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創新力推動中國經濟和産業走向全球高端

2017-12-24 07:24 來源: 經濟日報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

已崛起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的中國,正面臨一場深刻的動力變革。要避免“中等收入陷阱”,實現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2050年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目標,將“創新力”作為驅動力取代傳統的要素驅動模式,就成為一個必然的選擇。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科技事業蒸蒸日上、“雙創”版圖欣欣向榮,新産品新業態新模式不斷涌現,“創新力”已成為驅動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引擎。

“實力”塑造新格局

幾天前,全球科學界公認的權威刊物《自然》雜誌評出2017年十大科學人物,入選人是過去一年裏在全球科學界最具影響力或最具重要性的人物,中國科學家潘建偉名列其中。“在中國,有人稱他為‘量子之父’。對於這一稱呼,潘建偉當之無愧。在他的帶領下,中國成為遠距離量子通信技術的領導者。”《自然》雜誌在新聞特寫《量子之父》中這樣描述他的地位。

此言不虛。發射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並成功完成全部預定科學目標、成功實現世界首次洲際量子通信、研製出世界首臺超越早期經典計算機的光量子計算機……幾年來,潘建偉團隊不斷刷新量子信息研究的世界紀錄,成為重量級的領跑者。

“感謝新時代,感謝偉大的祖國。”在獲知入選十大科學人物後潘建偉説:“吾輩當繼續努力前行,不負眾望!”

這並非孤例。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科技創新水平不斷提升,推動我國實現從跟跑為主到跟跑、並跑、領跑“三跑”並存的歷史性轉變。越來越多像潘建偉這樣的科學家成長起來,中國已成為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大知識産出國。

在基礎研究領域,量子信息、高溫超導、中微子振蕩、幹細胞和基因編輯、納米催化等領域都取得大批世界領先的原創成果;在戰略高技術領域,空間科技、深海探測、超級計算、新一代高鐵、核能技術、天然氣水合物勘查開發等創新成就舉世矚目;在國際公認的衡量基礎研究影響力的“自然指數”排行榜上,中國科學院連續5年綜合排名全球第一,多所中國大學躋身全球大學50強……

我國科技發展已經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科技創新能力正從量的積累向質的飛躍轉變,這種創新實力的崛起,正在改寫世界科技創新版圖,塑造出新的格局。

正如外媒近日發表的一篇文章《為在技術上超越美國,中國正在做什麼》中所説:“曾經完全是外國技術進口國的中國現已成為一個出口國。這個國家創下了一年內申請專利最多的新紀錄,其專利申請數量的增長速度超過其他任何國家。”

“雙創”培育新主體

中國對世界創新格局的改寫體現在方方面面,其中高技術産業發展水平是衡量國家創新競爭力的重要指標。2012年,在世界500強企業的高技術企業中,我國只有1家企業入圍,到2016年有11家企業入圍,超過日本的6家,與美國19家的相對差距也明顯縮小。

這種趨勢在初創企業中體現得更為明顯。

估值達到10億美元以上的初創企業被稱為“獨角獸”企業。自2013年“獨角獸”概念被提出以來,美國一直處於領先地位,但近幾年,美國的霸主地位漸漸被動搖,中國正在迎頭趕上。2013年中國“獨角獸”公司數量為0,而2017年至今世界上新誕生的“獨角獸”公司中,36%來自中國,41%來自美國。

波士頓諮詢公司(BCG)、阿裏研究院、百度發展研究中心和滴滴政策研究院今年9月聯合發佈的報告《中國互聯網經濟白皮書:解讀中國互聯網特色》顯示,中國技術公司成為“獨角獸”企業的速度比美國更快。中國人創立的這些“獨角獸”企業,從初創到估值10億美元,平均花費4年時間,而美國公司則要花費7年。中國有46%的“獨角獸”公司兩年就實現了這一目標,而在美國,這一比例僅為9%。

這些迅速崛起的高科技初創企業,體現了中國自2014年首次提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以來,“雙創”事業的蓬勃發展。

科技部火炬高技術産業開發中心主任張志宏認為,“雙創”對於中國經濟的轉型發展,尤其是對新經濟的發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截至2016年底的統計數據顯示,全國共有4298家眾創空間,與3000余家的科技企業孵化器和400余家的企業加速器及156家國家高新區打造了接遞有序的服務鏈條,形成從創意到産業的創新創業服務生態。

“全國131家獨角獸企業中,104家在國家高新區,中關村科技園區擁有65家獨角獸企業,是全球除矽谷之外獨角獸企業數量最多的區域;全國互聯網百強企業中96家誕生於國家高新區。”張志宏在近日《國家高新區創新能力評價報告2017》發佈會上做報告時説,國家高新區在全國率先形成了“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生動局面,國家高新區創新能力提升的重要標誌,就是培育了一大批創新活動活躍、創新人才集聚、創新投入增加的科技型企業和高新技術企業,形成了有效支撐我國高新技術産業發展的“新主體”。

“智造”開創新業態

中國正在向創新驅動轉型,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貢獻率從2012年的52.2%提高到2016年的56.2%。在將科技實力變現為經濟動力的過程中,“中國製造”向“中國智造”邁進,新産品新業態新模式層出不窮。

過去,國際市場上,“中國製造”標識的往往是價格低廉的低附加值産品,但現在的情況已經大不相同,“智造”讓中國貨有了更高附加值。全世界超過70%的智慧手機由中國製造,世界市場份額前5名的智慧手機品牌中,中國佔3席。中國還生産了全世界80%的太陽能電池板、空調、個人電腦。

2017年5月,來自“一帶一路”沿線的20國青年評選出了中國的“新四大發明”:高鐵、支付寶、共享單車和網購。這既是新的産品,也代表了引領世界潮流的新業態和新生活方式。

開創了新業態和新模式的中國“智造”,正在被世界所共享。

從單純的建設及裝備出口,到建設、裝備和標準的整體輸出,中國鐵路“走出去”腳步已邁入五大洲數十個國家。尤其是雅萬高鐵的建設項目,作為中國高鐵標準“走出去”的第一單,全部採用了中國高鐵的技術和裝備,讓世界清楚看到“中國製造”的強硬實力。“中國高速鐵路網的持續大規模擴展並向世界其他國家和地區的延展,正在形成世界軌道交通格局的巨變和技術産業的重構。”北京交通大學教授賈利民説。

改變中國人付款方式的移動支付,也開始改變世界人民的支付方式。在德國,漢高和阿爾迪等知名企業已通過電商平臺進入中國市場;在印度,得益於中國互聯網企業的投資與技術支持,手機下載Paytm就可實現充值、有線電視付費、實時轉賬、掃碼消費和電影購票;在新加坡,為推動移動支付的發展,政府公佈了“智慧國家2025”十年計劃。

黨的十八大以來,“創新”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戰略高度,成為五大發展理念之首。只有培育出強大的創新力,中國才能取得未來世界科技競爭的戰略優勢,才能推動經濟和産業發展走向全球産業鏈的高端。(記者 佘惠敏)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朱英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