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教育部印發《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指導綱要》

2017-10-30 09:43 來源: 教育部網站
字號: 默認 超大 | 打印 |

教育部關於印發《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指導綱要》的通知
教材〔2017〕4號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教育廳(教委),新疆生産建設兵團教育局:

現將《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指導綱要》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執行。

各地要充分認識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重要意義,確保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全面開設到位。要組織教師認真學習綱要,切實加強對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精心組織、整體設計和綜合實施,不斷提升課程實施水平。

教育部
2017年9月25日

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指導綱要

為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教育與生産勞動、社會實踐相結合,引導學生深入理解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充分發揮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在立德樹人中的重要作用,特製定本綱要。

一、課程性質與基本理念

(一)課程性質

綜合實踐活動是從學生的真實生活和發展需要出發,從生活情境中發現問題,轉化為活動主題,通過探究、服務、製作、體驗等方式,培養學生綜合素質的跨學科實踐性課程。

綜合實踐活動是國家義務教育和普通高中課程方案規定的必修課程,與學科課程並列設置,是基礎教育課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該課程由地方統籌管理和指導,具體內容以學校開發為主,自小學一年級至高中三年級全面實施。

(二)基本理念

1.課程目標以培養學生綜合素質為導向

本課程強調學生綜合運用各學科知識,認識、分析和解決現實問題,提升綜合素質,著力發展核心素養,特別是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以適應快速變化的社會生活、職業世界和個人自主發展的需要,迎接信息時代和知識社會的挑戰。

2.課程開發面向學生的個體生活和社會生活

本課程面向學生完整的生活世界,引導學生從日常學習生活、社會生活或與大自然的接觸中提出具有教育意義的活動主題,使學生獲得關於自我、社會、自然的真實體驗,建立學習與生活的有機聯絡。要避免僅從學科知識體系出發進行活動設計。

3.課程實施注重學生主動實踐和開放生成

本課程鼓勵學生從自身成長需要出發,選擇活動主題,主動參與並親身經歷實踐過程,體驗並踐行價值信念。在實施過程中,隨著活動的不斷展開,在教師指導下,學生可根據實際需要,對活動的目標與內容、組織與方法、過程與步驟等做出動態調整,使活動不斷深化。

4.課程評價主張多元評價和綜合考察

本課程要求突出評價對學生的發展價值,充分肯定學生活動方式和問題解決策略的多樣性,鼓勵學生自我評價與同伴間的合作交流和經驗分享。提倡多采用質性評價方式,避免將評價簡化為分數或等級。要將學生在綜合實踐活動中的各種表現和活動成果作為分析考察課程實施狀況與學生發展狀況的重要依據,對學生的活動過程和結果進行綜合評價。

二、課程目標

(一)總目標

學生能從個體生活、社會生活及與大自然的接觸中獲得豐富的實踐經驗,形成並逐步提升對自然、社會和自我之內在聯絡的整體認識,具有價值體認、責任擔當、問題解決、創意物化等方面的意識和能力。

(二)學段目標

1.小學階段具體目標

(1)價值體認:通過親歷、參與少先隊活動、場館活動和主題教育活動,參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等,獲得有積極意義的價值體驗。理解並遵守公共空間的基本行為規範,初步形成集體思想、組織觀念,培養對中國共産黨的樸素感情,為自己是中國人感到自豪。

(2)責任擔當:圍繞日常生活開展服務活動,能處理生活中的基本事務,初步養成自理能力、自立精神、熱愛生活的態度,具有積極參與學校和社區生活的意願。

(3)問題解決:能在教師的引導下,結合學校、家庭生活中的現象,發現並提出自己感興趣的問題。能將問題轉化為研究小課題,體驗課題研究的過程與方法,提出自己的想法,形成對問題的初步解釋。

(4)創意物化:通過動手操作實踐,初步掌握手工設計與製作的基本技能;學會運用信息技術,設計並製作有一定創意的數字作品。運用常見、簡單的信息技術解決實際問題,服務於學習和生活。

2.初中階段具體目標

(1)價值體認:積極參加班團隊活動、場館體驗、紅色之旅等,親歷社會實踐,加深有積極意義的價值體驗。能主動分享體驗和感受,與老師、同伴交流思想認識,形成國家認同,熱愛中國共産黨。通過職業體驗活動,發展興趣專長,形成積極的勞動觀念和態度,具有初步的生涯規劃意識和能力。

(2)責任擔當:觀察周圍的生活環境,圍繞家庭、學校、社區的需要開展服務活動,增強服務意識,養成獨立的生活習慣;願意參與學校服務活動,增強服務學校的行動能力;初步形成探究社區問題的意識,願意參與社區服務,初步形成對自我、學校、社區負責任的態度和社會公德意識,初步具備法治觀念。

(3)問題解決:能關注自然、社會、生活中的現象,深入思考並提出有價值的問題,將問題轉化為有價值的研究課題,學會運用科學方法開展研究。能主動運用所學知識理解與解決問題,並做出基於證據的解釋,形成基本符合規範的研究報告或其他形式的研究成果。

(4)創意物化:運用一定的操作技能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將一定的想法或創意付諸實踐,通過設計、製作或裝配等,製作和不斷改進較為複雜的製品或用品,發展實踐創新意識和審美意識,提高創意實現能力。通過信息技術的學習實踐,提高利用信息技術進行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數字化産品的設計與製作能力。

3.高中階段具體目標

(1)價值體認:通過自覺參加班團活動、走訪模範人物、研學旅行、職業體驗活動,組織社團活動,深化社會規則體驗、國家認同、文化自信,初步體悟個人成長與職業世界、社會進步、國家發展和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關係,增強根據自身興趣專長進行生涯規劃和職業選擇的能力,強化對中國共産黨的認識和感情,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和國際視野。

(2)責任擔當:關心他人、社區和社會發展,能持續地參與社區服務與社會實踐活動,關注社區及社會存在的主要問題,熱心參與志願者活動和公益活動,增強社會責任意識和法治觀念,形成主動服務他人、服務社會的情懷,理解並踐行社會公德,提高社會服務能力。

(3)問題解決:能對個人感興趣的領域開展廣泛的實踐探索,提出具有一定新意和深度的問題,綜合運用知識分析問題,用科學方法開展研究,增強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能及時對研究過程及研究結果進行審視、反思並優化調整,建構基於證據的、具有説服力的解釋,形成比較規範的研究報告或其他形式的研究成果。

(4)創意物化:積極參與動手操作實踐,熟練掌握多種操作技能,綜合運用技能解決生活中的複雜問題。增強創意設計、動手操作、技術應用和物化能力。形成在實踐操作中學習的意識,提高綜合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課程內容與活動方式

學校和教師要根據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目標,並基於學生發展的實際需求,設計活動主題和具體內容,並選擇相應的活動方式。

(一)內容選擇與組織原則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內容選擇與組織應遵循如下原則:

1.自主性

在主題開發與活動內容選擇時,要重視學生自身發展需求,尊重學生的自主選擇。教師要善於引導學生圍繞活動主題,從特定的角度切入,選擇具體的活動內容,並自定活動目標任務,提升自主規劃和管理能力。同時,要善於捕捉和利用課程實施過程中生成的有價值的問題,指導學生深化活動主題,不斷完善活動內容。

2.實踐性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強調學生親身經歷各項活動,在“動手做”“實驗”“探究”“設計”“創作”“反思”的過程中進行“體驗”“體悟”“體認”,在全身心參與的活動中,發現、分析和解決問題,體驗和感受生活,發展實踐創新能力。

3.開放性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面向學生的整個生活世界,具體活動內容具有開放性。教師要基於學生已有經驗和興趣專長,打破學科界限,選擇綜合性活動內容,鼓勵學生跨領域、跨學科學習,為學生自主活動留出餘地。要引導學生把自己成長的環境作為學習場所,在與家庭、學校、社區的持續互動中,不斷拓展活動時空和活動內容,使自己的個性特長、實踐能力、服務精神和社會責任感不斷獲得發展。

4.整合性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內容組織,要結合學生發展的年齡特點和個性特徵,以促進學生的綜合素質發展為核心,均衡考慮學生與自然的關係、學生與他人和社會的關係、學生與自我的關係這三個方面的內容。對活動主題的探究和體驗,要體現個人、社會、自然的內在聯絡,強化科技、藝術、道德等方面的內在整合。

5.連續性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內容設計應基於學生可持續發展的要求,設計長短期相結合的主題活動,使活動內容具有遞進性。要促使活動內容由簡單走向複雜,使活動主題向縱深發展,不斷豐富活動內容、拓展活動範圍,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持續發展。要處理好學期之間、學年之間、學段之間活動內容的有機銜接與聯絡,構建科學合理的活動主題序列。

(二)活動方式

綜合實踐活動的主要方式及其關鍵要素為:

1.考察探究

考察探究是學生基於自身興趣,在教師的指導下,從自然、社會和學生自身生活中選擇和確定研究主題,開展研究性學習,在觀察、記錄和思考中,主動獲取知識,分析並解決問題的過程,如野外考察、社會調查、研學旅行等,它注重運用實地觀察、訪談、實驗等方法,獲取材料,形成理性思維、批判質疑和勇於探究的精神。考察探究的關鍵要素包括:發現並提出問題;提出假設,選擇方法,研製工具;獲取證據;提出解釋或觀念;交流、評價探究成果;反思和改進。

2.社會服務

社會服務指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走出教室,參與社會活動,以自己的勞動滿足社會組織或他人的需要,如公益活動、志願服務、勤工儉學等,它強調學生在滿足被服務者需要的過程中,獲得自身發展,促進相關知識技能的學習,提升實踐能力,成為履職盡責、敢於擔當的人。社會服務的關鍵要素包括:明確服務對象與需要;制訂服務活動計劃;開展服務行動;反思服務經歷,分享活動經驗。

3.設計製作

設計製作指學生運用各種工具、工藝(包括信息技術)進行設計,並動手操作,將自己的創意、方案付諸現實,轉化為物品或作品的過程,如動漫製作、編程、陶藝創作等,它注重提高學生的技術意識、工程思維、動手操作能力等。在活動過程中,鼓勵學生手腦並用,靈活掌握、融會貫通各類知識和技巧,提高學生的技術操作水平、知識遷移水平,體驗工匠精神等。設計製作的關鍵要素包括:創意設計;選擇活動材料或工具;動手製作;交流展示物品或作品,反思與改進。

4.職業體驗

職業體驗指學生在實際工作崗位上或模擬情境中見習、實習,體認職業角色的過程,如軍訓、學工、學農等,它注重讓學生獲得對職業生活的真切理解,發現自己的專長,培養職業興趣,形成正確的勞動觀念和人生志向,提升生涯規劃能力。職業體驗的關鍵要素包括:選擇或設計職業情境;實際崗位演練;總結、反思和交流經歷過程;概括提煉經驗,行動應用。

綜合實踐活動除了以上活動方式外,還有黨團隊教育活動、博物館參觀等。綜合實踐活動方式的劃分是相對的。在活動設計時可以有所側重,以某種方式為主,兼顧其他方式;也可以整合方式實施,使不同活動要素彼此滲透、融合貫通。要充分發揮信息技術對於各類活動的支持作用,有效促進問題解決、交流協作、成果展示與分享等。

四、學校對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規劃與實施

(一)課程規劃

中小學校是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規劃的主體,應在地方指導下,對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進行整體設計,將辦學理念、辦學特色、培養目標、教育內容等融入其中。要依據學生發展狀況、學校特色、可利用的社區資源(如各級各類青少年校外活動場所、綜合實踐基地和研學旅行基地等)對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進行統籌考慮,形成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總體實施方案;還要基於學生的年段特徵、階段性發展要求,制定具體的“學校學年(或學期)活動計劃與實施方案”,對學年、學期活動做出規劃。要使總體實施方案和學年(或學期)活動計劃相互配套、銜接,形成促進學生持續發展的課程實施方案。

學校在課程規劃時要注意處理好以下關係:

1.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預設與生成

學校要統籌安排各年級、各班級學生的綜合實踐活動課時、主題、指導教師、場地設施等,加強與校外活動場所的溝通協調,為每一個學生參與活動創造必要條件,提供發展機遇,但不得以單一、僵化、固定的模式去約束所有班級、社團的具體活動過程,剝奪學生自主選擇的空間。要允許和鼓勵師生從生活中選擇有價值的活動主題,選擇適當的活動方式創造性地開展活動。要關注學生活動的生成性目標與生成性主題並引導其發展,為學生創造性的發展開闢廣闊空間。

2.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與學科課程

在設計與實施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中,要引導學生主動運用各門學科知識分析解決實際問題,使學科知識在綜合實踐活動中得到延伸、綜合、重組與提升。學生在綜合實踐活動中所發現的問題要在相關學科教學中分析解決,所獲得的知識要在相關學科教學中拓展加深。防止用學科實踐活動取代綜合實踐活動。

3.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與專題教育

可將有關專題教育,如優秀傳統文化教育、革命傳統教育、國家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環境教育、法治教育、知識産權教育等,轉化為學生感興趣的綜合實踐活動主題,讓學生通過親歷感悟、實踐體驗、行動反思等方式實現專題教育的目標,防止將專題教育簡單等同於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要在國家憲法日、國家安全教育日、全民國防教育日等重要時間節點,組織學生開展相關主題教育活動。

(二)課程實施

作為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實施的主體,學校要明確實施機構及人員、組織方式等,加強過程指導和管理,確保課程實施到位。

1.課時安排

小學1-2年級,平均每週不少於1課時;小學3-6年級和初中,平均每週不少於2課時;高中執行課程方案相關要求,完成規定學分。各學校要切實保證綜合實踐活動時間,在開足規定課時總數的前提下,根據具體活動需要,把課時的集中使用與分散使用有機結合起來。要根據學生活動主題的特點和需要,靈活安排、有效使用綜合實踐活動時間。學校要給予學生廣闊的探究時空環境,保證學生活動的連續性和長期性。要處理好課內與課外的關係,合理安排時間並拓展學生的活動空間與學習場域。

2.實施機構與人員

學校要成立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領導小組,結合實際情況設置專門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中心或教研組,或由教科室、教務處、學生處等職能部門,承擔起學校課程實施規劃、組織、協調與管理等方面的責任,負責制定並落實學校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實施方案,整合校內外教育資源,統籌協調校內外相關部門的關係,聯合各方面的力量,特別是加強與校外活動場所的溝通協調,保證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有效實施。要充分發揮少先隊、共青團以及學生社團組織的作用。

要建立專兼職相結合、相對穩定的指導教師隊伍。學校教職工要全員參與,分工合作。原則上每所學校至少配備1名專任教師,主要負責指導學生開展綜合實踐活動,組織其他學科教師開展校本教研活動。各學科教師要發揮專業優勢,主動承擔指導任務。積極爭取家長、校外活動場所指導教師、社區人才資源等有關社會力量成為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兼職指導教師,協同指導學生綜合實踐活動的開展。

3.組織方式

綜合實踐活動以小組合作方式為主,也可以個人單獨進行。小組合作範圍可以從班級內部,逐步走向跨班級、跨年級、跨學校和跨區域等。要根據實際情況靈活運用各種組織方式。要引導學生根據興趣、能力、特長、活動需要,明確分工,做到人盡其責,合理高效。既要讓學生有獨立思考的時間和空間,又要充分發揮合作學習的優勢,重視培養學生的自主參與意識與合作溝通能力。鼓勵學生利用信息技術手段突破時空界限,進行廣泛的交流與密切合作。

4.教師指導

在綜合實踐活動實施過程中,要處理好學生自主實踐與教師有效指導的關係。教師既不能“教”綜合實踐活動,也不能推卸指導的責任,而應當成為學生活動的組織者、參與者和促進者。教師的指導應貫穿于綜合實踐活動實施的全過程。

在活動準備階段,教師要充分結合學生經驗,為學生提供活動主題選擇以及提出問題的機會,引導學生構思選題,鼓勵學生提出感興趣的問題,並及時捕捉活動中學生動態生成的問題,組織學生就問題展開討論,確立活動目標內容。要讓學生積極參與活動方案的制定過程,通過合理的時間安排、責任分工、實施方法和路徑選擇,對活動可利用的資源及活動的可行性進行評估等,增強活動的計劃性,提高學生的活動規劃能力。同時,引導學生對活動方案進行組內及組間討論,吸納合理化建議,不斷優化完善方案。

在活動實施階段,教師要創設真實的情境,為學生提供親身經歷與現場體驗的機會,讓學生經歷多樣化的活動方式,促進學生積極參與活動過程,在現場考察、設計製作、實驗探究、社會服務等活動中發現和解決問題,體驗和感受學習與生活之間的聯絡。要加強對學生活動方式與方法的指導,幫助學生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和實踐方式。教師指導重在激勵、啟迪、點撥、引導,不能對學生的活動過程包辦代替。還要指導學生做好活動過程的記錄和活動資料的整理。

在活動總結階段,教師要指導學生選擇合適的結果呈現方式,鼓勵多種形式的結果呈現與交流,如繪畫、攝影、戲劇與表演等,對活動過程和活動結果進行系統梳理和總結,促進學生自我反思與表達、同伴交流與對話。要指導學生學會通過撰寫活動報告、反思日誌、心得筆記等方式,反思成敗得失,提升個體經驗,促進知識建構,並根據同伴及教師提出的反饋意見和建議查漏補缺,明確進一步的探究方向,深化主題探究和體驗。

5.活動評價

綜合實踐活動情況是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的重要內容。各學校和教師要以促進學生綜合素質持續發展為目的設計與實施綜合實踐活動評價。要堅持評價的方向性、指導性、客觀性、公正性等原則。

突出發展導向。堅持學生成長導向,通過對學生成長過程的觀察、記錄、分析,促進學校及教師把握學生的成長規律,了解學生的個性與特長,不斷激發學生的潛能,為更好地促進學生成長提供依據。評價的首要功能是讓學生及時獲得關於學習過程的反饋,改進後續活動。要避免評價過程中只重結果、不重過程的現象。要對學生作品進行深入分析和研究,挖掘其背後蘊藏的學生的思想、創意和體驗,杜絕對學生的作品隨意打分和簡單排名等功利主義做法。

做好寫實記錄。教師要指導學生客觀記錄參與活動的具體情況,包括活動主題、持續時間、所承擔的角色、任務分工及完成情況等,及時填寫活動記錄單,並收集相關事實材料,如活動現場照片、作品、研究報告、實踐單位證明等。活動記錄、事實材料要真實、有據可查,為綜合實踐活動評價提供必要基礎。

建立檔案袋。在活動過程中,教師要指導學生分類整理、遴選具有代表性的重要活動記錄、典型事實材料以及其他有關資料,編排、匯總、歸檔,形成每一個學生的綜合實踐活動檔案袋,並納入學生綜合素質檔案。檔案袋是學生自我評價、同伴互評、教師評價學生的重要依據,也是招生錄取中綜合評價的重要參考。

開展科學評價。原則上每學期末,教師要依據課程目標和檔案袋,結合平時對學生活動情況的觀察,對學生綜合素質發展水平進行科學分析,寫出有關綜合實踐活動情況的評語,引導學生揚長避短,明確努力方向。高中學校要結合實際情況,研究制定學生綜合實踐活動評價標準和學分認定辦法,對學生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學分進行認定。

五、課程管理與保障

(一)教師培訓與教研指導

地方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要加強調研,了解綜合實踐活動指導教師專業發展的需求,搭建多樣化的交流平臺,強化培訓和教研,推動教師的持續發展。

1.建立指導教師培訓制度

要開展對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專兼職教師的全員培訓,明確培訓目標,努力提升教師的跨學科知識整合能力,觀察、研究學生的能力,指導學生規劃、設計與實施活動的能力,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能力等。要根據教師的實際需求,開發相應的培訓課程,組織教師按照課程要求進行系統學習。要不斷探索和改進培訓方式方法,倡導參與式培訓、案例培訓和項目研究等,不斷激發教師內在的學習動力。

2.建立健全日常教研製度

各學校要通過專業引領、同伴互助、合作研究,積極開展以校為本的教研活動,及時分析、解決課程實施中遇到的問題,提高課程實施的有效性。各級教研機構要配備綜合實踐活動專職教研員,加強對校本教研的指導,並組織開展專題教研、區域教研、網絡教研等,通過協同創新、校際聯動、區域推進,提高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整體實施水平。

(二)支持體系建設與保障

1.網絡資源開發

地方教育行政部門、教研機構和學校要開發優質網絡資源,遴選相關影視作品等充實資源內容,為課程實施提供資源保障。要充分發揮師生在課程資源開發中的主體性與創造性,及時總結、梳理來自教學一線的典型案例和鮮活經驗,動態生成分年級、分專題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資源包。各地要探索和建立優質資源的共享與利用機制,打造省、市、縣、校多級聯動的共建共享平臺,為課程實施提供高質量、常態化的資源支撐。

2.硬體配套與利用

學校要為綜合實踐活動的實施提供配套硬體資源與耗材,並積極爭取校外活動場所支持,建立課程資源的協調與共享機制,充分發揮實驗室、專用教室及各類教學設施在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實施過程中的作用,提高使用效益,避免資源閒置與浪費。有條件的學校可以建設專用活動室或實踐基地,如創客空間等。

地方教育行政部門要加強實踐基地建設,強化資源統籌管理,建立健全校內外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資源的利用與相互轉換機制,強化公共資源間的相互聯絡和硬體資源的共享,為學校利用校外圖書館、博物館、展覽館、科技館、實踐基地等各種社會資源及豐富的自然資源提供政策支持。

3.經費保障

地方和學校要確保開展綜合實踐活動所需經費,支持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資源和實踐基地建設、專題研究等。

4.安全保障

地方教育行政部門要與有關部門統籌協調,建立安全管控機制,分級落實安全責任。學校要設立安全風險預警機制,建立規範化的安全管理制度及管理措施。教師要增強安全意識,加強對學生的安全教育,提升學生安全防範能力,制定安全守則,落實安全措施。

(三)考核與激勵機制

1.建立健全指導教師考核激勵機制

各地和學校明確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教師考核要求和辦法,科學合理地計算教師工作量,將指導學生綜合實踐活動的工作業績作為教師職稱晉陞和崗位聘任的重要依據,對取得顯著成效的指導教師給予表彰獎勵。

2.加強對課程實施情況的督查

將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實施情況,包括課程開設情況及實施效果,納入中小學課程實施監測,建立關於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反饋改進機制。地方教育行政部門和教育督導部門要將綜合實踐活動實施情況作為檢查督導的重要內容。

3.開展優秀成果交流評選

依託有關專業組織、教科研機構、基礎教育課程中心等,開展中小學生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展示交流活動,激發廣大中小學生實踐創新的潛能和動力。將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探索成果納入基礎教育教學成果評選範圍,對優秀成果予以獎勵,發揮優秀成果的示範引領作用,激勵廣大中小學教師和專職研究人員持續性從事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研究和實踐探索。

附件:1.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推薦主題匯總

      2.考察探究活動推薦主題及其説明

      3.社會服務活動推薦主題及其説明

      4.設計製作活動(信息技術)推薦主題及其説明

      5.設計製作活動(勞動技術)推薦主題及其説明

      6.職業體驗及其他活動推薦主題及其説明

【我要糾錯】 責任編輯:呂浩銘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