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用數據跑路代替群眾跑腿 各種“異地辦”
提升幸福感

2017-12-14 07:29 來源: 人民日報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數據來源:公安部、人社部、國家統計局 製圖:李姿閱

核心閱讀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體學習時指出,大數據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大有作為,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讓百姓少跑腿、數據多跑路,不斷提升公共服務均等化、普惠化、便捷化水平。隨著民生領域改革不斷深化,“異地辦”持續推進。身份證異地辦理、因私出入境證件異地申辦、異地就醫直接結算等舉措,極大地方便了老百姓的生活。

全國共設立居民身份證異地受理點

23613個

老家在天津的魏先生已在河南省鄭州市工作多年,得知身份證可以異地辦理後,在鄭州市公安局豐産路派出所,很快就補好了身份證。他笑著告訴記者:“如果回天津補辦身份證,費時費力、舟車勞頓、耽誤工作不説,還要搭上幾百元路費。身份證異地辦理,讓身處河南的我突然感覺離故鄉天津很近。”

像魏先生這樣受益於身份證異地辦理政策的還有很多。截至目前,全國已累計異地辦理身份證逾1149萬張。

“隨著經濟社會快速發展,流動人口數量不斷增多,長期外出工作、學習、生活的群眾回戶籍地換領、補領居民身份證,不僅耗費大量時間和精力,也給工作生活帶來諸多不便。此外,居民身份證挂失缺乏渠道,丟失、被盜的居民身份證也容易被他人冒用。”公安部黨委副書記、副部長黃明説。

為此,根據中央改革部署,公安部于2015年11月印發《關於建立居民身份證異地受理挂失申報和丟失招領制度的意見》,分步實施身份證異地受理工作。2015年7月,公安部部署10省市開展異地受理一對一試點;2016年7月1日,公安部部署全國大中城市和有條件的縣(市)開展異地受理試點;今年7月1日起,公安部在全國範圍內實施身份證異地受理、挂失申報和丟失招領工作。目前,全國共設立居民身份證異地受理點23613個,其中北京、天津、吉林、上海、安徽、福建、廣東、陜西等17個省份在全省所有戶籍派出所和戶政辦證大廳均設立了身份證異地受理點。

“異地申辦身份證與在原籍申辦手續大致相同,不同之處在於,公安機關利用戶籍管理網絡信息交換,替代了群眾‘多跑’的路。”據公安部治安管理局有關負責人介紹,改革以來,各地普遍建立“異地受理—原籍審核簽發—異地製作發放”工作機制。本人到實際居住地轄區公安派出所申請,填寫《居民身份證異地受理登記表》,繳納證件工本費。居住地公安機關受理申請後,及時將受理信息傳送至申請人戶籍地公安機關,由後者及時審核簽發。接到經審核簽發的制證信息後,居住地公安機關再在法定時限內完成製作與核驗發放,工作週期應在60天之內。該負責人同時提醒,為嚴格身份信息核驗,仍有3種不予受理異地辦理申請的情形:一是首次申請辦理身份證的;二是因相貌特徵發生較大變化,且身份證未登記指紋信息難以確認身份的;三是有不良信用記錄的。

可異地辦理因私出入境證件的城市達

284個

日前,山東泰安的梁先生去濟寧市公安局任城分局出入境服務大廳,在自動填表機上填完表,複印身份證,拍證件照,僅憑一張身份證用時10分鐘就辦理了護照,並被告知10個工作日後即可拿到。

據出入境服務大廳工作人員介紹,早期群眾需要回戶籍所在地辦理出入境手續,後來一些城市推出便民惠民措施,但仍然需要提交一系列的手續。如今,只要是實施居住證制度的城市,群眾只需拿著身份證和居住證,就可以選擇就近的出入境服務大廳辦理了。

變化來自於近年來的公安出入境改革。隨著人們的錢包越來越鼓,“走出去”的願望越來越強烈,對辦證、通關的便捷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為此公安部發佈公告,明確自2016年4月1日起,實施居住證制度的縣級以上城市,居住證持有人可憑本人身份證和居住證,在居住地的縣級以上公安機關出入境部門,申辦普通護照、往來港澳通行證及簽注、往來台灣通行證及簽注等因私出入境證件。

“出臺這項規定,旨在貫徹落實《居住證暫行條例》,保障居住證持有人享有與當地戶籍居民同等的出入境權益。它既讓異地工作生活的申請人不必往返奔波于居住地和戶籍地之間,也優化了城市引才引智、創新發展的環境。”公安部出入境管理局有關負責人説。

“需要注意的是,居住證持有人異地提出因私出入境證件申請,申請仍由居住證持有人戶籍地公安機關出入境管理部門審批,居住地公安機關出入境管理部門主要負責接收申請、制發證件,這對兩地的信息共享、密切配合提出更高要求。”據該負責人介紹,出入境證件應在受理申請後的30日內簽發。如果被告知不予簽發,申請人仍然享有在戶籍所在地申請行政復議、提起行政訴訟的權利。對於弄虛作假騙領出入境證件的申請人,公安機關將依法處理。

記者了解到,為進一步便民惠民,公安部還著力簡化出入境證件申辦手續,全國絕大多數地方的內地居民申辦出入境證件僅需提交身份證、照片等基本材料,一次填表可同時申請3個證件(普通護照、往來港澳通行證和往來台灣通行證)。據統計,截至目前,全國284個城市均可為持居住證人員異地簽發因私出入境證件。

全國跨省定點醫療機構增至

7801家

來自吉林的張先生是北京協和醫院第一例新農合跨省就醫直接結算的患者。“能夠在北京直接報銷費用,感到很意外,也很驚喜!”張先生拿著新農合報銷單激動地説。

張先生今年55歲,是吉林省西部某縣的普通工人,患有複雜的血管病,今年以來輾轉吉林省和北京幾家大醫院,最終在北京協和醫院確診為主動脈夾層。經過2周的住院治療,取得了很好的治療效果。“患者恢復得不錯,家人也很滿意。”張先生的主治醫生北京協和醫院血管外科主任醫師鄭月宏説。

張先生及家人認為主動脈夾層是大病,預計要花費十幾萬元,最後花費不到兩萬元。在協和醫院住院治療2周時間,張先生共花費16000余元,按照就醫地北京報銷範圍、參合地吉林省報銷比例計算,報銷費用近8000元,實際補償比例接近50%。北京協和醫院有關負責人表示,在即時結報時,實時調取了吉林省的轉診信息,並完成病種的篩查,確保了新農合基金的安全。更重要的是新農合基金補償費用由醫療機構先行墊付,免去患者回參合地進行報銷需墊付大量費用、報銷時間長的壓力。

跨省就醫,一般是大病。外地大病患者到北京、上海等大醫院看病,治療花費不菲,以前需要自己先墊付治療全部費用,家庭經濟壓力很大。他們回家鄉報銷治療費用,還需要整理各種票據、複印病歷等,手續繁瑣,十分不便。患者紛紛盼望能早日實現異地醫保實時結算。如今,異地就醫患者的這個願望已經成真。

人社部的數據顯示,截至11月15日,全國所有省級平臺、所有統籌地區均已全部接入國家異地就醫結算系統並聯網運行,覆蓋全部參加基本醫保和新農合人員;全國跨省定點醫療機構增加到7801家,90%以上的三級定點醫療機構已連接入網,超過80%的區縣至少有一家定點醫療機構可以提供跨省異地就醫住院醫療費用直接結算服務。

接下來,國家將繼續擴大聯網定點醫療機構範圍,逐步將更多基層醫療機構納入異地就醫直接結算。有關部門將加快研究解決1億多外出農民工和廣大“雙創”人員跨省異地住院費用結算問題;加快相關醫療保險信息系統對接共享和整合,大力推行醫保智慧審核和實時監控;積極引入商業健康保險,提高異地就醫集中地區醫保經辦服務能力。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雷麗娜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