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更公平、更均衡、更優質
——安徽義務教育均衡發展觀察

2017-09-19 09:27 來源: 新華社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新華社合肥9月19日電 題:更公平、更均衡、更優質——安徽義務教育均衡發展觀察

新華社記者 代群、周暢、陳尚營

從十一年前率先提出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創造了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銅陵經驗”,到如今,安徽省義務教育階段適齡兒童入學率保持在99%以上,義務教育鞏固率為93.4%。

一個中部欠發達省份,是如何走出義務教育均衡發展之路的?

機會更公平

沿著合肥市明光路上的巷口轉兩個彎,就是勝利路小學,今年11歲的方旗正在這裡就讀。“爸媽在合肥打零工,為了不讓我成為留守兒童,就帶我來這裡讀書。現在我是班長了!”方旗説。

勝利路小學在校學生約900人,其中60%為隨遷子女,是合肥市首批農民工子女定點學校。

勝利路小學校長黃祖榮説:“一樣就讀、一樣入學、一樣免費,是安徽省隨遷子女就學原則。通過不斷健全完善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就學體制,安徽全面消除隨遷子女就學升學障礙。”

據統計,安徽省義務教育階段隨遷子女在公辦學校就讀比例達95.7%。

2008年,安徽省在全國較早打破戶籍限制,規定進城務工人員子女可在流入地參加中考並報考高中階段學校。隨後,探索實施“教育券”制度,使義務教育保障經費隨學生流動撥付,保障農民工隨遷子女的平等就學權。

留守兒童也是義務教育均衡的重要方面。

蕪湖市從2013年開始實施關愛城鄉留守兒童的“親情電話”項目,在全市各村的指定地點如小賣部、村活動室等地安裝固定電話,每個留守兒童可備案1-2個親情號碼及父母姓名,到村裏裝有“親情電話”的地方,可以免費、不限時跟父母通話。

目前,安徽省建設了農村留守兒童之家1.9萬個,安裝親情免費電話2.2萬餘部,實現留守兒童校內有監管、課餘有去處。

資源更均衡

為破解“擇校熱”難題,安徽省通過免試劃片入學,合理擬定公辦學校學區劃分方案,實行招生政策、招生計劃、招生範圍、招生程序、錄取方式、錄取結果“六公開”,在2009年實現了擇校生比例不超過招生總額5%的目標,禁止收取任何形式的擇校費用。

家住銅陵市的甘樂濱,早就為今年小升初的孩子打聽了政策。“就近入學在銅陵二中,我想既然不能擇校,能不能擇班,最後發現沒用。”

多年來,銅陵市一直致力於義務教育均衡發展,讓“擇校”現象在該市基本得以消除。2015年秋季學期起,銅陵市在全市城鄉義務教育階段推行“陽光分班”政策,每個孩子進入初中之前,都會經歷“分班大會”。

銅陵市教育局局長李勇説,現場不僅有學生、老師、家長,還有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紀檢監督員、教育督查員等。在各方代表監督下,學生們按照性別和入學學業水平進行“S型排序”,由家長代表現場抽籤,決定學生與班級及任課老師的組合。

城鄉教育均衡是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重要課題。

肥東縣西山驛學校美術老師許琴在課堂上,用PPT展示一張張照片,通過“在線課堂”,讓3個偏遠學校的學生實時上課。

這是安徽省探索出的以縣為單位、由優質學校輻射教學點和薄弱學校的“在線課堂”常態化教學模式,有效解決教學點及農村偏遠地區師資力量匱乏,破解了教師“下不去、留不住”這一難題,為新型城鎮化背景下農村教育和教師問題的解決找到了一條可行的路徑。

教學更優質

提升師資水平是推進均衡發展的關鍵所在。

淮北市相山區2017年全面啟動教師“無校籍管理”改革,促進全區公辦中小學、幼兒園在職在編教師從“單位人”向“系統人”轉變,進一步提升了域內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

“許多家長認為城區名校聚集最優秀的教師,即使普通學校的教育質量很高,他們也不願意去。”古城路小學校長吳昌宏説,“教師隊伍的無校籍管理,有利於強化教育均衡。”

同時,安徽省建立體系開放、標準統一、認定規範的教師職業準入制度和動態管理機制,對在職教師實行五年一週期定期註冊,打破教師資格終身制。創新中小學教師招聘制度,加強省級統籌,建立中小學教師招聘“省考、縣管、校用”制度,嚴把教師“入口關”。

師資之外,城區學生能享受的素質教育,在鄉村學校也同樣可以享受到。

2007年,安徽省制定頒布了《安徽省義務教育階段學校辦學基本標準》,擴展學生生活服務設施建設面,使學生寄宿、衛生等條件基本得到保障。建中小學運動場地,保證學生的運動需要;建中小學實驗室,提高學生的實驗操作水平;建教育信息化,推動教育現代化。提高中小學圖書裝備水平、音體美器材配置水平、教師配備水平和學校管理水平。

安徽省教育廳副廳長金燕説,安徽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多年來,安徽省通過教育資源配置方式改革,盤活存量、合理配置增量,在義務教育學校標準化建設總體水平不斷提高的同時,縣域內城鄉、校際義務教育學校辦學條件差距進一步縮小,日趨均衡。

金燕表示,安徽省將繼續規範招生行為,促進教師流動;推動城鄉教育一體化發展規劃實施,提高學校佈局合理性,落實國家和省城鄉統籌發展政策措施,解決“城市擠、農村弱”的問題。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呂浩銘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