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國家文物局副局長關強:推動非國有博物館健康、
可持續發展

2017-07-21 19:07 來源: 新華社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新華社北京7月21日電(記者 施雨岑)正式註冊數量達到1297家、佔全國博物館總數的26.6%,具有行業影響力的代表紛紛涌現……近年來,我國非國有博物館數量增速較快,質量不斷提升。然而,內部管理不規範、定位不明確、藏品真實性和合法性堪憂等問題也一直伴隨著非國有博物館的發展。

為進一步推動非國有博物館健康、可持續發展,國家文物局印發《關於進一步推動非國有博物館發展的意見》,國家文物局副局長關強近日結合非國有博物館目前的發展困境對這份文件進行了解讀。

實現由“民間收藏”向“社會共享”轉化

盛世興收藏。近年來,社會資本參與文物保護尤其是民間收藏的熱情日漸高漲,公眾對文物保護與傳承的文化自覺和社會責任感日益增強。如今,越來越多的民間收藏家,通過舉辦非國有博物館,將個人收藏轉變為博物館法人財産。

但是,國家文物局近年來對非國有博物館的調研和評估發現,部分非國有博物館存在資産管理不規範、制度不健全的情況。關強透露,根據國家文物局2014年度非國有博物館運行評估情況,在參與評估的674家非國有博物館中,有74%沒有完成法人財産權的確權手續,藏品未經正式建檔備案,實際上仍為舉辦者的個人財産。

同時,非國有博物館藏品真實性問題日益突出。2013年非國有博物館規範化建設評估中,“藏品真實可靠、有鑒定證明”一項的得分僅為54.9分(百分制)。

“雖然我國法律明確禁止私人收藏和買賣出土文物,但一些私人收藏家設立的非國有博物館中確實存在涉嫌出土文物的藏品,難以提供來源合法的有效證明。”關強説。

針對這些問題,意見提出,將通過建立信息公開和信用檔案制度、加強對徵藏活動的指導、開展藏品建檔備案、根據需求提供文物鑒定服務等途徑予以解決。

樹立“為明天收藏今天”的理念

據國家文物局的統計,目前我國由個人力量舉辦的非國有博物館,大多存在與國有博物館同質化的現象,缺乏互補意識,以個人“古董”收藏為主的佔70%以上。同時,展覽傳播效果不佳,簡單地把文物羅列擺放,缺少對展品的詮釋和相關知識的串聯與解讀,有的甚至虛構歷史、缺乏科學精神。

關強以建川博物館為例,建議廣大非國有博物館樹立“為明天收藏今天”的理念。他説,建川博物館搶救性徵藏工作的經驗值得借鑒。該館致力於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變遷物證的搶救性徵集,2008年汶川大地震發生後,該館奔赴災區徵集了上萬件地震實物,其中,“地震後第一隻到達映秀的救援衝鋒舟”等7件被認定為國家一級文物。

“我們鼓勵非國有博物館將目光轉向民俗、藝術相關的主題,填補我國博物館門類空白。”關強説。

據介紹,一些非國有博物館在這方面已經邁出步伐。從中醫藥、木石金雕、織錦刺繡、皮影、印染等民間非物質文化遺産,到鐘錶眼鏡、鎖具剪刀、農機農具、老相機、茶葉茶具、徽章證件、郵品貨幣等具有時代印記的日常生活用品,都成為這些非國有博物館的收藏主題,形成了自己的內容特色。

融入生活,服務公眾生活

作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非國有博物館不僅是舉辦者個人收藏的簡單展示場地,還應服務公眾生活。關強認為,目前,部分非國有博物館缺乏對公眾需求尤其是周邊社區居民需求的了解,存在“孤芳自賞”“自娛自樂”的情況,提供的公共服務産品也比較單一,公共文化服務效能尚未充分發掘。

在博物館教育功能上,他指出,很多非國有博物館在負責教育的機構和人員設置、博物館教育資源梳理分析、教育課程和教育活動的策劃實施,以及與學校的有效對接等方面還存在諸多不足。

針對這些問題,意見提出,將通過完善新建館培育機制、搭建館藏資源共享平臺,開展國有博物館對口幫扶非國有博物館、建立“博物館特派員”制度,將非國有博物館專業技術人員納入文博專業技術職稱評定範圍等措施,幫助非國有博物館切實提升陳列展覽、藏品保護修復、社會教育和開放服務水平。

“此外,我們支持博物館行業組織加強非國有博物館專業委員會建設,促進非國有博物館間的溝通協作與資源整合,提升其公共文化服務效能。”關強説。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陸茜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