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中國科技創新加速前行

2017-06-06 07:30 來源: 人民日報海外版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這一年,建設世界科技強國號角吹響
中國科技創新加速前行


2017年5月5日,中國首款國際主流水準的幹線客機C919在上海浦東國際機場起飛。新華社記者 丁汀 攝


“神威太湖之光”超級計算機的交換機網線。新華社記者 李響 攝


2016年11月3日20時43分,中國最大推力新一代運載火箭長征五號從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點火升空。新華社記者 趙穎全 攝

今年的5月30日,中國8100萬科技工作者迎來了首個“全國科技工作者日”。

一年前的2016年5月30日,全國科技創新大會、兩院院士大會、中國科協九大同時召開,習近平總書記在會上向全黨全國發出了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號召。他強調,科技興則民族興,科技強則國家強。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必須堅持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

夯實科技基礎、強化戰略導向、加強科技供給、深化改革創新、弘揚創新精神……一年來,科技創新在中國經濟社會發展中的支撐引領作用得到充分發揮,科技事業碩果纍纍,各領域創新進入新階段。

1 制度創新增強動力

一年前的5月,科技強國“三步走”的宏偉目標得到了確立。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綱要》明確的戰略目標是:到2020年時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到2030年時躋身創新型國家前列,到2050年建成世界科技創新強國,成為世界主要科學中心和創新高地。

如何實現這些目標?習近平指出,新時期、新形勢、新任務,要求我們在科技創新方面有新理念、新設計、新戰略。

一年來,科技體制改革堅持問題導向,破除體制機制障礙,關鍵領域改革取得實質性突破,從科技計劃到資金管理,從成果轉化到分配政策,不斷增強新動力、釋放新活力。

動力源自創新驅動的戰略部署。自2016年5月中旬,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綱要》後,2016年7月,國務院印發《“十三五”國家科技創新規劃》。《規劃》確立了科技創新發展新藍圖,部署啟動新的重大科技項目。

活力來自深化改革的重大舉措。2016年上半年,印發實施《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若干規定、《促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行動方案》,對激勵科技成果轉移轉化作出一系列新規定。2016年7月,中辦、國辦聯合印發《關於進一步完善中央財政科研項目資金管理等政策的若干意見》,推出了下放預算調劑權限、明確勞務費開支範圍等多項新規,使經費配置更科學、使用更靈活。

2016年11月,中辦、國辦印發的《關於實行以增加知識價值為導向分配政策的若干意見》明確提出,通過穩定提高基本工資、加大績效工資分配激勵力度、落實科技成果轉化獎勵等激勵措施,穩步提高科研人員的收入。

2017年3月24日,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三十三次會議上,審議通過了《關於深化科技獎勵制度改革的方案》。會議強調,科技獎勵制度是鼓勵自主創新、激發人才活力、營造創新環境的一項重要舉措。

回望來路,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科技創新作為提高社會生産力和綜合國力的戰略支撐,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在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的引領下,從中央到地方,從高校院所到大小企業,科技創新、制度創新“雙輪驅動”,為創新發展提供了新動能。

2 研發創新結出碩果

2016年9月25日,被譽為“中國天眼”的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落成啟用。這個中國最大的天文工程,能夠接收到137億光年以外的電磁信號,獲取並分析各種宇宙信息,挖掘隱藏在星空深處的無窮奧秘。FAST不僅在尺寸規模上創造出單口徑射電望遠鏡的世界紀錄,還在靈敏度和綜合性能方面登上世界巔峰,並在未來10年到20年保持國際一流設備的地位。

事實上,一年來,中國的科技實力和創新能力進一步增強,重大基礎研究和戰略高技術領域的成果不斷涌現,創造了多項歷史紀錄,中國科技也更加頻繁地出現在世界科技前沿陣營。

基礎研究領域的國際影響大幅躍升。在量子領域,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成功發射,首次實現衛星和地面之間的量子通信;在新材料領域,中科院電工研究所馬衍偉團隊在石墨烯量化製備及高性能石墨烯基超級電容器方面取得進展,將有力促進石墨烯在超級電容器等儲能領域中的實際應用。

戰略高新技術攻關取得新突破。2016年6月,“神威·太湖之光”超級計算機系統正式發佈,並於同年先後兩次獲得世界高性能計算機500強桂冠,這是全球第一台性能超過十億億次的計算機,並且全部採用國産高性能眾核處理器構建。

在航天領域,2016年11月,天宮二號與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行任務取得圓滿成功,航天員景海鵬、陳冬創造了在太空駐留時間的新紀錄,完成多項空間科學實驗和技術試驗;2017年4月,天舟一號貨運飛船與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順利完成自動交會對接,這是中國自主研製的貨運飛船與空間實驗室的首次交會對接。

在航空領域,中國自主研製的C919大型客機首飛成功,這意味著中國實現了民機技術集群式突破,形成了中國大型客機研發核心能力,成為世界少數幾個擁有研製大型客機能力的國家。

不僅如此,一年來,從首艘國産航母下水,到“蛟龍號”載人深潛器續寫西太平洋傳奇,這些重大科技成果,一次次地刷新自主創新的進度條,彰顯了中國科研整體實力的增強。

隨著一大批高質量中國創造的崛起,中國在全球創新版圖中的位置已被重新定義。2016年8月15日,在日內瓦發佈的2016年全球創新指數顯示,中國首次躋身世界最具創新的經濟體25強。

3 産業創新支撐改革

今年5月18日,中國南海神狐海域可燃冰試採實現連續187個小時的穩定産氣。這是中國首次實現海域可燃冰試採成功,是“中國理論”“中國技術”“中國裝備”凝結而成的突出成就,將對全球能源生産和消費革命産生深遠影響。

可燃冰儲量豐富,但是如果一直躺在南海海底,就發揮不了其價值。但可燃冰開採難度巨大,迄今鮮有國家嘗試。“此次試採實現了中國可燃冰勘查開發理論、技術、工程、裝備的完全自主創新,在這一領域實現了從‘跟跑’到‘領跑’的跨越。”試採現場指揮部總指揮葉建良説。

這一成功取得了天然氣水合物試開採的歷史性突破,對促進中國能源安全保障、優化能源結構,甚至對改變世界能源供應格局,都具有里程碑意義。

除了在能源生産方面取得的新突破,一些新興産業在國際競爭中由小變大、由弱到強,不僅改寫了世界科技産業版圖,也成為中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新亮點。

目前,中國集成電路市場需求約佔全球的62.8%,是全球最大的集成電路市場。在市場帶動下,中國集成電路産業持續保持高速增長,技術創新能力不斷提高,産業結構更加趨於優化合理。一個典型的表現是芯片設計業佔比不斷提高。由於技術門檻相對較低、投資較小、見效快,長期以來,封測業在中國集成電路産業中一直佔據著較高的比重。但隨著國內芯片設計企業實力的逐步增強,設計業佔産業鏈的比重穩步增加,從2015年起在産業中的比重超過了封測業。

一年來,5G網絡加速佈局,搶佔通信技術革命先機;“數控一代”讓傳統製造業邁向智慧製造業;第四代核電高溫氣冷堆擁有獨立自主知識産權;高鐵、特高壓輸變電關鍵技術領跑世界……科技創新強有力地支撐中國供給側改革。

此外,科技創新推動了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熱情高漲。1987年,全國只有兩家科技企業孵化器,到2016年底達到了3255家。截至2016年底,全國納入火炬計劃的眾創空間有4298家,科技企業孵化器有3255家,企業加速器有400余家。新技術、新業態、新産業、新模式對經濟發展的貢獻日益增強,創新型經濟格局正在逐步形成。

4 機制創新匯聚人才

今年1月不幸因病去世的傑出科學家黃大年,在2009年的時候毅然放棄國外優越條件回到祖國,刻苦鑽研、勇於創新,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填補了多項國內技術空白。近日,習近平總書記對黃大年的先進事跡作出了重要指示。

黃大年的故事很多人都為之動容。和他一樣,千千萬萬科技工作者們將報國之心轉化為科研動力,注入到日常工作中。

50多年前,還是小夥子的趙忠賢走進中科院物理所開始了超導研究,50多年後,頭髮花白的他帶領中國超導研究團隊實現兩次革命性突破,使中國的高溫超導研究趕超到世界前列,並且培養和影響了一大批中國研究高溫超導的優秀人才。2017年1月,他獲得了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一輩子只做超導一件事是他的選擇與堅持。

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的不斷提升,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一批高素質科技創新人才成長起來。2016年12月,軍事醫學科學院陳薇研究員團隊研發的重組埃博拉疫苗,Ⅱ期500例臨床試驗取得成功;2016年9月,天宮二號升空,控制中心裏忙碌著許多“80後”航天工作人員,這些年輕的面孔讓不少網友感嘆中國航天事業的前景一片光明。

“十二五”期間,中國科技人才隊伍迅速壯大,人力資源總量超過7100萬;《“十三五”國家科技創新規劃》、《關於進一步完善中央財政科研項目資金管理等政策的若干意見》、《關於實行以增加知識價值為導向分配政策的若干意見》等一系列科技改革和創新發展舉措,為科研工作者提供有力保障。

此外,中國對海外人才顯示出強大的“人才磁鐵”效應。截至2016年底,中國留學回國人員總數達265.11萬人,其中2016年回國43.25萬人,十八大以來5年回國人數佔到70%。

新科技革命的浪潮風起雲涌,一大批有志於獻身中國科技事業的創新人才不斷涌現,為中國建設世界科技強國貢獻創新力量。(葉曉楠 田佩雯 陸怡彤)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雷麗娜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