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標準化”將推動更智慧城市建設發展

2017-06-29 10:39 來源: 新華社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新華社青島6月29日電(記者 張旭東、徐冰)不用採暖和空調設備的恒溫建築,無人駕駛汽車在道路上井然有序地行駛,應用人臉識別技術的門禁和移動支付……這在智慧城市時代都將隨處可見,但智慧城市的建設離不開“標準”支撐。因為如果城市使用的是標準各異的攝像頭、傳感器等硬體和軟體,就無法實現大數據採集與分析,後臺雲端便無法使城市變得智慧和高效。

在28日舉行的青島國際標準化論壇上,海內外專家指出,各個國際組織、國家和不同行業之間亟待加強合作與協調,推動城市運行管理中應用的軟硬體“標準化”,加快智慧城市建設步伐。

標準的“力量與美”亟待釋放

在青島西海新區的中德生態園,有一個外形像鵝卵石的建築,它是亞洲首個高標準被動房示範項目,在這裡人們看到了標準帶來的魅力。這個建築由於在施工過程中採用了德國PHI標準,使用保溫建築材料和建築結構密封技術,不需要暖氣和製冷系統,四季均能保持人體舒適溫度,每年可節約能源27萬千瓦時,降低運行費22萬元,減少二氧化碳排放275噸。

在青島市的智慧交通系統中,由於應用了統一標準的傳感器和攝像頭等硬體設備和數據分析軟體,系統能快速預測道路擁堵情況,將突發擁堵發現時間由20分鐘縮減至5分鐘,警情響應時間縮短75%。

這些僅是標準化在智慧城市建設中的試點應用案例,要實現進一步的、更高程度的智慧城市還需要進一步釋放標準的“力量與美”。

國際電工委員會秘書長兼首席執行官弗朗茲·烏維斯維克説,城市是由不同系統構成的,在智慧城市建設中,需要實現電力和水等能源供應、傳感器、數據處理、數據分析、信息交換、信息監管等的標準化,才能讓城市更智慧。

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黨組成員、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主任田世宏説,當前,全球城市人口占世界總人口比重超過50%,預計到2050年將增長到66%。全球城鎮化進程不斷加快,帶動了人類文明進步,但同時也引發了公共資源短缺、生活環境惡化等“城市病”。

“利用先進信息技術實現城市智慧式管理和運營,建設智慧高效、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城市已經成為當今世界城市發展的潮流。”田世宏説,“標準在促進城市要素智慧互聯、完善基礎設施建設、實現城市資源共享、推動公共服務均等化、合理利用能源和資源等方面都有著重要作用。”

中國計量大學校長宋明順説,智慧城市有很多定義,但從市民獲得感角度看,他們更關注智慧城市建設能給人們生活和工作帶來哪些便利和安全?

國際標準化組織候任主席約翰·沃爾特説,智慧城市面臨的挑戰之一就是標準太多。不僅有不同國際組織、地區組織的標準,每個國家、地區和城市都有自己不同的標準,各個標準之間存在很多差別。

標準化是“交響樂”不是“獨奏曲”

弗朗茲·烏維斯維克説,智慧城市要一起合作,並且彼此之間要互聯互通才能實現更大範圍的標準相通。但只有在統一協調過的技術標準之中,城市之間才能實現互聯互通。國際標準是通常情況下大家普遍使用的,它提供了一個可以互聯互通的平臺,希望有更多利益相關者和國際組織一起來制定和完善相關國際標準。

田世宏説,標準是世界通用“語言”,推動標準國際合作,服務全球治理和經貿交流是大家的共同願望。他建議,架設標準對接平臺,加強標準體系兼容。在國際標準框架下堅持共商共建共享,加快構建標準互聯互通的夥伴關係。

“標準化不是‘獨奏曲’,而是‘交響樂’。”田世宏説,“我們要聚焦各國關注、發展急需、影響深遠的重要領域,不斷完善國際標準的制定和實施機制,支持發展中國家更多地參與國際標準化活動,加大電力、鐵路、交通、海洋等領域以及新一代信息技術、智慧交通、高端裝備製造、新能源、新材料等産業的國際標準的研製推廣。”

德國電氣工程師協會董事總經理沃夫岡説,智慧城市是一個巨大體系,裏麵包括不同子系統,所有這些系統都要求電力和硬體來實現人與物的連接,如果沒有高質量的基礎設施和穩定的能源供給,便不可能實現智慧城市的發展目標。

還有專家建議,加強資源節約與循環利用、環境保護、綠色低碳等可持續發展領域國際標準的制定與實施,為建設更加智慧的城市提供解決方案。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劉楊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