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數字技術讓普惠金融不一樣

2017-11-08 07:34 來源: 經濟日報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改變觸達用戶成本和效率,加快信用積累速度——
數字技術讓普惠金融不一樣


數字技術變革為普惠金融規模化帶來了真實的可能性,移動互聯改變了觸達用戶的成本和效率,大數據、人工智慧、雲計算的結合,深刻地改變著了解用戶、甄別風險的成本和效率。同時,數字技術也加快了信用積累速度

隨著我國互聯網和數字技術的發展,解決普惠金融的問題有了新路徑。不少業內人士表示,數字普惠金融能夠有效降低金融服務的門檻和成本,減少物理網點和營業時間的限制,有助於推動解決金融服務“最後一公里”和“最後一步路”問題。

值得思考的是,如何利用數字技術來發展普惠金融,以及如何引領或者加強對數字普惠金融的監管?

有了發展新路徑

在大部分人的印象裏,銀行等金融結構總是“嫌貧愛富”,貧困人口和亟需資金的小微企業總是很難貸到款。實際上,這是金融機構應對不確定性作出的合理決策,符合其成本效率最大化的原則。不過,金融資源的分配不均也帶來了不少問題。

普惠金融就是要增強經濟社會發展的包容性和可持續性,對於促進就業、消除貧困、增進共享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近年來,數字信息技術不斷取得突破,為普惠金融發展提供了新的技術支撐,為其在商業方面可持續發展探索提供了新路徑。“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要推動移動互聯、大數據、人工智慧、雲計算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因為技術改變了,今天的金融是不一樣的金融。”螞蟻金服首席戰略官陳龍近日在北京大學數字金融研究中心第二屆年會上這樣説。

陳龍認為,數字技術變革為普惠金融規模化帶來了真實的可能性,移動互聯改變了觸達用戶的成本和效率,大數據、人工智慧、雲計算的結合,也就是信息算法和算力的結合,深刻地改變著了解用戶、甄別風險的成本和效率。

數字技術帶來的不僅是支付便利,更是信用積累速度的提升。陳龍表示,實體經濟不僅包括大企業和大工廠這些主動脈,也有如毛細血管般小創業者,他們獲得金融服務的關鍵障礙就是信用的缺失。隨著數字技術的進步,企業和個人的信用正在被一點一點地積累起來。“在過去幾年,因為有了數字信用,全國共有超過1000萬商家獲得了網商銀行的貸款授信,實體經濟這些海量的普惠金融需求只有通過技術才能被滿足。”陳龍説。

“從融資領域角度看,當前數字技術與普惠金融的發展,主要是3種模式。”中國銀監會普惠金融部主任李均鋒在近日由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等主辦的首屆中國互聯網金融論壇上如此表示,第一種模式,傳統銀行業金融機構,利用數字技術開展數字普惠金融;第二種模式,互聯網企業與傳統銀行高度融合,形成了直銷銀行的子公司模式,如中信銀行和百度合作成立的百信銀行等;第三種模式,互聯網企業科技公司從事金融業務。比較有代表性的就是網絡借貸,利用數據技術為出借人和借款人服務。

防範化解新風險

值得注意的是,數字技術和普惠金融的結合,在取得一系列成績的同時,也出現了一些新風險。比如,一些機構假借普惠金融名義,依靠技術手段從事非法集資、金融詐騙等違法犯罪活動。

為防範化解相關風險,按照國務院決策部署,人民銀行會同相關部門組織開展了互聯網金融風險專項整治,目前整治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互聯網金融無序發展、創新跑偏,風險不斷上升的勢頭得到了有效遏制,市場競爭環境逐步凈化,一些互聯網金融業態正在有序調整,逐步規範。

“下一步,專項整治工作將深入落實全國金融工作會議要求,以防範系統性金融風險為底線,完善法律法規框架,創新監管方法,按照實質重於形式的原則,實施穿透式監管,建立互聯網金融的行為監管體系、審慎監管體系和市場準入體系,引導其回歸服務實體經濟本源。”中國人民銀行有關負責人説。

北京市政府副秘書長陳添表示,未來將採取更有力的防控金融風險措施,平衡好普惠金融發展創新與風險的關係。把防控金融風險、維護金融穩定安全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加強金融風險監測預警和風險排查,及時化解風險隱患和不利因素。

加強消費者教育

“發展數字普惠金融就是要讓更多的社會公眾能夠享受到現代金融帶來的便利,但金融消費者普遍存在認知上的偏差。”全國金融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指導委員會主任委員郭慶平認為,消費者一貫低估某些風險和高估他人對未來事件的過高保障,並存在高估金融經營和過度信任權威人士的意見和傾向。認知的偏差加重了金融消費者在信息與專業知識方面的劣勢。

在他看來,解決數字普惠金融發展中市場信息不對稱的矛盾,最重要的理念和戰略舉措是加強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深入開展金融消費者教育。

如何進一步加強金融消費者教育和權益保護?“通過規範統一的信息披露、合同登記、風險提示等手段,提高數字普惠金融服務全流程的透明度,落實投資者適當性要求,強調‘賣者有責’。”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會長李東榮表示,要以低收入人群、農民等金融服務中的弱勢群體為重點,分類開展金融知識普及和精準教育,提高消費者數字金融素養,引導樹立“買者自負”的投資理念。

此外,業內專家建議,發揮金融機構開展金融消費者教育的重要作用。在偏遠地區和弱勢群體中,要開展教育和保護工作。在具體的金融活動之中,金融機構緊密結合所提供的金融産品和服務,開展多種形式的金融知識宣傳和教育,讓經濟欠發達地區和低收入人群,能夠切身體驗和收穫金融教育的成果。(記者 錢箐旎)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方圓震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