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黃土披綠裝,牧民增收忙——聚焦生態畜牧業的“青海探索”

2018-01-14 18:55 來源: 新華社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新華社西寧1月14日電 題:黃土披綠裝,牧民增收忙——聚焦生態畜牧業的“青海探索”

王金金、王鵬、戚箏

青海省經過3年多探索,以股份制改造為核心,推廣生態畜牧業合作社,引導當地牧民轉變生産方式,優化草場環境,無論從牧民增收還是生態保護來看,青海探索生態畜牧業發展新路初見成效。

減牧不減收:草場利用提質增效

“原來羊是一年一胎,現在通過合作社集中舍飼、高效養殖,可以達到兩年三胎。”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興海縣白龍梅朵合作社理事長七十八説。記者了解到,合作社建立後,牧民以草場、牲畜折價入股,集中養殖,並與高校合作,引入先進養殖技術。

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祁連縣草地生態畜牧業試驗區辦公室主任馬金雲説:“春季休牧、夏季遊牧、秋季輪牧、冬季自由放牧的方式可以在不減産的同時保證草場的生態平衡。”實踐證明,通過科學確定草場載畜量,明確規定劃區輪牧草場面積、放牧順序、放牧週期和分區放牧時間,可以做到“減牧不減收”。

記者在興海縣看到,這裡以原有畜牧業為基礎,形成了從牲畜飼草料到有機畜牧産品銷售的完整産業鏈。興海縣有機畜牧業技術示範園區內,工人們正在有機菜子油生産線上忙碌著。興海縣農牧局副局長才旦加説:“在園區內,不僅進行牛羊養殖,菜子油、青稞餅乾、羊毛被等畜牧産品深加工也是創收的一部分。”才旦加介紹,在興海縣河卡鎮河卡羊場實施了“燕麥+油菜”混播種植3000畝,燕麥用來滿足當地養殖業飼料需求,油菜則被用來提煉優質有機菜子油。此外,利用畜禽糞生産的有機肥,年産量可達到5萬噸,從而實現種養結合、優勢互補。

“好的産品還需要有好的銷路。”才旦加説,目前當地通過建立“青藏驛站”線上線下銷售平臺,打通了銷售網絡,2017年該園區年産值達到350萬元。

減畜不減收:草地生態有效恢復

傳統畜牧業粗放型的生産方式曾導致當地草場嚴重超載、生態不斷惡化。記者在青海各地走訪發現,生態畜牧業合作社通過先草後畜、以草定畜的入股方式,從制度上防範了超載過牧。同時,通過牦牛藏羊高效養殖技術推廣,從手段上保障了群眾減畜不減收,實現了草地資源的科學平衡利用。

七十八説:“原來我們這裡的草場,一到冬天就光禿禿的,現在都長了草,這是生態畜牧帶來的另一大好處。”通過舍飼和輪牧養殖的方式,草場能有足夠時間進行自我生態恢復。

過去,由於過度放牧以及人工破壞,草原上形成了大面積的荒化區域——黑土灘。伴隨生態畜牧業的推廣,草原黑土灘治理、生態修復也在青海各地有效開展。青海省草監部門檢測數據顯示,近5年來黃南藏族自治州拉格日村草場草産量提高10.5%,植被蓋度從60%提高到80%,鼠害有效洞口降至原來的三分之一,百畝草場載畜量減少了2.02個羊單位;黃南州澤庫縣68萬畝黑土灘減少到17萬畝,120多名靠乞討為生的“生態難民”消失。

抱團促增收:牧民穩定脫貧致富

“我覺得最大的變化就是收入增加了。”祁連縣達玉合作社社員賽什吉加説,加入合作社後他的年收入翻了一番,達到15萬元。牧民收入的增加與生態畜牧業合作社組織化程度和生産經營方式的創新息息相關。

記者走訪調查發現,生態畜牧業合作社通過實行統一經營、按股分紅的運行機制,建立定性量化的扶貧幫困制度,加快了脫貧致富步伐。貧困戶加入合作社後普遍通過項目配股、勞力培訓就業等,與其他牧戶一起參與生産和分配,享受到股權收益,實現了穩定脫貧。例如,2008年以前,梅隴村是青海省海西州格爾木市天峻縣62個牧業村中最貧困的村,共有32戶貧困戶,成立生態畜牧業合作社後,2015年已全部實現脫貧。

生態畜牧業股份制合作社,已成為牧區脫貧致富的重要途徑。2016年,青海省農牧民人均收入達8519元,同比增加747元,增長9.6%,增幅高於全省平均水平。100個試點合作社社員人均收入10362元,比其他農牧民平均水平高1843元,高出21.63%。

青海省農牧廳副廳長馬德清説,下一步青海將繼續強力推進生態畜牧業股份制合作社改造,繼續深入做好從單一種植養殖、生態看護向生態、生産、生活良性循環發展轉變,努力實現生態、生産、生活的協調共贏。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方圓震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