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北京語言文化數字博物館將上線
京腔京韻再現北京故事

2018-01-04 09:45 來源: 北京日報
字號: 默認 超大 | 打印 |

國內首個面向語言文化而研發的開放式數字博物館——北京語言文化數字博物館即將上線,100余名北京人在博物館中發聲,用標準京片子講北京故事。昨天,市語委辦公室主任賀宏志透露,新一版的北京語言文化資源調查報告也將於今年發佈,揭秘在北京的留學生如何説北京話、語言康復行業發展水平等內容。

北京話俗稱京片子。乾脆,是北京人説話的特點之一。侯寶林的相聲,專門有一段北京乘客與三輪車夫間的對話,描述溜嗖、簡練的北京話——“三輪兒”“哪兒去啊”“東四”“五毛”“三毛”“四毛吧,多了不要”“站住,拉吧”“得”……

老北京話有趣兒,不只是兒化音,還有不少土語。比如“孤庸”,意思是蠕動,尤其是描述一些軟體蟲類的微動;“不論(音LIN)”形容不管不顧;絕交是“掰了”;“躺著中槍”用北京話説是“吃瓜落兒”;如果北京人説順便,會用“捎帶手兒”。當然,還有一些北京土話隨著廣泛傳播,已經耳熟能詳,比如局氣、硬朗、玩幺蛾子等。

隨著時代變遷,北京話也在潛移默化地發生著變化。比如兒化音逐漸減少了。市語委將上世紀七十年代末至今新出現的、活躍在京城百姓間的詞語系統總結,類似“朝陽大媽”“倒兒爺”等一眼能辨出京籍的詞語卻並不多見,更多的是“神回復”、“刷存在感”等全國通用詞彙。專家解釋,早年間,北京創造的新詞彙主要來自衚同裏居住的百姓。如今的北京話京味兒顯得淡了,是因為北京的人口結構變化大了,五湖四海的人聚在一起,新詞彙也是由他們創造出來的。同時,現在的傳播不再依靠衚同裏的口耳相傳,網絡、媒體使世界各地的新詞快速傳播而沒有了地域限制。

在即將亮相的北京語言文化數字博物館裏,這些北京話的變遷將通過“北京話”講述。館裏專門開闢了北京方言展區,100余位北京人,男女不同,老幼兼有,通過北京話講北京故事。“這次展示的主要是城區的北京話,選拔發聲人的條件之一就是在北京居住多年,説地道的北京方言。從這些不同年齡段的北京人説的北京話,每一位觀眾會清楚地聽出變化。”賀宏志介紹,“郊區的北京話也各有特點,比如平谷話類似天津話,延慶靠近河北,口音也相近。這些都是未來我們會逐步記錄的內容。”

除了講述北京話的前世今生,這座數字博物館還將展示北京口傳文化、北京話土語圖典、北京話詩文吟誦、北京地名文化、北京名園楹聯匾額、北京三山五園禦制詩和北京話研究歷史文獻等北京語言文化資源。“這裡不僅是人們了解認識北京語言文化的重要窗口,也是搶救、整理、保護正在迅速變化的北京語言類非物質文化遺産的重要平臺,要在非遺保護、文化宣傳、社會教育、學術研究等方面發揮作用。”賀宏志介紹,“我們會不斷增加‘發聲者’,並將這些聲音提供給相關部門,成為學術研究的基礎。”

目前,這座博物館在網上基本搭設完成,將提供網頁版瀏覽和手機瀏覽兩種模式。未來,這座博物館還將增加互動項目,教更多人説北京話。另外,本市還將發佈一本北京語言文化資源調查報告,涉及二十余個項目成果,其中包括留學生、中小學生對北京話的使用和認識等。(記者 劉冕)

【我要糾錯】 責任編輯:韓昊辰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