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陜西:依靠科技創新助力精準扶貧

2018-01-18 09:37 來源: 陜西日報
字號: 默認 超大 | 打印 |

春節將至,到處都洋溢著歡樂祥和的喜慶氣氛,紫陽縣向陽鎮營梁村羅會金一家更是喜不自勝。剛剛過去的一年,老羅家種植了11畝茶,每畝收入6000多元,還託管了50多家農戶的600多畝茶園茶葉的加工銷售,一年的收入非常可觀。老羅的妻子告訴記者:“能有這麼好的收成,我們要感謝縣上的農業科技人員,他們從茶葉的種植、管護、採摘、加工,每一道環節都手把手地給我們教授、培訓!”

現在,科技創新在打贏脫貧攻堅戰中的支撐引領作用日益凸顯,依靠科技創新助力精準扶貧的局面已經在全省形成。

事業成敗重在建章立制,推動發展重在機制創新。陜西省委、省政府對科技扶貧工作高度重視,2016年至2017年,我省相繼出臺了《陜西省科技扶貧脫貧攻堅專項行動實施方案》《縣域創新驅動發展工程實施方案》《陜西省深度貧困縣科技扶貧行動計劃》等文件,明確了科技扶貧的主攻方向和抓手,為把科技扶貧工作推向深入提供了制度保障。

在此基礎上,我省確定了“3+10”工作推進機制,提出了“五個一”的工作思路。“3+10”,是指在科技部、陜西省共抓柞水縣、佳縣、紫陽縣3個定點貧困縣試點的基礎上,10個市分別確定1個縣(區)由省、市共抓,進而形成全省跟進的局面。“五個一”,是指每個示範縣建設一個省級農業科技園區、一個創新創業平臺(省級“星創天地”)、一個由高校或科研院所參與的試驗示範站、一個創新鏈重點項目、一個科技創新聯盟隊伍。

在科技扶貧政策強有力的推動下,在廣大科技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我省目前建成8個國家級、34個省級農業科技園區,基本覆蓋陜北、關中、陜南三大區域的優勢農産品産業帶,形成了層次分明、功能互補的農業科技園區體系。已經建成的50家省級“星創天地”依託農業科技園區、高校、科研院所、龍頭企業,以産業發展帶動建檔立卡貧困戶精準脫貧。

脫貧攻堅重在“扶智”和“扶技”。全省農業科技人員深入脫貧攻堅第一線,做給農民看、領著農民幹,帶領越來越多的農戶走出貧困。

在我省科技扶貧的主戰場上,活躍著一批“三區”(邊遠貧困地區、邊疆民族地區和革命老區)科技人才。他們一人蹲點一個村,幫扶一批貧困戶。2017年,科技部給我省下達“三區”科技人才名額1195名,撥付經費2390萬元。在基層科技扶貧隊伍中,還有另一路大軍,就是科技特派員。目前,我省有科技特派員近6000人,已服務5762個貧困村,基本實現了科技特派員貧困村全覆蓋。

同時,我省不斷開展科技扶貧培訓。全年圍繞科技人員綜合能力提升、創新驅動縣域經濟發展和現代農業科技等內容,我省舉辦各類培訓活動16場、培訓人員1.1萬人次。

通過“扶智”和“扶技”,使我省貧困人口有了一定的知識和技能儲備,然後因勢利導,強化“造血”功能,引領當地特色産業發展壯大,這是我省扶貧的終極目標。

為此,我省圍繞特色産業部署創新,促進貧困地區産業轉型升級。2017年,我省在貧困縣安排部署項目374項,支持經費10285萬元,通過項目支持和組織技術攻關推動産業發展,帶動貧困戶增收。同時,我省構建區域創新體系,推動區域協同發展,推進咸陽、榆林、漢中、渭南進入創新型城市試點行列;成立高新區發展聯盟,鼓勵西安自創區託管其他高新區的部分區域;設立榆林、安康、渭南3隻成果轉化引導子基金,總規模3億元,實現省、市、縣(區)多級資本和項目聯動。(記者 王天洋)

【我要糾錯】 責任編輯:石璐言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