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住房城鄉建設部啟動首個“文化和自然遺産日”活動

2017-06-11 11:19 來源: 住房城鄉建設部網站
字號: 默認 超大 | 打印 |

黨中央、國務院十分重視自然遺産保護工作,將其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國務院決定,自2017年起,將每年6月的第二個星期六設立為“文化和自然遺産日”。“文化和自然遺産日”的設立,進一步彰顯了中國對人類文化和自然遺産保護的歷史擔當,體現了中國政府對壯美自然景觀和悠久歷史文化保護傳承的高度重視。“文化和自然遺産日”的設立,將有利於激發全社會參與保護遺産的熱情,更好地推進自然遺産事業發展。

2017年6月10日是中國首個“文化和自然遺産日”,住房城鄉建設部、湖北省人民政府、中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全委會在湖北神農架啟動首個“文化和自然遺産日”活動,召開中國世界自然遺産推進會。

世界遺産是最具突出價值的自然區域和文化遺存,也是人類應對生態危機和文化危機最具認同感的戰略舉措。2016年1月聯合國第70屆大會通過的《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明確要求,“進一步努力保護和捍衛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産”。

今年是中國成功申遺30週年,1987年我國首批6個遺産地入選《世界遺産名錄》。30年來,中國世界遺産事業不斷發展壯大,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現已擁有50項世界遺産,總量位居世界第二,成為名副其實的遺産大國。

30年來,我們堅持“科學規劃、統一管理、嚴格保護、永續利用”的方針。通過科學規劃、統一管理,有效保護了最具代表性的丹霞、喀斯特、花崗岩、古生物化石等地質遺跡,最優美的山嶽、森林、湖泊等自然景觀和獨特的佛教、道教、古建、耕作等人文景觀,以及大熊貓等珍稀瀕危物種,努力實現遺産資源的永續利用。

30年來,我們堅持“請進來”、“走出去”。我們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自然保護聯盟以及多個世界遺産國家建立了緊密聯絡與合作,促進了文明交流互鑒。中國的世界自然與文化雙遺産、文化景觀遺産所具有的自然與人文和諧交融,體現著中國“天人合一”的哲學理念,豐富了世界遺産的科學價值和人文內涵。中國特色的自然遺産保護管理模式,豐富了國際遺産保護的理論和實踐。

30年來,我們堅持依法保護的原則。構建了以《城鄉規劃法》《風景名勝區條例》等10余部法律、行政法規為龍頭,以30余部地方性法規、世界遺産地和風景名勝區專項法規為基礎,以相關配套規範性文件和技術標準為支撐的法制體系,認真履行《世界遺産公約》。

這些成績的取得,得益於黨中央、國務院的正確領導,得益於廣大遺産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得益於國內外專家的智力支持,也得益於新聞媒體朋友們的廣泛宣傳!

展望未來,下一個30多年,將是我國實現“中國夢”的第二個百年目標的關鍵時期。我們的遺産工作將大有可為,更應大有作為,為“中國夢”增光添彩。

我們要認真履行《世界遺産公約》,擔當起保護世界自然遺産的歷史責任;對已列入《世界遺産名錄》的遺産地,要強化履約責任,讓世界遺産的名片更加靚麗。對正在申報世界遺産的提名地,要對標提質,加強培育。

我們要認真踐行“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理念,科學謀劃中國遺産事業的發展,使嚴格保護、永續傳承的遺産理念落地生根,轉化為全面推進和提升遺産保護管理工作的具體實踐,實現保護與利用的雙贏,推動中國從“遺産大國”邁向“遺産強國”。

我們要加強宣傳引導,通過“文化和自然遺産日”等活動,向社會宣傳展示文化和自然遺産資源的珍貴价值,展示我們在保護遺産、服務大眾方面所做的努力,引導全社會了解、關心、支持和參與遺産保護工作,營造有利於遺産事業發展的良好氛圍,更好地服務生態文明建設。

遺産事業是一項長期而重大的歷史任務,一項光榮而神聖的偉大事業,不僅肩負著保護我國珍貴文化和自然遺産資源的重要使命,也是讓人類財富世代相傳、永續利用的共同利益所在。我們要抓住當前大好時機,勇於改革創新,持續辦好“文化和自然遺産日”活動,以更大的決心、更強的力度、更有效的舉措,推動遺産事業持續健康發展,為建設生態文明、美麗中國做出應有的貢獻

【我要糾錯】 責任編輯:杜暢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