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北京:全面提升綜合防災減災救災能力

2017-12-25 08:31 來源: 北京日報
字號: 默認 超大 | 打印 |

市政府常務會審議《推進防災減災體制機制改革實施意見》
全面提升綜合防災減災救災能力

市政府常務會近日審議本市《推進防災減災體制機制改革實施意見》,依據意見,本市將成立市減災委員會,編制全市災害風險圖及公眾避險轉移路線圖,城市開敞空間將預留防災避難空間和中長期安置重建空間。

京津冀建立區域疏散救援通道

依據意見,到2020年,本市要建立縱向到底、橫向到邊、職責清晰、統籌有力的防災減災救災管理體制。

本市將成立市減災委員會。在市突發事件應急委員會加挂市減災委員會牌子,辦公室設在市民政局,承擔市減災委員會的具體工作。該委員會將負責研究制定本市防災減災救災規劃及相關政策,協調開展重大防災減災救災活動,指導各區開展防災減災救災工作,推進國際國內交流與合作等。各區要設立區減災委員會。

本市將建立各級減災委員會與防汛抗旱指揮部、地震應急指揮部、森林防火應急指揮部等專業指揮機構之間,以及與軍隊、武警部隊之間的工作協同制度。完善以軍隊、武警部隊為突擊力量,以公安消防等專業隊伍為骨幹力量,以地方和基層應急救援隊伍、社會應急救援隊伍為輔助力量的災害應急救援力量體系。

京津冀區域將根據災害風險特點聯合編制應急處置預案。建立三地政府以及社會力量間的聯合響應機制。建設航空、鐵路、公路協同的區域疏散救援通道,實現突發事件現場圖像信息、應急移動指揮和應急資源數據庫等方面的互聯互通。

意見還提出建立自然災害市場分擔機制。探索建立健全各級財政補貼、居民繳費、保險基金合理分擔的災害保險機制,建立自然災害公眾責任險。同時,擴大農業保險和農村住房保險覆蓋面。研究完善巨災保險制度,逐步形成適應首都風險特點的多層次巨災風險分擔機制。

預留中長期安置重建空間

意見提出,在城市開敞空間系統方面,將預留防災避難空間和中長期安置重建空間,提升應急避難場所的建設管理水平。建設市區兩級救災物資儲備庫,逐步完善救災物資、生活必需品、藥品、防汛和能源類應急物資的儲備、調撥機制,建立“市—區—街道(鄉鎮)—社區(村)—家庭”五級救災物資儲備體系。建設應急供水、供電、廣播通信、交通、垃圾及污水處理等設施,保障生命線設施在緊急狀態下良好運行。

依據意見,重點提升學校、醫院、居民住房、農業防災減災基礎設施、避難場所的設防水平和承災能力。加強城鄉防災減災工程和救災應急物資儲備能力建設。全面開展民房、基礎設施設防情況評估。開展全市重要管網系統抗震性能鑒定和改造加固,推進新建管網系統分區規劃。在生命線關鍵節點部位和學校醫院等人員密集場所新改擴建時採用抗震新技術。

同時,加快海綿城市建設,推進重點流域特大洪澇災害防禦工程,加快城市排水設施建設。以幹線公路網和城市幹道網為主通道,建設疏散救援通道系統。

編制公眾避險轉移路線圖

意見提出,本市將探索開展以區為單位的自然災害綜合風險與減災能力調查,並聯合津冀開展區域臺網規劃佈局,實現地震超快測報、烈度速報和地震預警。還將利用移動互聯網、雲計算、物聯網、北斗導航等新技術,提升監測預警、指揮調度等技術支撐能力。

同時,深化城市安全風險區劃研究,將編制災害風險區劃圖及公眾避險轉移路線圖。完成市、區災害預警信息發佈中心建設,建設預警信息“一鍵式”工作平臺,充分利用各類傳播渠道,通過多種途徑將預警信息發送到戶到人,提高信息發佈的準確性和時效性,擴大社會公眾覆蓋面,有效解決信息發佈“最後一公里”問題。

本市將在街道鄉鎮配備專職工作人員,成立社區(村)響應隊,使社區(村)成為第一響應單元。探索設立各災種統一的災害信息員,並編制街道鄉鎮、社區(村)的應急救災預案、災害風險圖、應急疏散圖。

意見明確提出,要轉變重救災輕減災思想,提升社會公眾防災減災意識和自救互救能力。將防災減災納入國民教育計劃,建設與超大城市相適應的綜合性防災減災教育體驗設施,推進防災減災知識和技能進學校、進機關、進企業、進社區、進農村、進家庭,提升公眾應急避險和自救互救能力。(記者 金可)

【我要糾錯】 責任編輯:陸茜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