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低碳發展改變大眾生活——來自第五個全國低碳日的“綠色清單”

2017-06-12 21:28 來源: 新華社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新華社北京6月12日電 6月13日是第五個全國低碳日,今年低碳日的主題是“工業低碳發展”。由於各地工業企業的綠色發展理念不斷增強,創新成果日益豐富,工業低碳發展的“綠色清單”也變得越來越亮麗。

變廢為寶貴創新 環保管家效率高

河鋼集團邯鄲鋼鐵公司偌大廠區儼然一座“鋼城”,但讓邯鋼工人們引以為豪的是整個廠區“用煤不見煤、運料不見料。”

煉鋼過程中會産生大量煤氣等,但回收得當,不僅能抵消耗能成本,還能實現能量盈利,這就是行業內不斷比拼的“負能煉鋼”技術。

記者閆起磊報道:邯鋼近年來建成50多個節能減排項目,使所有生産工序達到國內清潔生産先進水平。根據低碳發展理念建成的邯鋼能源中心年發電總量超過20億千瓦時,自發電可滿足邯鋼新區用電量的80%以上。

作為首批全國循環經濟試點園區,天津開發區則一直探索可持續的市場化運作機制。

記者毛振華報道:天津開發區環保局副局長宋雨燕説,該區曾對轄區各大産業開展摸底調查,發現區內企業電子廢物再利用率不高,於是一項由政府規劃引導、引入“補鏈項目”的計劃開始實施。

為完善轄區內電子信息産業循環經濟鏈條,危險廢物年處理能力3萬噸的泰鼎環保科技有限公司投産,使電子廢物實現了資源化利用,該公司工程師張曉承説,貴金屬等經過拆解處理後,可全部進入下游企業實現循環。不久前,開發區還引入“環保管家”模式,為企業提供“環保診斷”服務。

記者周穎報道:在珠三角的惠州市,中國神華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國華惠州熱電分公司為減少燃煤機組污染物排放,于2014年開始進行1、2號機組環保超低排放改造,公司副總經理李利民告訴記者,全廠實現“超低排放”改造後,節約標煤36300噸/年。

秸稈處理工業化 脫貧致富新門路

眼下是北方麥收時節,焚燒秸稈又成為基層工作的“攻堅項目”。但今年山東多地,很多農民將小麥秸稈賣到生物質發電廠,掙上了“額外收入”。

記者王陽報道:在平陰縣東阿鎮北市村,小麥已收割完畢,打捆成重約20公斤長方體的秸稈成垛,51歲的葛承江在承包的12畝農地上搬運秸稈。葛承江給記者算了筆賬,現在他單靠向生物質電廠販賣秸稈,每年至少可賺8萬元。

去年8月,鄆城引進山東琦泉生物質發電廠,把整個縣域的秸稈廢料變廢為寶,縣人大常委會主任王廣岱介紹,這個項目每年支付給農民的燃料收購款約1.2億元,幫助約1萬戶農民家庭脫貧。

低碳治理有成效 昔日料區今花園

環境治理不僅為工業企業節能減排,而且也使廠容變得令人心情愉悅,車間工作日益人性化。

記者余賢紅、馮雷報道:“都看著鏡頭啊,我拍了。”江西省湖口縣金砂灣工業園園區中心休閒廣場上,幾位身著制服的女職工聚集在“園區之門”地標前拍照。

“以前上班可不得了,大風一起就飛沙走石。”江西杭氧萍鋼氣體有限公司職工謝艷菊感慨道。

中冶葫蘆島有色金屬集團電解分廠鋅品作業區職工劉紅軍也有同感,“現在企業安裝了除塵設備,再也不用‘受氣’了。”

記者史衛燕報道:華菱鋼鐵集團下屬漣源鋼鐵集團首席技師陳奇福感受更細膩:“以前滿地的鐵礦石讓人走得心驚膽戰,現在走在大樹中間讓每個上班的人心曠神怡。”

早年間,焦爐煤氣作為煉焦的副産品,在回收不足的情況下,只能白白燒掉,工人稱之為“點天燈”。

安徽聖奧化學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緊鄰“點天燈”大戶——新亞星焦化公司的化工企業,聖奧化學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唐志民每每看到“天燈”點起就心疼不已。

記者楊丁淼報道:“點天燈”如今已成為過去時,新亞星焦化公司輸氣管道鋪設到周邊,輻射諸多化工廠,曾經的“天燈”,變成了清潔高效的生産原料。

新亞星焦化公司總經理孫廣億介紹,這個區域企業組團式節能減排的梯級利用項目,首先將燃氣機輪産生的高品位熱能直接用於發電,第二級利用燃機排出的中品位熱量進驅動蒸汽機發電,第三級抽取並根據周邊企業不同需求提供工業蒸汽。“僅此一項每年就可節約標煤10萬噸,減排二氧化硫1415噸。”

記者朱涵報道:“夏季是用電高峰,企業的生産任務排得很滿,但不會像以前一樣擔心讓電而影響生産。”由於採用清潔能源,浙江嘉興福萊特玻璃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生産有了保障,因為公司的大屏幕上,可實時播報屋頂光伏電站的發電情況。

發動機是汽車的心臟,但長期以來,發動機一旦報廢,只能變成一堆廢銅爛鐵。如今,發動機通過專業的再製造,變廢為寶。

記者張建報道:走進一汽解放錫柴再製造基地,映入眼簾的是舊件庫房銹跡斑斑的廢舊發動機。經過再製造過程後,就變成了基地出口處的一排排印著“再製造”標誌的錫柴再製造發動機。

一汽錫柴再製造基地投産6年以來,5000余臺通過再製造的發動機走向市場,回收的産品附加值突破1.25億元,循環利用鋼材1800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300余噸。

綠色“再生活”:查賬戶可知排放量

工業低碳發展改善了大眾生活,也使由工業産品報廢後有新去向。

記者倪元錦報道:在北京市的部分社區,“再生俠”的員工統一著裝,開著印有“上門回收物品、配送日用百貨”的小車,按照用戶定制的“最方便時間”和“服務週期”,定期上門回收廢品。

把“老百姓”和“再生俠”相連的,是基於移動互聯網的APP“再生活”。目前“再生俠”月回收廢品量超過500噸。塑料瓶、易拉罐以及顯示器等電子類廢品,再不用愁“無處可去”。上線兩年半的“再生活”APP,已覆蓋北京市近300個小區,走進約20萬個家庭。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雷麗娜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