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浙江:“五水共治”破解發展難題

2017-09-19 07:18 來源: 經濟日報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近日,位於錢塘江源頭的浙江省衢州市宣佈,全市1501個劣Ⅴ類小微水體點位已全部完成整治,提前半年完成浙江省委、省政府年初提出的總體目標,錢塘江流域由此成為全國沿海省份中率先剿滅劣Ⅴ類水的大流域。

浙江治水,有目共睹。“河長制”領跑全國、垃圾分類全國示範,農村治污全球點讚。從“尋找可游泳的河”到宣示“徹底剿滅劣Ⅴ類水”,從率先啟動“五水共治”到公開承諾“決不把污泥濁水帶入全面小康”。5年來,浙江不斷自我加壓,為破解治水難題的“中國方案”提供浙江樣板。

拉高標桿 築牢生態屏障

今年夏季,衢州連續遭遇強降雨襲擊。強度大,積水快,歷史罕見。

洪災過後,錢江源頭依然一江綠色,溪水如鏡,昔日“一場大雨、一河垃圾”的現象得到根本轉變。

可喜的轉變,緣于多年的治水。

作為浙江乃至華東地區的重要生態屏障,浙江“母親河”的發源地,一直以來,衢州護守錢江源,護送錢江水,承諾“錢江源頭築屏障、一江清水送下游”,既是保護浙江生態屏障的政治責任,也是堅持綠色發展、生態惠民的自覺擔當。

據了解,從2014年起,“治水”就已成為衢州的頭等大事,衢州把治水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主抓手、轉型發展的突破口,提出“省內領先、國內一流”的五水共治新目標,在浙江率先啟動全市域水環境整治,力爭全市水域“一年治黑臭、兩年可游泳、三年成風景”。

始於衢州,錢塘江流域全面剿滅劣Ⅴ類水。沿著錢塘江的流向,浙江將“五水共治”滲透進境內八大水系、八萬多條河流。

回望5年前的浙江,八大水系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2012年,全省有32個省控地表水斷面水質為劣Ⅴ類水,31.7%的斷面水質達不到功能區要求,陷入“江南水鄉缺水”的窘境。

針對污染頑疾,2013年11月,浙江省委作出“五水共治”重大部署,治污水、防洪水、排澇水、保供水、抓節水,省委書記、省長親自挂帥,黨委、人大、政府、政協四套班子齊上陣,31個省級部門協同發力。

2014年到2015年,浙江全面開展“清三河”,消滅垃圾河6500公里,完成黑河臭河整治5100公里。3年多來,累計建成城鎮污水管網11625公里,完成23137個村的生活污水治理設施建設。

儘管治水成效顯著,但對浙江而言,治水永無止境。

今年年初,浙江再次拉高標桿,部署“五水共治”:到2017年底,全面剿滅劣Ⅴ類水。這個決定意味著比原定時間提前3年完成既定目標,兌現“決不把污泥濁水帶入全面小康”的承諾,爭當全國治水標桿省份。

水岸同治 倒逼産業轉型

河水污染,根子在岸上;水質常青,岸上要突圍。

記者在衢州採訪時了解到,生豬存欄量一年原來超過700萬頭,排泄物直排入河給生態帶來巨大壓力。柯城區萬田鄉順家路邊村,這個只有700多人口的小村,每年生豬出欄量超過1萬頭。無序散亂的養殖,讓穿村而過的小溪變成黑色。

2013年起,萬田鄉痛下決心實施“全鄉禁養”,推進産業轉型。村民們開起網店,賣起土特産,開始了二次創業。順家路邊村村支書魯曉芳告訴記者,全村眼下已有200多人從事電商産業,年網絡銷售額達2000余萬元,一個300多平方米的“創夢空間”臨溪而立。

龍遊縣橫山鎮借助天然富硒資源,引導原生豬養殖戶從事“美麗産業”,十里荷花沿線130多家原養殖戶紛紛種起了富硒蓮子。橫山鎮黨委書記胡益峰説,種荷花可以發展觀賞旅遊業,蓮子、蓮蓬可直接銷售,蓮子、荷葉又可深加工成蓮子酒、荷葉茶。産業轉型之後,讓橫山鎮走上了一條“美麗經濟”之路。

江山市耕讀村,原來臟臭的小水庫治理後,環湖搭建了20多間度假休閒小木屋,成為美麗鄉村典型;衢江區蓮花鎮,昔日生豬大鎮變身現代農業園區創建典型;常山縣黃塘村,4000余畝油茶花鋪滿梯田,讓美麗鄉村魅力盡顯。

5年間,衢州全市生豬養殖總量從760萬頭削減至200萬頭左右,全市141個交接斷面水質達標率從60%提升到87%,水環境功能區斷面水質達標率從80%提升到100%。龍遊縣賀田村首創的“源頭分類可追溯、減量處理再利用、定時定點投放”農村垃圾分類新機制,已向全省推廣。

切斷了污染源,水質明顯改善。昔日的豬棚變身菜棚、廠棚、菇棚,養豬改養生,美好的生態帶動了鄉村休閒旅遊業發展。旺旺、娃哈哈等一批因水而來的資本和産業紛紛落地衢州,全市涉水行業保持年均20%的增長速度,總産值達320億元。

在治水倒逼之下,浙江迎來綠色發展的萬千氣象。

全民治水 建立長效機制

“五水共治”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只有抓長效治水,方能秀水常清。

一個垃圾袋、一把火鉗、一隻竹竿網兜,這是柯城區萬田鄉黨委書記余志華每天的“標配”,自2014年成為鄉級河長之後,巡河、護河成了他的重要工作。通過巡河,他快速將信息記錄在河長制APP,巡河軌跡實時上傳,水質情況及時呈現。

“柯城區考核鄉鎮交接斷面水質,廟源溪出萬田的水質下降或出現劣Ⅴ類,河長是要被約談問責的。”余志華告訴記者,鄉鎮交接斷面水質“一月一監測、一月一通報”制度,是衢州在全省的首創,既解決了境內河流眾多、支流龐雜、治水消劣責任不明的難題,也對河長的治水考核有了量化的依據。

目前,浙江已形成五級聯動的“河長制”體系:6名省級河長、199名市級河長、2688名縣級河長、16417名鄉鎮級河長和42120名村級河長。這張嚴密的河長網絡保障了全省所有河道每天有人巡有人管,巡後有記錄、發現問題有處置,基本做到日查日清、事事有回應。

為提高河長管理效率,加強公眾監督力度,手機版的浙江河長制信息化平臺正在優化完善。今年下半年,浙江省級、市級河長制信息化平臺將逐步完成數據對接,屆時河長考核監督、公眾水質監督,都能在手機上一鍵完成。

智慧治水、智慧防汛、智慧化管理,如今“智慧”二字已經貫穿浙江“五水共治”全過程。全域覆蓋的“天眼+環境執法”系統,24小時實時預警監控。自去年6月開始,浙江對所有入河排污(水)口進行排摸,省內33萬個排污(水)口已設立“身份證”,使河道接受監督和污染取證溯源更加便捷。

“河長制”的推行激發了全民治水的熱情。衢州的“騎行河長”、慈溪的“百米微河長”、天臺的“十米河長”都顯示了民間河長的智慧。目前,全省共建立2.67萬支治水志願服務隊伍,通過開展“跟著河長去巡河”等活動,拓寬公眾參與渠道。

去年,在6.1萬名河長及10萬“民間河長”的帶頭努力下,浙江治水交出了一份喜人的成績單:全省超額完成1億立方米的年度清淤任務,省控劣Ⅴ類水質斷面已由2014年的25個減少至6個。(記者 黃平 通訊員 藍晨)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韓昊辰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