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破除讀者走進圖書館的“無形門檻”

2017-12-21 07:27 來源: 光明日報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現在,全國每年出版的新書有四五十萬種,實體書店、網上書店讓人眼花繚亂,各種電子書更是海量涌現。對很多生活在城市裏的人來説,獲取圖書資源並非難事,如何讀書才是問題。圖書館作為推動全民閱讀的重要陣地,不僅要為讀者提供豐富的圖書、報紙、期刊資源,更要創造良好的閱讀氛圍,讓人們愛上閱讀。把更多的讀者請進圖書館,至關重要。

作為公益機構,公共圖書館原本是沒有門檻的。但在不少老百姓看來,圖書館是知識的殿堂,是讀書人、文化人正襟危坐、冥思苦想之地。正是這種無形的“門檻”,讓一些人對圖書館望而卻步。觀察一下我們身邊的圖書館,大多確實也遵循著這樣的邏輯。不論規模大小、歷史長短,它們的建築形式大多是規整、莊重的,色調大多是嚴肅、沉穩的,讀者尚未步入其中,便有了敬畏之心,而走進圖書館大廳,擺放整齊的桌椅,排列有序的書架,不敢高聲言語自不必説,舉手投足都會小心翼翼。

最近頻頻在微信朋友圈刷屏的“最美圖書館”“最孤獨圖書館”,不僅“顏值”比一般的圖書館大為提升,而且從場館設計到館內佈局都大大拉近了與讀者的距離——雖然在慕名而來的人群中,有不少人僅僅是為了一睹“最美”“最孤獨”的真容,拍上幾張有個性的照片在朋友圈裏分享,但只有先把讀者請進來,才有把讀者留下來的可能。

公共圖書館有為政府、科研服務的功能,更承擔著推動、引導、服務全民閱讀的使命。圖書館不僅要給學術閱讀提供場所,而且也需要為大眾閱讀開闢空間,以更舒適的環境吸引讀者,以更活潑的形式引導閱讀。幾年前,杭州圖書館不拒流浪漢、拾荒者入館,社會各界為之稱讚。近幾年,一些城市陸續推出深入社區的“迷你圖書館”“24小時圖書館”等,百姓廣為受益。這讓我們看到,破除圖書館“無形門檻”的方式多種多樣,不一定貼上“最美”“最孤獨”之類的標簽。

近些年,圖書館人在不懈地推廣一種新的理念:圖書館不僅是一個借書、讀書、還書的場所,而且還是一座城市的公共文化空間,大家可以在裏面聽音樂、聽講座、看展覽,參與各種與“圖書”關聯不大的文化活動。或許是以往的印象太過根深蒂固,這種新的理念尚無法徹底改變人們對圖書館的認知。圖書館向公共文化空間轉型,需要以優質的閱讀空間為基礎。畢竟,閱讀是圖書館安身立命的根本,也是圖書館服務向大文化領域延伸的基礎。“最美”“最孤獨”就是為營造更為優質的閱讀空間所做的嘗試。(杜羽)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于士航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