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中國緣何持續成為世界經濟引擎

2017-08-17 07:28 來源: 光明日報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當前經濟形勢怎麼看】

8月14日,中國宏觀經濟7月數據的公佈引發各方關注。儘管部分指標較之上半年數據小幅回落,但總體平穩向好趨勢不改。7月份,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為51.4%,連續12個月處於擴張區間。上半年,中國GDP同比增長6.9%,已連續8個季度保持在6.7%~6.9%的區間,增速依然位居世界主要經濟體前列。

此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連續3次上調2017年中國經濟增長預期,世界銀行、亞洲開發銀行、普華永道等多家國際機構都對中國經濟給予了正面評價,看好中國經濟前景。近年來,中國經濟持續成為世界經濟的“穩定器”和“加速器”。結構調整所激發的活力讓中國這個世界經濟的引擎更加持續有力。

世界經濟格局的“中國亮色”

“從經濟增量來看,中國排在世界第一,總量排在第二。有一項統計數據,2016年,中國對於世界經濟增長貢獻等於美國歐洲日本的總和。”華夏新供給經濟學研究院首席經濟學家賈康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表示。

IMF近期發表報告認為,全球經濟持續復蘇,今明兩年增速預計分別為3.5%和3.6%,與4月份預測值一致。其中,美國經濟今明兩年預計均增長2.1%,較4月份預測值分別下調0.2和0.4個百分點。IMF指出,美國經濟今年第一季度表現較弱,並且美國政府醞釀推出的擴張性財政政策力度可能不及預期,是調低美國增速預期的主要原因。與此同時,IMF將中國今明兩年經濟增長預期分別上調0.1和0.2個百分點至6.7%和6.4%。

觀察中國經濟這個“大個子”,如何在結構調整和創新驅動方面打開格局成為外媒關注的焦點——

彭博社近日發文《中國市場顯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已經初見成效》,指出中國市場已經開始享受改革帶來的紅利,這得益於中國正在持續推進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德國“焦點在線”刊文《中國將這樣成為世界第一大國》,指出中國不再是過去學習別人的發展模式,而是開闢了中國特色的發展道路。僅在發展未來技術方面,中國就已投資了數十億歐元。

“總體來看,今年以來中國經濟呈現穩中向好的局面,應該説,超出了市場的預期。”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副院長趙錫軍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指出,中國經濟對全球的貢獻在加大:新特徵正在呈現,比如移動支付、無人機的發展,高鐵和新的能源的突破;上半年完成730多萬人的就業,中國解決就業的能力,很少有國家能夠與之匹敵;我們大力解決脫貧問題,規模巨大;在逆全球化暗流涌動、貿易摩擦上升的複雜環境之下,中國堅持全球化的發展方向擴大貿易,進口的增長對全球經濟的拉動十分可觀。

不少外媒評價,中國經濟的增長源自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順利推進。來自國家發改委的數據佐證了這一觀點——上半年煤炭去産能1.11億噸,完成年度目標任務的74%。6月末全國商品房待售面積同比減少9.6%。去杠桿成效初顯,6月末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資産負債率同比下降0.8個百分點。降成本措施加力,降低物流、用能等成本,減稅降費新措施預計全年可為企業減負超過1萬億元。補短板力度加大,深入實施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確保全年再完成1000萬人以上減貧任務,有力地增強了經濟發展的後勁。

結構調整激活的“中國潛力”

觀察前7個月數據,結構的變化更加令人矚目——

7月份,高技術産業增加值增長12.1%,裝備製造業增加值的增速達到10.7%,分別比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增速要快5.7和4.3個百分點,彰顯了製造業加快向中高端邁進的趨勢。在基礎設施投資中,環保領域投資大幅增長40%以上,比上年同期加快了13個百分點以上,體現投資結構的優化。

服務業,尤其是高端服務業的持續快速發展讓中國經濟煥發新的生機。7月份,信息傳輸、軟體和信息技術服務業保持兩位數增長。航空運輸業、郵政業、電信廣播電視和衛星傳輸、互聯網及軟體信息技術服務等行業商務活動指數均連續位於60.0%以上的高位景氣區間。

隨著我國經濟發展階段轉換,經濟結構優化開始呈現出明顯的特徵性事實:一是服務業增加值佔比超過第二産業,二是高新技術産業和裝備製造業增速高於工業平均增速,三是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超過投資。

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宏觀經濟研究室主任牛犁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指出,當前服務業發展有三個大的方向:一是新興業態的出現,網購等帶動相關行業的蓬勃發展,分享經濟呈現巨大活力。二是以科技研發和設計為代表的“互聯網+”的信息技術服務業增長迅猛。三是隨著消費結構的升級,人們對教育、醫療、旅遊等有了更高的需求,讓現代生活服務業有了新空間。

尤其是新型城鎮化發展質量提升,中心城市、中小城市和特色鎮建設有序推進。以沿海沿江沿線經濟帶為經緯,以城市群、中心城市、重點城鎮為依託的城市發展格局更趨優化,這為經濟發展打開了新天地。

“比起其他國家,在市場經濟的成熟度和資本要素方面,我們不佔優勢,但是從增長態勢來看,我們具有優勢。伴隨著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加快,市場潛力將進一步釋放。工業化到了中期或者中後期,結合高科技引領的信息化以及部分要素的比較優勢,我們將迎來一個升級版的中高速平臺時期。”賈康説。

創新驅動支撐的“中國信心”

據美國研究統計,進入到21世紀後,中國的科技進步非常明顯。在這之前,中國的科研投入只有美國的12%;而到了2015年,這一數字卻漲到了75%;預計到2022年,中國的科研投入將全面超過美國。

近年來,中國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30%,中國為世界經濟發展注入活力,而活力的源頭活水就是創新。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工業競爭力指數公佈的最新結果顯示:中國與德國、日本、韓國、美國等國一併成為全球五個最具工業競爭力的國家。

今天,中國的創新正在以點到面,緊鑼密鼓佈局中。

今年4月,英國《經濟學人》刊發題為《深圳是創新溫室》的文章,文章提到了美國的Wazer公司,當時車間裏常規金屬切削機床價格至少10萬美元,深圳的技術幫助Wazer完善了一種用加壓水的“水刀”技術,其臺式切削機床價格只需5000美元左右。

數據顯示,深圳的研發經費佔GDP的比重為4.04%,約為全國平均水平的兩倍。加強經費管理,吸引科研人才,加快成果轉化,武漢光谷、株洲動力谷……一個個創新創業産業園正在涌動新活力。

“上半年,創新創業的指標體系裏,就業是一個比較有説服力的指標。相比2007年前後,GDP每增長一個百分點對就業拉動增長了一倍。一系列支持雙創的改革在推進,降稅減費以及推進産業技術政策等綜合在一起,保障就業的穩步增長,這是我們的底氣和定力所在。”賈康説。

“中國的專利申請數量和科技論文發表數量都位居世界前列,但轉化為生産力卻不是很順暢。科研體制的改革實際上正是去行政化和形成多元的、針對性的科研投入産出體制。原來科研院所和大專院校可能是科研主力,但現在企業機構也在加大科技研發力度。國家通過建立良性的科研激勵機制,有利於形成層次多元的投入産出體系,並帶動科研成果的二次轉化。”趙錫軍表示。

展望下半年,全球經濟面臨新的風險。對此,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對外經濟研究部部長趙晉平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表示,風險主要來自三個方面:一是貿易保護主義明顯抬頭。二是來自於發達國家本身,國際金融危機的深層次問題還沒有得到完全解決,部分國家債務負擔明顯高出正常水平,甚至超出了安全警戒線,人口老齡化帶來嚴峻挑戰。三是來自於金融領域。美聯儲動向帶來新的不確定性。

“從上半年看,中國進口增長明顯,消費需求升級蘊藏了巨大潛力,中國為世界經濟復蘇作出了重要貢獻。”趙晉平指出,只要保持宏觀調控政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堅定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斷深化創新驅動戰略,中國將持續成為世界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作者:馮蕾 童浩 炎琳)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張興華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