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遼寧:構築創新高地支撐經濟增長

2017-12-29 10:48 來源: 遼寧日報
字號: 默認 超大 | 打印 |

構築創新高地支撐經濟增長
——我省加快推進“高新區建設年”工作綜述

經過一年的紮實推進,我省“高新區建設年”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績單——

截至11月底,沈大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實現地區生産總值2230億元,同比增長7.5%; 公共財政預算收入190.3億元,同比增長8.9%;固定資産投資545億元,同比增長17.1%。

目前,高新區申請發明專利件數佔全省總數的近30%,高新技術企業數量超過全省總數的1/3。沈大自創區高新技術企業産值佔規模以上工業産值比例接近2/3。

一年來,我省加快推進高新技術産業開發區體制機制創新,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産業和培育戰略性新興産業,不斷優化創新創業環境,高新區經濟、科技指標大幅超過所在地區水平,對全省經濟增長的支撐作用進一步增強。

強化頂層設計 建立體制機制保障

目前,我省有8個國家級高新區、7個省級高新區,已完成了省級以上高新區在全省14個市的全面佈局,國家級高新區數量居全國第五位。

為加快高新區創新高地建設,增強高新區對區域經濟結構優化調整和發展方式轉變的引領作用,我省強化頂層設計,建立體制機制保障,務求高起點規劃、高標準推進、高水平發展。

《遼寧省高新技術産業開發區發展規劃(2017-2020)》明確提出了將高新區打造成創新驅動引領區、新興産業集聚區、轉型升級示範區、創新創業生態區和開放合作先行區的戰略定位,並部署了體制機制創新、推進産業升級、提升創新能力等八大重點任務。《沈大自創區發展規劃綱要(2017-2025)》則為系統推進自創區發展制定了時間表和路線圖。

《關於加快遼寧省高新技術産業開發區轉型升級的政策措施》等文件,建立健全了對高新區創新發展的政策支持機制,不僅促進了中關村“6+4”政策、科技成果轉化、“人才特區”等一系列先行先試政策的落地,而且有力地支持了各高新區制定符合地方特色的原創性政策,形成了在人才、科技、金融等方面大膽突破、更接地氣的“小氣候”政策環境。

以績效評價為創新導向,建立能上能下的退出機制,也促進了高新區的轉型升級。省政府一方面以評促建,評估高新區發展績效,讓不合格者退出,增強高新區的緊迫感;另一方面以升促建,支持發展得好的省級高新區晉陞國家級高新區,支持發展得好的縣建設省級高新區,打造新的經濟增長極。

以“放管服”改革為主要突破口,全省各高新區不斷加快商事制度等各項改革,優化營商環境。瀋陽高新區探索建立了專業化園區管理模式,將行政事項審批時限壓縮到法定時限的40%以下。大連高新區推行企業投資項目承諾制,推廣“雙隨機、一公開”監管機制,即隨機抽取檢查對象、隨機選派執法檢查人員,抽查情況及查處結果及時向社會公開。阜新高新區按照市級經濟管理權限,自行審批後報市直部門備案或直接履行手續。盤錦高新區採取“審批不出園、服務不離園、檢查不到園、收費不進園”的管理模式,在全省率先實施企業註冊電子化改革。

培育特色産業集群打造高新産業聚集區

在今年的“雙11”期間,盤錦市高新區海興科技公司網售了1800萬元的貨物。看似普通的衣櫃、鞋櫃和奶瓶箱等産品,卻是應用了特殊材料的高科技産品。以收納傢具為主打,這個公司全年銷售額超過2億元,成為國內同行業的翹楚。

在盤錦高新區裏,有很多低調的行業老大。生産手機攝像頭的中藍電子,國內市場佔有率行業第一。以其為核心的盤錦電子産業園,如今已成為東北最大的電子件生産基地。

隨著高新區建設年的深入推進,全省高新區特色産業集群化發展不斷加速。目前,正在重點打造的30個特色産業集群,涵蓋了智慧製造、新材料、生物醫藥等多個領域的戰略性新興産業,2017年預計實現收入超3700億元。沈大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以實施重大科技創新工程為抓手,聚焦主導産業,大力推進以裝備製造業為重點的傳統工業轉型升級,培育發展機器人、潔凈能源等戰略性新興産業,輻射帶動相關國家高新區共同建設高新技術産業聚集區。截至11月底,瀋陽高新區機器人、IC  裝備産業産值同比分別增長24.5%和24.3%;大連高新區軟體信息産業産值超千億元,生物醫藥産值同比增長15%。通過實施高新技術企業“三年倍增計劃”,沈大自創區今年新增高新技術企業181家,同比增長30%,總數達到789家,聚集了IBM、惠普、艾森哲等146家世界500強企業。

同時,其他國家級高新區也成績斐然:鞍山高新區重點打造垂直整合光電産業鏈,激光園入駐企業收入同比增長25%;遼陽高新區加快推動芳烴、鋁材兩個産業集群發展,今年預計可實現銷售收入超300億元;本溪生物醫藥、阜新液壓、盤錦石化等特色産業集群發展態勢良好,正成為地區經濟轉型升級的主要力量。

搭建創新平臺 提升創新能力

開展“高新區建設年”工作,我省注重“高”和“新”的內涵,將高新區作為推動全省科技創新的主陣地和策源地,支持引進和培養高水平研發機構,支持建設眾創空間和孵化器,發展各類科技金融産品。

圍繞區域特色産業發展,我省積極搭建科技創新平臺,健全科技服務體系,不斷增強高新區中高端技術供給能力。目前,全省高新區已建設省級以上工程中心、重點實驗室378家,搭建産業專業技術創新平臺63個,組建産業技術創新聯盟41個,眾創空間和孵化器129個。在各類創新平臺支撐下,高新區自主創新能力明顯提升,擁有專利總數達20806件。瀋陽、大連、鞍山高新區先後獲批建設國家雙創示範基地。

在沈大自創區,圍繞國務院確定的打造東北亞科技創新創業中心這一核心任務,沈大兩地加快佈局建設一批引領主導産業發展的區域創新中心,形成了研發機構、産業平臺、創新基地等科技基礎設施集聚的新格局。截至11月底,沈大自創區建設了包括“國家能源液流電池儲能技術重點實驗室”“中關村國家開放實驗室瀋陽服務中心”“機器人與智慧製造創新研究院”等在內的重點實驗室和工程技術中心348個,科技服務機構400余家,産業技術平臺28個,産業技術創新聯盟38家。

同時,通過組織開展“創新創業大賽”“科技創新挑戰賽”“海外學子創業周”等系列品牌活動,沈大自創區已形成“眾創空間、孵化器、加速器和産業園區”一體化的完整創業孵化鏈條,擁有眾創空間、孵化器等雙創載體142家,孵化面積達283.8萬平方米,在孵企業和團隊超過5500個,創客數量近9000人。(記者 王笑梅)

【我要糾錯】 責任編輯:韓昊辰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