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摸底數 擠水分 政府定價更科學

2017-11-08 07:22 來源: 人民日報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修訂後的《政府制定價格成本監審辦法》出臺,一些壟斷行業成本打開黑箱
摸底數 擠水分 政府定價更科學


製圖:沈亦伶

11月7日,壟斷行業價格監管又有了新動作。修訂後的《政府制定價格成本監審辦法》亮相,成本監審進入科學化、規範化、程序化、透明化開展的全新階段。國家發改委相關負責人表示,成本監審制度的完善將進一步推進政府對壟斷行業的價格監管,同時推進政府定價公開透明,“清清楚楚亮成本、明明白白定價格”,讓消費者合法權益得到更好保障。

成本監審是什麼?

打開成本黑箱摸清底數,打破“凡聽證必漲價”怪象

成本監審是什麼,得先從政府價格監管開始説起。國家發改委市場與價格研究所研究員劉樹傑介紹,經過30多年的市場化過程,我們國家目前97%左右的商品和服務定價已經放開。剩下3%需要政府干預價格的,主要是鐵路、供電、供水、供暖等具有自然壟斷性質的公用事業和醫藥行業,它們與國計民生密切相關,對促進經濟社會發展、保障人民群眾生活具有重要作用,同時又具有壟斷、外部性或者嚴重信息不對稱等屬性。因此,必須由國家進行價格監管來保護消費者的正當權益。“這也是國際上的通行做法,還有專門的學科規制經濟學來研究政府的價格監管行為。”劉樹傑説。

成本是價格形成的基礎。國家發改委相關負責人表示,對壟斷行業的價格監管,國際通行做法一般分三步走:準確核定成本、科學確定利潤、嚴格進行監管。要科學合理定價,成本是基礎和關鍵。長期以來,一些壟斷行業的成本是一個黑箱,壟斷利潤太高,部門監管不到位,定價缺乏科學依據。成本監審就是要打破這個黑箱,在與國計民生密切相關的自然壟斷行業、重要公用事業和公益性服務等定價中,發揮著“摸底數”“擠水分”的作用,為政府價格監管提供重要依據和抓手。

我國成本監審在本世紀初還是個新生事物,2002年原國家計委第一次在價格管理中提出成本監審概念。以前政府價格監管主要採取聽證會形式,徵求經營者、消費者和有關方面的意見。劉樹傑認為,作為經營者的企業對真實成本情況的掌控永遠高於監管者,更別提消費者了,嚴重的信息不對稱問題讓監管、監督十分困難。“凡聽證必漲價”就是信息不對稱導致的怪象。而在成本監審納入價格監管程序後,這一怪象被打破了。“有不少這樣的案例,企業想漲價,舉行聽證會後反而降了價,這就是成本監審帶來的反轉效果。”有關專家向記者透露。

成本監審做了啥?

擠掉成本水分,加強經營者成本約束,促進政府定價透明

近年來,成本監審方面的新舉措、新成效基本可以用三句話來概括。

第一句是“立規矩”“建機制”。《國家發改委關於加強政府定價成本監審工作的意見》提綱挈領,《政府制定價格成本監審辦法》規範監審流程,《國家發展改革委定價成本監審目錄》明確成本監審範圍,此外,還有輸配電、天然氣管道運輸等各行業因地制宜地制定本行業成本監審辦法。這樣,成本監審制度框架體系越來越趨於完善。

第二句話是“擠水分”“減成本”。過去幾年,20多個行業的成本都經歷了“瘦身”。電力、天然氣、城市供水、教育、有線數字電視、旅遊景點、出租車……總共核減不應計入定價成本的費用約8000億元。其中2016年核減的約達3800億元,比2012年增長3.2倍,力度越來越大。

第三句話是“強監督”“促公開”。成本監審既加強經營者成本約束,也促進政府定價公開透明,成為“監管”監管者的重要途徑。比如新推出階梯水價的600多個城市,均已實現了制定價格前的成本公開。

《辦法》在8個方面作了修訂,包括明確成本監審是政府制定價格的重要程序,明確成本監審項目實行目錄管理,逐步推進成本信息公開制度等。

成本監審在政府定價工作中,作用最關鍵,難度也最大。國家發改委相關部門在成本監審過程中遇到了很多困難和挑戰。首先是審核工作量巨大,但是人員力量不足。廣東電網公司財務部副主任溫銳見證了“力度最大”的輸配電價成本監審,深感此項工作的艱巨:“成本監審組一進場就對公司的會計報表賬簿、原始憑證等資料進行了實地審核、收集、檢查、取證,並且對我們廣東電網公司下轄的25家供電局及其他中心機構,全部走訪審核,提出審查問題。”國家發改委相關負責人介紹,我國一個省級電網體量在國外都是一個國家電網的體量,但與其他國家動輒數百人甚至上千人的監管人員和機構相比,一般每個監審組都不超過七八個人,要面對幾萬億資産,幾千個核算單位,幾百萬張財務報表資料,連續幾個月不回家是許多監審人員的“家常便飯”。

信息不對稱、獲取難度大也是主要困難之一。成本監審涉及的往往是壟斷行業,對一些對定價不利的信息,經營者經常拖延或不提供相關資料、賬冊,需要耗費很多精力去蒐集相關信息。同時對於經營多種業務的企業,基本都沒有對政府定價商品或服務成本進行單獨核算,需要監審人員從千頭萬緒的企業成本中重新歸集和分攤政府定價領域的成本。國家發改委相關負責人表示,此次新修訂後的成本監審辦法明確了經營者的法律責任,拒絕提供有關資料或提供虛假、不完整資料的,將登上不良信用記錄的黑名單,緩解信息不對稱矛盾有了制度保障。

成本監審有啥獲得感?

剔除不合理成本為民減負,推動企業提質增效

成本監審聽起來專業,做起來艱難,但成效卻很“親民”。成本監審給老百姓帶來看得見摸得著的實惠的例子真不少。“去年初國際油價大幅下降,溫州市瓶裝液化氣一直維持在115元/瓶左右的價格不變,老百姓反響很強烈。”溫州市物價局成本調查監審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溫州市對4家液化氣經營單位開展成本調查摸清“底細”,倒逼經營單位將價格降至88元/瓶。

同時,成本監審看起來是給被監管企業念“緊箍咒”,實際上也是企業降本增效的“助推器”。被監管企業逐步從以前的被動接受開始轉向主動適應,更加注重內部挖潛,提升內生發展動力。以輸配電價改革為例,成本監審對轉變電網企業的經營方式和盈利模式産生了革命性影響。比如陜西地方電力公司接受成本監審後,從投資、資産、財務、預算等諸多方面改進優化內部管理,在2017年國家下調輸配電價情況下,盈利水平保持穩定。有的地方目前還探索向企業發送成本控制建議書,根據成本監審結論,把脈企業管理漏洞,針對性提出成本控制合理化建議。

“今後除了強化制度、創新方法外,還要加強分析,研究成本信息數據背後深層次的原因和規律,提出相關政策建議,更好地助力企業、實惠百姓。”國家發改委相關負責人表示。(記者 趙展慧)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朱英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