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幫”“扶”並進 科技讓脫貧之路更寬廣
——訪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幫扶點

2017-06-09 09:45 來源: 新華社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新華社呼和浩特6月9日電(記者 胡喆、哈麗娜、孫雯驥)烈日把科爾沁沙地烤得酷熱難當,但農民張樹輝的蔬菜大棚裏卻一片翠綠,一根根細長的黃瓜挂在藤蔓上,散發著淡淡的清香味,使人瞬間忘記天氣的炎熱。張樹輝指著剛剛摘下的黃瓜説:“這些黃瓜早已被老客戶預訂,現有的黃瓜産量滿足不了客戶的需求。”

張樹輝是內蒙古自治區奈曼旗哈沙圖鎮北哈沙圖村的貧困戶,早在20年前,他家就開始種大棚菜,但效益不佳,始終沒能擺脫貧困。“過去的大棚是當地的‘笨棚’,破舊且不結實,下點雨雪,棚就塌了,‘笨棚’採光也不好,黃瓜産量不高,一年下來根本掙不上錢。”張樹輝無奈地説。

去年,張樹輝新蓋了2棟日光溫室棚,種反季節蔬菜,一年三季有産量。張樹輝指著新建的蔬菜大棚説:“每個大棚投資成本4萬元,其中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補貼了1萬3千元,我們自己掏2萬7千元。正常情況下,每戶能經營2到3個大棚,每年每個大棚的收入近5萬元,1年就能把成本收回來,第二年開始就掙錢了。”

與張樹輝一樣,奈曼旗沙日浩來鎮東沙日浩來村貧困戶李申波最近也是忙得不亦樂乎。今年,他將自家的40畝玉米地改種牛膝、黃芪等藥材。李申波向記者介紹,這裡的農民過去都種玉米,對種藥材一竅不通,通過向基金委派來的技術員學習,農民漸漸掌握了種植技術,遇到一些種植難題自己都能解決。他説:“要想脫貧致富就要換腦子,不能鑽牛角尖,種不成玉米可以種藥材,總有一個産業能使貧困戶脫貧致富。”

奈曼旗是國家級貧困旗(縣),2003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定點幫扶奈曼旗。目前,基金委已累計投入幫扶資金3520萬元,先後實施農牧業基礎設施建設、生態建設、社會事業發展便民利民等項目20多個。其中,打井86眼,新增水澆地3250畝;建設飲水安全工程120處,解決了8.07萬人、21.5萬隻(頭)牲畜的飲水安全問題;建成1.1萬平方米農牧民科技培訓中心,每年可培訓農村勞動力5000-10000人。

此外,在包聯過程中,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充分發揮人才和技術優勢,選派幹部到奈曼旗挂職幫扶,在優良牛羊養殖、西瓜品種推廣、甘薯秧苗培育等新技術應用和推廣方面取得了突出成效,為當地農業發展提供了先進的種養技術,加快了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的步伐。

甘薯是奈曼旗扶貧骨幹産業,但當地甘薯抗病能力弱,一旦染上病毒病,很容易減産甚是絕收。為了解決甘薯病毒病難題,中科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副研究員趙茂林組織團隊,通過提取甘薯苗尖莖培育出脫毒甘薯新品種,有效提升了甘薯抗病能力,甘薯産量也提高了近20%。

今年奈曼旗青龍山鎮已推廣脫毒甘薯種植面積3萬畝,更多的農民將享受科技帶來的紅利。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副主任何鳴鴻説:“精準扶貧離不開‘幫’和‘扶’,‘幫’主要幫貧困群眾解決生産生活短板,‘扶’主要通過科技、人才資源激發貧困地區發展活力,只有將先進技術帶到田間地頭和生産一線,培育出一大批鄉土人才,才能進一步激發貧困地區發展活力,讓貧困群眾脫貧奔小康的路子走得更寬廣。”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韓昊辰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