難度可想而知。

浙江也正在歷經農業生態轉型的陣痛。2013年至2015年,在畜牧業、漁業轉型調整的反向拉力下,全省農林牧漁業增加值僅分別增長0.4%、1.5%、1.6%。隨著轉型的逐步深入,2016年全省畜牧業增加值降幅比上年收窄7.6個百分點,對農林牧漁業增加值增速的下拉影響比上年減小0.9個百分點,展現出復蘇態勢,全省農林牧漁業增加值突破2000億元關口,比上年增長2.8%。但轉型升級有一個過程,《意見》提出到2020年年均增長2%的目標,仍是一項艱巨的任務。

2%目標的另一個增長空間,來自現代涉農服務業。“在去年2002億元的增加值中,服務業僅有35億元。”蔣偉峰告訴記者,《意見》明確要提高涉農服務業在農林牧漁業增加值中的比重,並單列一條支持現代涉農服務業發展。

這也意味著,如何定義現代涉農服務業成為一個新的重大課題。蔣偉峰指出,除農家樂、電子商務外,農業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提供的農産品銷售、物流配送、信息諮詢、農業科技等服務也應納入,現有的統計制度要作出相應調整。

培育動能

遵循“兩山”之路不動搖

在明確自身發展定位的同時,《意見》也明確了我省“三農”發展的主線: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浙江有很多國字頭招牌。”蔣偉峰表示,我省擁有現代生態循環農業發展試點省、海洋漁業可持續發展試點省、現代林業經濟發展試驗區、畜牧業綠色發展示範省、農産品質量安全示範省、供銷社綜合改革試點省等多個國家級試點示範創建平臺,這些平臺建設任務既是浙江“三農”轉型發展的機遇,也從供給側角度明確了浙江“三農”發展的方向。

比如,以深化農業“兩區”建設為重點,《意見》提出了“1218”,即到2020年建成100個一二三産業深度融合的現代農業園區、200個集産業園科技園創業園功能于一體的農業可持續發展示範園、100個特色農業強鎮和80條全産業鏈。“1218”是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的重要抓手,是全面提升生産基地化、經營産業化、産品優質化、手段智慧化、田園美麗化水平的重大平臺,必將在我省現代農業今後發展中發揮重要作用。

《意見》也從綠色、安全、品牌三個層面,對提高農業市場競爭力提出了新要求。比如,針對農産品質量安全問題,《意見》明確要推行“標準化+”農業,2019年底前農産品質量追溯信息平臺覆蓋所有規模經營主體,2020年主要食用農産品“三品”認證率達到55%以上,農産品質量抽檢合格率穩定在98%以上。同時,農業也要打造自己的“三名”工程,開展農産品品牌振興行動和品牌推進年活動,培育一批農業領軍企業和國內外知名品牌,打響一批區域公用品牌、企業品牌和特色農産品品牌。

“農業必須要有強有力的科技創新引領和支撐。”蔣偉峰指出,《意見》提出要建設30家省級農業重點企業研究院,支持各類創新主體真正“把論文寫在大地上”,加強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和推廣。

為加快推進美麗鄉村轉型發展,近年來我省重拳出擊整治農村環境。《意見》明確,要持續提升農村環境質量,實施小城鎮環境綜合整治行動,深入推進農村“五水共治”。特別是提出到2020年,分類投放、分類收集、分類運輸、分類處置的垃圾處理系統要覆蓋全省50%以上的建制村,其中美麗鄉村示範縣要覆蓋到所有建制村。

《意見》還提出把安全理念和防災減災體系融入新農村建設。針對危房治理,《意見》提出要採取騰空、拆除、維修、監控的分類治理改造方式,2017年完成D級農民自住危房和涉及公共安全的C級、D級危房治理改造工作,2018年底前基本完成其他農村危舊房治理改造。

更進一步,浙江也在思考,美麗鄉村建設如何轉化為美麗經濟成果,讓綠水青山源源不斷帶來金山銀山。《意見》裏就有一招:開展景區村莊創建,到2020年累計建成10000個A級景區村莊,其中3A級1000個。

“這是省委、省政府推出的促進農業農村轉型發展的大招。鄉村旅遊業是農村一二三産業融合的新興業態,對於提升村莊建設水平、解決農民就業、促進農産品銷售、培育文明鄉風將起到極大的推動作用。”蔣偉峰告訴記者,臨安市在全省率先制定了以全域景區化為統領的《村落景區臨安標準》,讓村落景區有標可對、有準可守。

共建共享

不斷增進農民權益

“浙江的‘三農’發展應當遵循三個導向,生態、美麗、共享。”蔣偉峰表示,這其中,如何實現“共享”,是“三農”轉型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改革是激發農業農村發展新活力的源泉。《意見》指出,要落實宅基地集體所有權,探索宅基地有償使用、有償退出制度,探索農戶依法取得的宅基地佔有權、使用權分置辦法,探索村經濟合作社以出租、合作等方式盤活利用空閒農房及宅基地。“賦權活權,其根本目的還是增加農民的財産性收入。”蔣偉峰告訴記者,浙江對宅基地使用制度改革的深化探索走在全國前列。

這也是《意見》彰顯出的另一個浙江特色:將保護和增進農民權益作為核心。在加強資金等要素保障方面,《意見》包含了諸多具有“含金量”的內容。比如,要建立以綠色生態為導向的財政支農政策體系;實施生態功能區財政政策擴圍和“兩山”建設財政專項獎勵等政策;倡導建立“股份合作、保底分紅、有限責任”機制,鼓勵合理引導更多工商資本、金融資本、社會資本等投向農業農村。

土地是制約農業農村發展的一大瓶頸。為此,《意見》有了“含土量”很高的第39條,特別提出要建立健全用地保障機制,對符合農村道路建設標準的遊步道(棧道)可納入農村道路範圍使用管理;允許通過村莊整治、宅基地整理等節約的建設用地採取入股、聯營等方式,重點支持鄉村休閒旅遊養老等産業和農村三産融合發展;對實施林業規模經營的流轉林地,允許不超過3‰用於林業基礎設施建設。

今年起,我省實施消除集體經濟薄弱村三年行動計劃,確保2019年底前全面消除集體經濟薄弱村。《意見》明確,薄弱村消除和鞏固情況將納入新農村建設、26縣加快發展考核,薄弱村消除任務沒有完成的縣(市、區)主要領導不得調離崗位。2019年底仍未消除經濟薄弱村的縣,要建立財政兜底制度。

“補齊農村公共服務短板對提升農村民生水平意義重大。”蔣偉峰説,《意見》提出要大力發展城鄉養老服務,2017年全省實現農村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照料中心全覆蓋。同時,我省也將加快補齊低收入農戶增收致富短板,加強産業幫扶、就業幫扶、搬遷幫扶、金融幫扶、結對幫扶,著力提高低收入農戶自我發展能力。“要確保低收入農戶人均可支配收入每年增長10%以上,到2020年超過15000元。”他説。(記者 祝梅 通訊員 方傑)

【我要糾錯】 責任編輯:白宛松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