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河北省委省政府出臺《關於開展質量提升行動加快質量強省建設的實施意見》

2018-01-03 10:41 來源: 河北日報
字號: 默認 超大 | 打印 |

日前,省委、省政府出臺《關於開展質量提升行動加快質量強省建設的實施意見》,意見全文如下:

為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和省委九屆五次、六次全會精神,全面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開展質量提升行動的指導意見》精神,紮實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高供給體系質量,深化質量強省戰略,推動我省經濟社會發展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現提出如下實施意見。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持質量第一、效益優先,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把提高供給體系質量作為主攻方向,抓重點、補短板、強弱項,推動我省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促進標準、質量、品牌、信譽聯動提升。著力解決質量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質量需求,努力實現河北製造向河北創造、河北速度向河北質量、河北産品向河北品牌轉變,全面提升我省經濟、文化、社會、生態、城鄉建設管理、政府服務質量水平。

二、基本要求

——聚焦創新引領,建設質量強省。樹立大質量理念,全方位提高質量意識、質量素養和質量水平。堅持創新引領,不斷提升自主創新能力,促進質量發展、保障質量安全。強化優質發展、以質取勝,把高標準、高質量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首要目標。加強質量全面管理,推動我省産業價值鏈向中高端延伸,全面提升有效供給水平,不斷增強河北質量競爭力、滿足人民群眾質量需求。

——突出問題導向,推動質量變革。以解決制約河北質量發展的突出問題為切入點,以企業為質量提升主體,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補齊質量發展短板,破除質量發展瓶頸。突出重點産業、重點行業和重點領域,開展質量提升行動,弘揚企業家精神和工匠精神,加強品牌建設,培育質量發展新優勢。準確把握質量變革要求,加強軍民融合,發揮質量基礎設施保障作用,促進質量全面提升。

——強化黨管質量,統籌協調推進。把質量強省戰略放在黨委、政府工作更加突出的位置,統籌規劃經濟、文化、社會、生態、城鄉建設管理、政府服務六大質量。發揮全社會推動質量提升的積極性和能動性,加強質量宣傳、監督和服務,真正形成各級黨委、政府重視質量、企業追求質量、社會崇尚質量、人人關心質量的良好氛圍。

三、總體目標

到2020年,全省大質量、大標準體系基本形成,質量供給水平大幅提高,質量型發展優勢凸顯,質量對經濟社會發展的貢獻度進一步增強,質量強省建設取得明顯成效。“河北製造”更具品牌價值、“河北標準”更具話語權威、“河北建造”更具燕趙特色、“河北文化”更具感召魅力、“河北服務”更具誠信品質、“河北環境”更具競爭優勢。

(一)經濟質量。産業結構持續優化,産品、工程和服務質量穩步提升,科技創新能力明顯增強,戰略性新興産業不斷壯大,農業發展方式向現代化、標準化轉變,區域質量水平整體躍升。質量突出問題得到有效治理,傳統産業實現轉型升級,過剩産能得到化解,産業發展質量穩步提高。經濟發展實現從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實體經濟質量效益持續增強,形成一批具有較強競爭力、佔據産業鏈價值鏈中高端的超百億元企業、千億元基地、萬億元産業。

(二)文化質量。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的河北精神體系和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系日臻完善,社會文明程度普遍提高。公共文化服務産品供給更加豐富,文化産業結構和空間佈局日趨合理,文化産業發展的質量效益全面提升。文化創新創造活力有效激發,文化精品力作不斷涌現,文化市場更加繁榮,群眾精神文化生活更加豐富,河北文化品牌影響力、文化軟實力顯著增強。

(三)社會質量。教育事業優先發展,人才培養質量穩步提升。就業狀況持續改善,城鄉居民收入增速持續高於經濟增速。社會保障體系逐步健全,醫療服務體系、養老服務體系、社會救助制度更加優化,為群眾提供全方位全週期健康服務。全面打贏精準脫貧攻堅戰,脫貧質量和貧困群眾滿意度明顯提高。社會治理的社會化、法治化、智慧化、專業化水平不斷提高,安全生産、災害預警和應急處置能力明顯增強,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基本形成。

(四)生態質量。生態文明建設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基本適應,綠色循環低碳産業體系初步建立,生産和生活方式綠色、低碳水平持續提升,為群眾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産品。空氣質量明顯改善,水環境質量穩步提升,土壤環境質量穩中向好,全省生態環境持續好轉。生態環境監管體制進一步完善。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取得重大進展,天藍、地綠、水清、村美的美麗河北目標基本展現。

(五)城鄉建設管理質量。城鄉建設和管理綠色化、精細化、智慧化、法治化水平顯著提高,城鄉佈局符合京津冀協同發展和新型城鎮化發展要求,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基本健全。多主體供給、多渠道保障、租購並舉的住房制度逐步建立。城市綠色生態空間不斷擴大,城鎮功能和服務能力顯著提高。城鄉管理水平明顯提升。城鄉道路通行效率整體提高,城市信息化整體水平全面提升,智慧城市和美麗鄉村建設取得明顯進展。

(六)政府服務質量。“放管服”改革成效明顯,營商環境持續優化,政府公信力和執行力進一步增強。互聯網與政務服務深度融合,與國家平臺互聯,覆蓋全省的省級統籌、整體聯動、一網辦理的“互聯網+政務服務”體系全面建成,政府服務質量和效率大幅提高。機關標準化建設整體推進,實現省市縣三級政府部門全覆蓋。工作作風明顯轉變,政府績效管理機制健全完善,法治政府、廉潔政府建設指標體系全面建立。

四、全面提升質量水平

質量是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的重要標誌,是産業核心競爭力的關鍵,圍繞解決質量發展中的關鍵和共性問題,在重點行業和領域開展“質量提升十個專項行動”。

(一)開展製造業質量提升專項行動

加快製造業標準化和質量提升,提高關鍵領域核心競爭力。以智慧製造、綠色製造、工業設計和服務化轉型為路徑,開展工藝優化和關鍵質量共性問題攻關,一業一策制定轉型升級路線圖。以先進裝備製造、“大智移雲”新一代信息技術、新能源和清潔能源、生物制藥等戰略性新興産業集群為重點,精選産業門類、明晰發展方向、突出産業節點、招引龍頭企業,形成特色突出、區域聯動、錯位發展的新格局。實施工業強基工程,提升優勢産業關鍵基礎材料、核心基礎零部件(元器件)性能,推廣先進製造工藝,加強計量測試技術研究和應用。廣泛應用“互聯網+”協同製造和服務型製造,提高工業機器人、高檔數控機床的加工精度和精度保持能力,提升自動化生産線、數字化車間的生産過程智慧化水平。引進和培育工業設計機構,擴大工業設計服務供給,支持工業設計成果應用和轉化。大力推廣清潔高效生産工藝,推進能效提升、節水治污、循環利用,降低能耗、物耗和水耗,提升終端用能産品能效、水效,創建一批綠色工業園區、綠色工廠。到2020年,製造業質量競爭力指數達到83.5以上,裝備製造業佔規模以上工業比重達到26%以上,第一支柱産業地位得到鞏固提升,戰略性新興産業增加值佔GDP比重達到12%以上。

推進原材料工業向中高端躍升、向下游産業延伸、向新材料産業和精加工領域拓展。加快高端材料創新,在冶金新材料、電子信息新材料、新型綠色建材、現代化工材料等領域形成高性能、功能化、差別化的供給能力。開展綠色礦山和綠色礦業發展示範區建設。提高煤炭洗選加工比例,提升油品供給質量。

(二)開展農産品、食品藥品質量提升專項行動

完善農産品標準體系,優化農産品生産環境。加快農業新技術推廣應用、集約化規模化種養殖、農産品質量安全、農業投入品質量等標準的制修訂,推廣農産品標準化生産、規模化經營、品牌化銷售新模式。開展田、水、路、林綜合治理,修復和改良土壤,建設高標準農田4600萬畝。強化農業投入品監管,規範限量使用飼料添加劑,減量使用獸用抗菌藥,實施化肥、農藥零增長行動,加大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支持力度。健全農産品質量安全監管、檢驗檢測和執法體系,全面落實農産品質量安全政府屬地管理責任,大力開展“農産品質量安全縣”創建活動。加快農産品(食用農産品)質量追溯體系建設,逐步實行供京津産品按照國際標準檢測。到2020年,省級以上龍頭企業、主要“菜籃子”産品及“三品一標”規模生産主體率先實現可追溯。開展農産品氣候品質評價活動。引進優質農産品和種質資源,大力發展農産品初加工和精深加工。開展農産品品牌建設專項推進行動,抓好100個“國際標準農産品生産示範區(基地)”建設,打造一批農産品國際品牌。完善進口食品安全治理體系,推進“出口食品農産品質量安全示範區”建設。到2020年,農業標準化覆蓋率達到70%以上,農産品質量監測合格率保持在97%以上,實現農産品質量安全縣全覆蓋。

完善食品藥品安全監管體制,大力推進“智慧食藥監”建設和應用。鼓勵乳品企業實施智慧製造、綠色製造、服務型製造,推動産品高端化,優化乳製品産品結構,促進奶業優質安全發展。推進糧油加工、肉類加工及方便食品、速凍食品、調味品製造等産業標準化生産,提升傳統主食産業工業化、標準化程度。全省主營收入前500名食品生産企業建立和實施危害分析與關鍵控制點(HACCP)等先進管理體系,嬰幼兒配方食品、肉製品、乳製品、食用植物油、白酒等重點食品生産企業建立質量安全追溯體系。開展食品生産集聚區整治提升行動,進一步提高質量安全保證能力和水平。全面整治提升食品集中交易市場,改善市場食品安全環境,完善市場硬體設備設施,建立食品安全追溯體系,落實市場開辦者及入場經營者食品安全主體責任,規範場內食品經營行為。深入實施餐飲服務食品安全量化分級管理,提升量化分級管理覆蓋面,推進餐飲服務公示,公開加工製作過程,提升餐飲質量安全。實施藥品、醫療器械標準提高行動計劃,推進仿製藥質量和療效一致性評價。全面實施藥品、醫療器械生産質量管理規範,開展藥品不良反應與醫療器械不良事件監測與評價,提升監測預警水平和風險控制能力。

(三)開展消費品質量提升專項行動

圍繞“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加快消費品標準和質量提升。引導企業瞄準市場消費需求和技術發展前沿,不斷提升産品檔次和附加值。完善消費品標準體系,在通用指標上與國際、國內先進標準接軌。推動企業發展個性定制、規模定制、高端定制,推行組合化、模塊化等先進標準化生産模式,更好地滿足消費者個性化、差異化需求。

推動消費品生産“品質革命”。在紡織、輕工、日化、文教體育休閒用品、兒童用品、婦幼老年及殘疾人用品等重點領域開展標準比對和示範推廣。鞏固紡織服裝鞋帽、皮革箱包等傳統産業的優勢地位,提升電子坐便器、空氣凈化器、家用機器人等新興家電及可穿戴設備、新型視聽設備等高端消費品質量安全水平。到2020年,培育消費類省級知名品牌800項以上,消費品質量省級監督抽查合格率穩定在93%以上。

(四)開展工程質量提升專項行動

加快建築業改革步伐,大力推行工程總承包模式,倡導工程勘察、設計、施工一體化。全面落實工程參建各方主體質量安全責任,強化建設單位的首要責任和勘察、設計、施工單位的主體責任以及項目負責人的質量安全責任。落實工程質量終身責任,嚴格執行工程質量終身責任、書面承諾、永久性標牌和質量信息檔案制度。推進質量行為管理和工程實體質量控制標準化,探索建設工程質量管理標準化工作模式。加強工程質量和施工安全標準化信息化建設,健全工程質量和施工安全管控機制,推行工程質量安全數字化監管,提升工程項目管理水平。健全工程質量監督管理機制,強化工程建設全過程質量監管。

鼓勵和支持工程建設技術創新,推廣應用先進技術和工法。開展縣城建設工程質量提升行動,加快補齊縣城工程質量短板。加強農村工匠技能培訓,著力提升農村建房質量,確保農村危房改造工作管理規範和改造效果。深入開展工程創優治劣活動,加強住宅工程常見質量問題專項治理,開展優秀勘察設計獎評選活動,引導企業創建結構優質工程和精品工程。實施“建築能效提升工程”,新建居住建築全面執行75%節能標準,新建公共建築全面執行65%節能標準。持續完善建築節能、綠色建材標準,發展建築節能新技術,積極推廣新材料。大力推進裝配式建築發展,推動綠色建築與裝配式建築的高度融合,帶動建築行業轉型升級,全面提升建築品質。到2020年,城鎮新建綠色建築佔比達到50%,裝配式建築佔城鎮新建建築的比例達到20%,綠色建材應用率超過40%。

(五)開展服務業質量提升專項行動

提升生産性服務業專業化水平。推進鐵路、公路、水路、民航等多式聯運發展,提高運輸安全保障和服務質量。加強物流標準化建設,提高物流全鏈條服務質量。發展冷鏈物流,培育一批設施先進、標準嚴格、操作規範、運營穩定的農産品冷鏈物流標準化示範企業。推進電子商務規制創新,加強電子商務産業載體、物流體系、人才體系建設,不斷提升電子商務服務質量。加大技術研發、工業設計、檢驗檢測、認證認可、信息服務、電子商務、金融等現代服務業的培育力度,提升標準化程度和服務質量。加強知識産權服務體系建設。提高律師、公證、法律援助、司法鑒定、基層法律服務等民生領域法律服務水平。

提高生活性服務業品質。持續提升養老院服務質量,完善健康和養老服務質量標準和評價機制,建立覆蓋全生命週期、業態豐富、結構合理、服務專業的健康服務體系,建成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託、機構為補充、醫養相結合的養老服務體系。完善家政服務標準規範,推動家政企業創建服務品牌。完善餐飲住宿服務,引導餐飲企業建立集中採購、統一配送、規範化生産、連鎖化經營的生産模式,推進餐住服務標準化、特色化、品牌化。加強餐飲品牌建設,推行“農戶+基地+餐飲單位”“生産基地+中央廚房+餐飲門店”模式,促進餐住集約化經營。以創建全國全域旅遊示範省為契機,把質量標準貫穿到旅遊規劃制定、基礎設施改造、旅遊項目建設、公共服務提升等全域旅遊各領域各環節和發展全過程,制定實施河北省旅遊服務質量提升行動計劃,實施旅遊標準化示範工程,促進旅遊行業持續健康發展。

實施服務標桿引領計劃和優質服務創建工程。以河鋼物流、開灤物流、石家莊新幹線客運等服務單位為重點,打造一批在國內外有一定知名度和美譽度的服務業企業。開展新型優質服務業集群建設試點,支撐引領三次産業向中高端邁進。開展服務質量監測分析,發佈服務質量監測報告,健全以質量管理制度、誠信制度、監管制度和監測制度為核心的服務質量治理體系。規範服務質量分級管理,建立優質服務承諾標誌與管理制度、顧客滿意度評價制度。到2020年,全省規模以上服務企業達到6000家以上,標準化示範項目達到300個以上。

(六)開展對外貿易質量提升專項行動

加快培育以技術、標準、品牌、質量、服務為核心的對外經濟新優勢。擴大汽車及零部件和光伏電池組件等機電、高新技術産品出口,提高鋼材、家紡等傳統勞動密集型出口産品的質量檔次和附加值。支持企業按照國際標準組織生産和質量檢驗、開展國際標準認證,加快建設一批國家級和省級“出口商品質量安全示範區”。

鼓勵現有出口産品打造世界名牌,支持企業建立境外售後維修服務中心、備件生産基地等售後服務保障支撐體系。鼓勵高技術含量和高附加值項目維修、諮詢、檢驗檢測等服務出口,促進服務貿易與貨物貿易緊密結合、聯動發展。完善進出口商品質量安全風險預警和快速反應監管體系,切實維護消費者權益和國門安全。加強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主要貿易國家和地區的質量國際合作。到2020年,全省貨物貿易進出口總額年均增幅高於“十二五”平均增幅,服務貿易進出口年均增長7.0%以上。

(七)開展文化質量提升專項行動

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以文化體系完善、文化品牌塑造、公共文化供給、優秀文化弘揚、文化産業發展為重點,全面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加強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加強文化遺産保護利用。深入實施新聞出版廣播影視和舞臺藝術精品工程,加強“美麗河北”文化品牌塑造,整合紅色太行、壯美長城、誠義燕趙、神韻京畿、弄潮渤海等特色文化資源,開發培育一批彰顯河北特色的文化名企、名品和品牌。推進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均等化,實現設施覆蓋更全面、服務內容更豐富、惠民效果更明顯。弘揚塞罕壩精神,唱響主旋律、凝聚正能量,加強公民道德建設和誠信建設,培樹道德模範典型,推進志願服務專業化、制度化,形成向上向善的社會風尚。

加快發展優秀文化産業,改造提升傳統文化産業,扶持文化科技型企業和創意産業發展,培育一批文化龍頭産業和示範基地。打造一批展現河北文化精神、彰顯河北文化質量、凸顯河北文化特色、體現河北文化影響力、競爭力的精品力作。到2020年,建成1個國家級文化産業示範園區,培育10個優勢文化産業集群。

(八)開展生態質量提升專項行動

突出生態優先、綠色發展,著力建設京津冀生態環境支撐區。提高國土空間利用質量,按照“三區一基地”功能定位,統籌各類空間性規劃,編制省級和市縣空間規劃,推行“多規合一”,健全國土空間用途管制制度,優化空間組織和結構佈局,構建適應京津冀協同發展的國土空間開發體系。

提高綠色低碳循環發展質量。實行能源消費總量和強度“雙控”制度,逐步推進用能權、用煤權、用水權、排水權、碳排放權交易,實施煤炭壓減替代、餘熱余壓利用、園區循環化改造等重點工程,完善差別電價、階梯氣價、懲罰性電價和排污許可證制度,倒逼企業轉型升級,加快構建綠色、低碳、循環的現代産業體系。提高能源利用質量,按照“減煤、增氣、優電、納新”的思路,嚴格落實煤炭清潔替代政策,加快農村散煤治理,積極擴大天然氣利用規模,推進多功能互補分佈式光電、張承千萬千瓦級風電基地、海興核電項目建設,加快優化火電結構,合理髮展熱電,構建安全、高效、綠色、多元的現代能源體系。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佔一次能源消費比重達到10%以上。

加快改善環境質量,深入實施藍天、碧水、凈土三大行動。嚴格落實大氣污染綜合治理“1+18”政策體系,著力推動重點工程責任落實,妥善應對重污染天氣。持續深化水污染防治工作,全面推行“河長制”。推進生態保護修復,開展山水林田湖生態修復試點,打好太行山、燕山綠化攻堅戰,加快白洋淀流域綜合整治和生態修復,抓好城市黑臭水體治理、入河排污口專項整治,有序實施土壤污染治理與修復工程。對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實行産業準入負面清單制度,嚴格按照主體功能區定位謀劃經濟社會發展。

建立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監測預警長效機制。開展承載能力評價,對超載區域實行限制性措施,規範空間開發秩序,合理控制開發強度,促進人口、經濟、資源環境的空間均衡。健全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劃定並嚴守生態保護紅線,實現一條紅線管控重要生態空間,確保生態功能不降低、面積不減少、性質不改變。完善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切實強化生態安全責任制,建立傳輸通道城市和沿太行山重點區域大氣污染防治專項督查機制,建立健全領導幹部自然資源資産審計和環保督察制度。加大監測監察執法力度,嚴厲打擊環境違法違規行為。到2020年,主要河湖水功能區水質達標率提高到75%以上,森林覆蓋率達到35%,細顆粒物濃度降低到57微克/立方米左右。

(九)開展城鄉建設管理質量提升專項行動

落實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積極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合理配置空間資源,優化省城城鎮層級結構,完善現代城鎮體系,與京津共同構建世界級城市群。提高城鎮化質量,大力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改善城鎮生態環境,加強城鎮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塑造城鎮文化特色,推動城鄉發展一體化,促進大中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構建系統化、全覆蓋的城鄉管理標準體系,加快形成城市管理新體制,創新城市管理手段,提高城市信息化管理水平。推動城市基礎設施智慧化,發展智慧水務、智慧管網、智慧園林、智慧照明,促進大數據、物聯網、雲計算等新技術與城市管理服務整合,打造萬物互聯的智慧城市。

積極推進城鄉容貌整治,提高園林綠化品質,建設綠色生態小區,打造有序、安全、整潔、宜居的現代文明城市。高質量建設和改造城鄉道路交通、供熱供水、排水與污水處理設施。在城市新區、各類園區、成片開發區域全面開展海綿城市建設,新建道路根據功能需求同步建設地下綜合管廊。加強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推行交通服務標準化,形成佈局合理、銜接順暢的綜合交通體系。大力推進“四美五改”專項行動,不斷提高美麗鄉村建設水平。到2020年,全省11個設區市力爭全部建成全國文明城市、國家園林城市,省級以上園林城覆蓋率達到90%。

(十)開展社會治理和公共服務質量提升專項行動

以提升社會經濟保障、社會凝聚、社會包容、社會賦權水平為手段,構建黨委政府主導、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的社會治理體制,全面提升社會治理和公共服務質量。按照典型引路、分類實施的原則,制定社會質量指標體系及評價規範,開展能力評價和監測活動。打好防範和管控重大風險、精準脫貧攻堅戰,維護安全穩定的社會秩序和公平正義。

提高公共服務質量。擴大普惠性學前教育資源,推動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發展,優化高中階段教育結構,統籌普通高中和中等職業教育協調發展,深化産教融合、校企合作,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推進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提高高等教育水平和質量。健全公共就業創業服務體系,推動實現比較充分和更高質量就業。提升社會救助、社會福利、優撫安置等保障水平,提高優質公共服務供給能力。推進改善醫療服務行動計劃,建立健全“三調解一保險”醫療糾紛預防與處理機制,維護正常醫療秩序,構建和諧醫患關係。提高供電、供氣、供熱、供水服務質量和安全保障水平。加強防災減災救災工作。

深化“放管服”改革。建立行政審批實施、監督和評價標準體系,實現行政審批事項管理、受理場所、辦事流程、審批服務、監督檢查標準化運行,創建一批示範窗口。全面推進“雙隨機、一公開”監管,將所有具有監管和執法事項的部門納入實施範圍,覆蓋到全部監督檢查事項,對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探索包容創新的審慎監管制度。推廣“互聯網+政務服務”,研究制定網上政務服務平臺建設、運行標準,提高行政效能。到2020年,創建行政許可服務標準化試點50個以上。

五、打造高標準高質量標桿示範

緊緊抓住雄安新區規劃建設、籌辦2022年冬奧會重大機遇,舉全省之力支持服務雄安新區建設發展和冬奧會籌辦工作,全力打造國際一流的高質量標桿示範。

(一)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雄安新區。全面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設立河北雄安新區的通知》要求,圍繞打造雄安新區標準,構建新區規劃、建設、運營、管理全過程質量管理體系。按照“世界眼光、國際標準、中國特色、高點定位”要求,編制新區各項規劃。使用最先進的節能環保産品、材料和技術工藝標準,按照綠色城市標準進行城市建設。建設高效快捷交通、通信網絡,瞄準戰略新興産業,集聚創新創業要素,構建高端高新産業結構,全面提高産品和服務質量,提升經濟發展質量水平。利用大數據、雲計算、物聯網等現代信息技術,對新區進行全方位、精細化的智慧管理。創新人才管理制度,建立國際人才特區,面向海內外招聘高端人才。全面提升醫療衛生、教育、文化、體育等公共服務質量水平。強化全域環境治理,打造舒適宜居的城市生活環境,構建藍綠交織、清新明亮、水城共融的生態城市。

(二)紮實做好冬奧會籌辦工作。認真落實省委、省政府《關於做好2022年冬奧會和冬殘奧會籌辦工作的實施意見》,按照科學和先進理念,堅持冬奧元素與地方傳統文化相結合,搞好冬奧場館的規劃設計。嚴格執行國際標準,高水平、高質量、高標準推進場館和基礎設施建設,將冬奧場館和相關配套設施建設成為優質、生態、人文、廉潔的精品工程。實施科技冬奧行動計劃,注重互聯網、大數據的應用,提升賽事運行效率和服務品質。制定冬奧會市場開發計劃,擴大我省知名品牌影響力。加大出國學習培訓力度,積極開展對外合作交流,提高籌辦工作水平。建立完善冬奧場館運營管理的可持續發展機制,推動冰雪産業內涵式發展,打造全國滑雪旅遊勝地,交出冬奧會籌辦和本地發展兩份優異答卷。

六、推進標準、質量、品牌、信譽聯動提升

堅持把標準作為提升質量的基礎支撐,把品牌作為提高供給質量的重要抓手,把信譽作為質量發展的價值體現,以標準提升質量,以質量鑄就品牌,以品牌樹立信譽,以信譽拓展市場。

(一)突出標準引領作用

堅持政府主導和市場主體制定相結合,建立覆蓋經濟、文化、社會、生態、城鄉建設管理、政府服務等各領域的新型標準體系,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産權、市場前景廣闊的先進標準。加強産學研用一體化協同研究,推進技術專利化、專利標準化、標準産業化。積極爭取國家技術標準創新基地建設。推廣兩化融合管理體系標準,打造信息化條件下的企業新型能力。開展先進技術標準攻關與集成研究,依託長城汽車、新奧能源、中車唐山公司等省標準化創新突出和行業龍頭企業,開展原材料、産品設計、關鍵工藝技術、流程控制、檢驗檢測技術、最終産品質量等系列技術標準的研製,推動分行業建立覆蓋産品生産全鏈條的系列標準族,形成我省重點産業競爭優勢。

加大參與國際標準工作力度,開展重點行業國內外標準比對行動,實施內外銷産品“同線同標同質”工程。建立標準化統籌協調機制、京津冀協同機制、軍民融合機制,優化地方標準制修訂程序,大力培育團體標準,建立企業標準領跑者制度。到2020年,新技術成果標準轉化率大幅提高,主導或參與制定國家、國際標準200項以上,制修訂省地方標準600項以上,培育團體標準100項以上,其中,每年主導或參與制定戰略性新興産業技術標準100項以上。

(二)加強全面質量管理

全面實施質量管理升級工程,推動企業健全、提升質量管理標準貫徹水平。大力倡導卓越的質量理念,實施質量管理提升“雙千雙百”工程,發揮標桿引領作用,加強全員、全方位、全過程質量管理,提質降本增效。推廣現代企業管理制度,引導企業改進和優化組織結構。以“五個一”活動為載體,推動企業廣泛開展質量問題診斷、質量風險分析與控制、質量成本管理、質量管理體系升級等活動,提高質量在線監測、在線控制和産品全生命週期質量追溯能力,推行精益生産、清潔生産等高效生産方式。

鼓勵各類市場主體整合生産組織全過程要素資源,納入共同的質量管理、標準管理、供應鏈管理、合作研發管理,促進協同製造和協同創新,實現質量水平整體提升。到2020年,推動1000家企業採用先進質量管理模式,培養1000名企業中高層質量管理人員,推動100家企業創新形成特色先進質量管理模式,培養100名省級質量管理專家。

(三)著力打造河北品牌

推動各行業各領域制定品牌發展計劃,持續推進千項新産品開發、千項名牌産品培育工程,打造一批影響力大、生命力強的産品、工程、服務知名品牌,在教育、文化、旅遊、醫療等領域加大優質公共服務品牌培育力度。壯大中鐵山橋、長城汽車、君樂寶乳業、華北制藥、石家莊制藥、中信戴卡等民族企業和知名品牌,加強對中華老字號、非物質文化遺産、地理標誌、馳名商標等品牌的培育和保護,打造更多百年老店。開展河北旅遊品牌整體營銷,塑造全域旅遊品牌體系,唱響“京畿福地·樂享河北”旅遊品牌。加強區域品牌培育,鼓勵有條件的産業集聚區、高新技術産業園區創建國家和省級“知名品牌示範區”“質量提升示範區”“區域品牌建設示範區”。

完善名優品牌培育、評價體系,修訂知名品牌管理辦法和評價標準,建立河北品牌管理綜合平臺,發佈品牌消費索引。加強品牌保護,積極創建生態原産地産品保護示範區,加強對名優品牌企業發明專利等知識産權保護,鼓勵和支持企業提升商標、專利等知識産權註冊、運用和保護能力。開展“中國品牌日”“河北品牌節”等活動,借助京津冀協同發展、“一帶一路”、北京—張家口冬奧會宣傳推介河北品牌,不斷提升“河北品牌”的知名度、美譽度、影響力。到2020年,中國馳名商標達到330件,省名牌産品保持在1500項以上,省服務名牌達到350個以上,新增大禹獎1個以上、魯班獎10個以上,獲批建設“全國知名品牌創建示範區”20個以上。

(四)加強質量信譽體系建設

加強質量誠信體系建設。整合各級各部門和企業、個人信用信息,歸集質量服務和監管執法信息,通過省公共信用信息平臺實現部門共享。健全信用獎懲機制,制定實施守信聯合激勵和失信聯合懲戒措施,完善質量信用分級分類管理和失信“黑名單”制度。開展誠信企業培樹活動,引導和督促企業公開産品、工程和服務標準,開展企業承諾踐諾活動,自覺接受社會監督。

加快在行政許可、政府採購、招投標、勞動就業、社會保障、資質認定、評先評優等行政管理和服務中廣泛應用質量信用記錄和信用産品。發展第三方信用仲介服務,支持鼓勵信用産品社會化應用,促進公眾信用消費習慣養成。

七、補齊質量發展短板

針對制約我省質量發展的突出問題和薄弱環節,精準發力、靶向攻堅、補齊短板,促進質量全面提升。

(一)實施質量攻關工程

在新能源、“大智移雲”、新材料、先進裝備製造、大健康和生物醫藥、現代農業等重點行業開展質量狀況調查、質量比對和會商會診,找準制約行業質量提升的關鍵因素,開展政産學研用聯合攻關,促進産業結構優化和提升。選擇一批重點行業開展工藝優化行動,突破産業發展的共性技術供給瓶頸,帶動産業轉型升級。建立基礎工藝創新體系,加強可靠性設計、試驗與驗證技術開發應用,推廣採用在線檢測控制裝置、智慧化生産和物流系統及檢測設備,開展先進成型、加工等關鍵製造工藝聯合攻關。積極參與國防科技工業質量可靠性專項行動計劃,著力推進軍民技術雙向轉移轉化和聯合攻關。組織開展産業鏈質量保證方法研究,加強上下游合作,解決影響産業鏈質量的突出問題,提高産業鏈質量保障能力。

依靠創新引領産業選擇,重點實施“大智移雲”、先進裝備製造、大健康和生物醫藥、現代農業創新等技術創新專項,攻克一批共性關鍵技術。著力打造一批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科技創新平臺,推動高新技術企業和科技型中小企業加快發展。開展污染源解析、煤炭清潔高效利用、重點行業節能減排等領域的科技攻堅,破解技術瓶頸。

(二)激發質量創新活力

建立質量分級制度,倡導優質優價,引導、保護企業質量創新和質量提升的積極性。把握京津冀協同創新共同體、雄安新區創新驅動發展引領區和石保廊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區規劃建設重大機遇,加快産學研合作創新示範基地和製造業創新中心建設。以技術標準、關鍵技術、專利保護、成果孵化轉化等為重點,建立一批技術創新公共服務平臺、科技企業孵化器和協同創新産學研聯盟。加大對重大創新成果産業化的引導推動力度,促進新技術、新産品、新業態、新模式的市場應用。開展新産業、新動能標準領航工程,面向我省優勢行業和重點領域,開展前沿技術研發及轉化擴散,突破産業鏈關鍵技術屏障,促進新舊動能轉換。

鼓勵企業優化功能設計、模塊化設計、外觀設計、人體工效學設計,推行個性化定制、柔性化生産,提高産品擴展性、耐久性、舒適性等質量特性,滿足綠色環保、可持續發展、消費友好等需求。鼓勵企業開展質量提升小組活動,促進質量管理、質量技術、質量工作法創新。鼓勵企業以用戶為中心的微創新,改善用戶體驗,激發消費潛能。完善第三方質量評價體系,開展高端品質認證,推動質量評價由追求“合格率”向追求“滿意度”躍升。

(三)優化營商環境

把持續優化營商環境作為建設質量強省的重要保障。著力減輕市場主體負擔,全面落實減稅政策,改進和優化納稅服務,減少徵稅和稽查處罰的自由裁量權,釋放減稅效應。持續開展“降費減負”專項行動,清理規範省級政府性基金和行政事業性收費,加強對涉企經營服務性收費的監管。

提升行政審批效能,在法定權限範圍內制定出臺招商引資優惠政策,優化投資審批流程。持續推進簡政放權,完善清單管理制度,深化相對集中行政許可權改革,擴大綜合行政執法改革試點,開展證照分離改革試點,大力開展“減證便民”專項行動。在工程建設領域探索實施“多評合一”“多圖聯審”“區域評估”“聯合驗收”等新模式。強化創新、創業、創投、創客政策扶持,構建綜合創新生態體系。提高政務服務質量,降低企業制度性交易成本。加強公共服務標準化、均等化建設,引入社會評價,以競爭提升公用事業服務質量和效率。

(四)加大質量監管力度

落實質量監管責任,從保障民生安全和百姓切身利益出發,依法加強對各領域各環節質量的全方位監管。在重點産品、重點行業、重點區域深入開展集中專項整治提升行動。加大打擊侵犯知識産權和制售假冒偽劣商品工作力度,促進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銜接,加強跨區域執法協作。健全質量違法行為記錄及公佈制度,加強行政處罰等信息公開。做好風險監測分析和評估研判,及時發佈質量安全風險預警。

加大缺陷産品召回力度,健全缺陷産品召回行政監管和技術支撐體系。嚴格食品、藥品、醫療器械、化粧品等質量監管,嚴厲打擊假冒偽劣藥品,保障群眾飲食用藥安全。探索建立第三方質量擔保爭議處理機制,強化質量安全應急處置。強化檢驗檢測機構監管,嚴厲打擊出具虛假報告等行為。

規範建築市場秩序,嚴厲打擊非法轉包、違法分包行為以及規避招標、圍標串標等影響工程質量的違法行為。嚴肅查處質量不合格建材和違規使用明令淘汰建材産品等行為。加大執法檢查力度和頻次,及時向社會公開工程質量行政處罰情況,同時計入信用信息系統,並與企業及從業人員的資質資格、評優評先、市場準入與清出挂鉤。

實施服務質量監測基礎建設工程。建立旅遊市場綜合治理體系,構建省市縣三級多部門橫向聯合的旅遊市場綜合治理機制,推進旅遊監管體制機制改革,加強旅遊質量監管執法機構和隊伍建設,依法加大對旅遊市場違法違規行為查處力度。健全環境監測網絡,完善環境監測監察執法體系,著力提升環境質量管理水平。加強文化市場行政執法聯動體系建設。嚴格執行城鄉規劃建設管理行政決策法定程序,嚴厲懲處規劃建設管理違法行為。完善政府內部權力制約機制,強化政府服務監察和審計監督。

(五)推進質量全民共治

以大質量大標準維度構建市場主體自治、行業自律、社會監督、政府監管的質量共治格局。強化市場主體功能,依法推進質量安全責任落實。充分發揮行業協會、學會、商會作用,規範行業自律。建立健全跨區域、跨行業、跨部門的質量監管聯動機制。強化質量社會監督和輿論監督,支持消費者協會全面履行法定職責,充分發揮各領域社會質量監督員和志願者作用,大力推行質量安全有獎舉報制度,調動消費者監督質量的積極性。

完善質量信號傳遞反饋機制,鼓勵消費者組織、行業協會、第三方機構等開展産品質量比較試驗、綜合評價、體驗式調查,運用質量信用評價、顧客滿意度測評、供應鏈品質評價等質量信息,引導理性消費選擇。依法公開質量失信記錄、質量違法案件,增強對質量違法行為的震懾力。

八、夯實質量基礎設施

科學完善的計量、標準、認證認可、檢驗檢測體系是國際公認的國家質量基礎設施,是提升供給質量的技術支撐,是保障國民經濟有序運行、社會可持續發展、促進科技創新的重要基礎。

(一)健全質量基礎設施體系

加強計量體系建設。完善量值傳遞溯源體系,加強省市縣三級法定計量檢定機構,二、三級國防計量技術機構及社會公用計量標準、軍民共用計量基礎設施的建設,推進社會公用計量標準每年升級換代100項以上。加強統籌規劃,加快建設適合我省區域經濟和産業發展需要的計量科技基礎服務體系、産業計量測試體系、區域計量支撐體系。加強計量技術和方法研究,加強標準物質研製,加快制修訂一批省級計量技術規範。

加快標準化體系建設。實施標準化戰略,深化標準化工作改革,規範標準制定、推廣應用、實施監督、諮詢服務等標準化工作。推動軍民標準通用化建設,建立標準化軍民融合長效機制。加強省級專業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的建設和管理,提升專業化水平。建立標準實施信息反饋和評估機制,及時開展標準復審和維護更新,保持標準的先進性。加快團體標準培育,鼓勵制定先進的企業標準。完善河北省標準化信息平臺,鼓勵有條件的單位和個人創辦標準化諮詢服務機構。

完善合格評定體系。嚴格資質認定標準,加強檢驗檢測認證公共服務平臺示範區、檢驗檢測高技術服務業集聚區建設。加強認證監管,建立全過程追溯機制,規範認證認可行為。建立政府、行業、社會等多層次採信機制,在市場監管、政府採購、公共服務等領域制定政府購買第三方檢驗檢測認證服務、政府績效第三方評估等政策。提升戰略性新興産業檢驗檢測認證支撐能力。健全進出口食品企業註冊備案制度。按照國家要求,推動建立綠色産品標準、認證、標識體系。

(二)推進質量基礎設施互聯互通

加強各級政府對質量基礎設施的統一建設、統一管理,保持省市縣三級國家質量基礎設施的系統完整。深入推進檢驗檢測機構整合改革,優化檢驗檢測資源佈局,加強信息共享和業務協同,優化完善我省質量基礎設施體系。開展質量基礎設施協同服務及應用示範基地建設,助推中小企業和産業集聚區全面加強質量提升。

構建統籌協調、協同高效、系統完備的質量基礎設施軍民融合發展體系,探索國防軍工計量和地方法制計量的互認互通,增強對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的整體支撐能力。進一步推動京津冀檢驗檢測結果互認,支持計量、標準、合格評定等國際互認和境外推廣應用,提高參與國際活動的能力水平。

(三)提升公共技術服務能力

加快國家和省級質檢中心、産業計量測試中心、技術標準創新基地、檢測重點實驗室等公共技術服務平臺建設,支持省級以上開發區、高新區新建一批高水平工業産品檢驗檢測平臺,力爭到2020年國家級質檢中心達到16家。加快建設電氣設備及測試儀器、環保儀器儀錶、光伏等省級産業計量測試中心,為相關産業發展提供計量測試服務。

創新“互聯網+質量服務”模式,實現檢驗檢測服務公共查詢平臺省市縣三級全覆蓋,推進質量技術資源、信息資源、人才資源、設備設施向社會共享開放。建立檢驗檢測認證服務業品牌評價標準體系和社會評價機制,加快培育産業計量測試、標準化服務、檢驗檢測認證服務、品牌諮詢等新興質量服務業態。

(四)完善技術性貿易措施應對體系

加強國外技術性貿易措施應對機制建設,建立全省技術性貿易措施聯席會議制度。深入研究國外技術性貿易措施,推進建設農産品、食品和化工品等研究評議基地,把目標市場準入要求作為産品質量的調整方向,為企業提供“管理+情報+技術”的全方位支持和服務。利用技術性貿易措施,倒逼企業按照更高技術標準提升産品質量和産業層次,不斷提高國際市場競爭力,推動市場準入。

九、健全質量發展政策和法規制度體系

加強質量立法,強化質量發展的政策保障,完善質量工作體制機制措施,推動全省質量提升工作有序開展。

(一)完善質量法規制度體系

貫徹國家法律法規,有序推動我省經濟、文化、社會、生態、城鄉建設管理、政府服務六大質量法規建設,探索研究質量基礎設施、服務業質量管理、城市規劃建設管理、産品質量擔保、缺陷産品召回等領域的法制建設工作。制定《河北知名品牌管理辦法》,依法建立科學高效的名優品牌培育、評價機制。突出河北標準化地域特色,結合貫徹落實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標準化法》,高質量高起點做好《河北省標準化監督管理條例》的修訂工作。

建立完善産品質量安全事故強制報告制度、産品質量安全風險監控及風險調查制度。建立健全産品損害賠償、産品質量安全、環境污染責任保險和社會幫扶並行發展的多元救濟機制。健全質量統計分析制度,發揮第三方調查評價機構作用,開展科學公正、符合實際的統計調查分析,定期發佈質量狀況分析報告。吸收和借鑒外省市對體制機制的立法經驗,完善我省質量法規制度體系。

(二)加大財政金融支持力度

加大省級行業主管部門相關專項資金統籌保障力度,優化支出結構、提高績效水平。完善質量發展經費多元籌集和保障機制,鼓勵和引導更多資金投向質量攻關、質量創新、質量治理、質量基礎設施建設。建立以質量綜合競爭力和標準創新為核心的質量增信融資制度,將質量水平、標準水平、品牌價值等納入企業信用評價指標和貸款發放參考因素。加大對獲得國家和省級質量、科技等獎項的企業在金融、項目投資等方面的支持力度,在技術改造、科技立項、政府採購等方面給予政策傾斜。加大産品質量保險推廣力度,支持企業運用保險手段促進産品質量提升和新産品推廣應用。實施好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核心零部件、系統(軟體)、新材料保險補償機制。

推動形成優質優價的政府採購機制,鼓勵政府部門向社會力量購買優質服務。將質量、服務、安全等要求貫徹到採購文件制定、評審活動、採購合同簽訂全過程,形成保障質量和安全的政府採購機制。嚴格採購項目履約驗收,切實把好産品和服務質量關。探索建立軍民融合採購制度,引導扶持優質民口單位進入軍品供應鏈體系,拓寬企業質量發展空間。

(三)加強質量人才教育培養

將質量教育納入全民教育體系。加強中小學質量教育,開展質量主題實踐活動。推進高等教育人才培訓質量,加強質量相關學科、專業和課程建設。建立一批質量教育基地,形成科研院所、高等學校、各類企業、社會團體合力培養質量人才的新格局,培育一批質量學科帶頭人和質量科技領軍人才。提高職業教育技術技能人才培養質量,推動企業和職業院校成為質量人才培養的主體,推廣現代學徒制和企業新型學徒制。

實施企業質量素質提升工程,建立質量工程技術人員評價制度,全面提高企業經營管理者、一線員工的質量意識和能力水平。加強人才梯隊建設,實施青年職業能力提升計劃,完善技術技能人才培養培訓工作體系,培育眾多“河北工匠”。在“三三三”人才工程和人才興冀工程中注重選拔質量人才,設立省級質量發展專家智庫,深化質量發展研究和決策諮詢。發揮工會、共青團、婦聯等群團組織作用,開展勞動和技能競賽、質量標兵評選、青年職業技能競賽、青年安全生産示範崗創建、青年質量提升示範崗創建、青年質量控制小組實踐等活動。

(四)健全質量資助和激勵制度

完善質量資助和激勵政策,加大財政投入,落實標準化支持政策,推動企業提品質創品牌,鼓勵企業積極開展爭創政府質量獎、知名品牌、質量管理先進單位和質量標兵等活動。

對新批准承擔國家技術標準創新基地建設、國家標準化示範試點項目建設並通過驗收的主導企業,系列技術標準創新族研製並取得成果、開展質量對標提升行動産品經確認達到國際先進標準的主導企業,獲批新建並通過驗收的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質檢中心、國家産業計量測試中心給予一定資助。

對首次獲得中國質量獎、提名獎的企業分別獎勵200萬元、100萬元,對新認定中國馳名商標的企業獎勵50萬元,對新取得國際商標註冊的企業按註冊費的70%、總額不超過20萬元獎勵企業,對新註冊國家地理標誌商標、新獲得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産品的每件獎勵20萬元,對新獲得國家知名品牌示範區、國家生態原産地保護示範區、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産品示範區、國家有機産品認證示範區、國家農産品地理標誌核心示範區的分別獎勵50萬元,對新獲得國家5A級旅遊景區、國家級旅遊度假區和國家級生態旅遊示範區的經營管理單位獎勵100萬元。研究制定技術技能人才激勵辦法,探索建立企業首席技師制度,降低職業技能型人才落戶門檻,切實解決質量人才工作、住房、生活等方面的實際問題。

十、切實加強組織領導

把“質量第一、效益優先”貫穿于全省經濟社會發展的各領域、全過程,加快構建“黨委領導、政府主導、部門聯合、企業主責、社會參與”的質量工作格局。

(一)深入實施質量強省和標準化戰略。牢固樹立和踐行大質量、大標準觀,將質量理念固化為質量意識、內化為質量自覺、轉化為質量行動。實現從注重速度向更加注重質量效益轉變,從注重經濟增長速度向更加注重經濟社會全面發展轉變。把實施質量強省和標準化戰略作為工作的重中之重,細化目標任務和責任分工,強化擔當、加力推進,在提升質量過程中提高效益、加快轉型。堅持以質量提升核心競爭力,積極推廣可學習、可複製、可推廣的質量強市示範城市創建經驗,全面加強質量強市、質量強縣、質量強鎮建設,帶動全省經濟社會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發展。

(二)加強黨對質量工作領導。各級黨委、政府要聚焦重大國家戰略和河北多重歷史機遇,將質量工作擺到重要議事日程,完善定期研究落實質量強省戰略、分析質量發展形勢、決定質量政策措施的工作機制。加強對質量發展的統籌規劃和組織領導,強化市縣政府質量發展和質量監管職責,明確質量標準工作的機構和人員,構建統一權威的質量工作體制機制。建立和完善質量提升獎勵激勵機制,不斷強化對質量改進和提升工作支持力度。加強質量教育培訓,把質量發展納入各級黨校、行政學院的教學計劃,開設專題課程,舉辦專題班次,不斷增強黨員幹部質量意識,切實提高質量工作領導水平。統籌高等學校和各類社會教育培訓機構力量,大力培養各層次質量管理人才和質量技術專門人才,厚植質量強省基礎。加強和改進法治工作領導,進一步完善相關地方性法規和規章制度,為質量提升行動營造良好法治環境。深入推進全面從嚴治黨,進一步改進幹部作風,提升政府服務水平,為質量強省創造風清氣正的政治環境。

(三)強化督察考核。建立全省質量督察工作機制,形成省市縣三級質量督察工作體系,切實加大對各地各部門質量工作的督導檢查。各級黨委、政府督查部門要自覺履行工作職責,把質量督察納入年度工作計劃,開展督導檢查活動,及時向黨委、政府報告質量工作開展情況,提出工作建議。強化政府質量工作考核,把質量工作考核指標納入領導班子和領導幹部經濟社會發展實績考核指標體系、納入省級政府機關職能績效目標,賦予一定權重,強化激勵約束,對成績突出的單位和個人予以獎勵,對工作不力的嚴肅問責。以重點工作、重點領域、全要素生産率、質量競爭力指數、公共服務質量滿意度等為重點,探索構建符合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理念的新型質量統計評價體系。

(四)加大質量宣傳力度。新聞媒體要採取多種形式,大力宣傳黨和國家及我省質量工作方針政策,深入報道我省提升質量的鮮活實踐、重要成果、先進典型,講好河北質量故事,提升“河北製造”“河北建造”“河北服務”“河北標準”“河北品牌”形象。加強質量公益宣傳,從供給端強化企業的標準意識、質量意識、品牌意識,從需求端增強廣大群眾和消費者的質量觀念。開展“質量月”“中國品牌日”“3·15國際消費者權益日”等主題宣傳活動,提高全民質量、誠信、責任意識。將質量文化作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重要內容,以經濟、文化、社會、生態、城鄉建設管理和政府服務六大質量為載體,創作一批群眾喜聞樂見的弘揚質量文化的優秀作品,讓“質量第一、效益優先”成為全省的價值追求和時代精神。

各級黨委、政府要按照本實施意見明確的各項目標任務和要求,結合本地實際制定實施方案,加大工作推進力度。省有關部門要按照重點工作任務責任分工,制定具體落實工作方案,細化政策措施,加強組織實施,確保各項工作任務全面落實到位。

【我要糾錯】 責任編輯:陸茜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