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懂”與“愛”:帶領鄉村向前走

2018-01-25 17:31 來源: 新華社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新華社北京1月25日電 題:“懂”與“愛”:帶領鄉村向前走

新華社記者 許晟、袁全、孫清清

十九大報告提出,培養造就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工作隊伍。記者日前走進各地農村,喜見這樣一支隊伍的感人身影,他們身先士卒,勤勤懇懇,給鄉村帶來變化,給村民帶來希望。

王國洋:用心改善鄉村環境

今年84歲的浙江新昌縣後岱山村民劉華駒家裏,原來空白的大廳墻面上,現在多了個手繪黨徽圖案。

“這是去年我和3個村民一起畫上去的,因為村裏出了個好支書。”劉華駒説。

劉華駒口中的好支書指的是王國洋。

王國洋當選後岱山村支書後,先從整治環境開始,和村幹部、村民“約法三章”,不參與承包工程、不照顧親戚熟人、不亂開人情口子。僅10天,村中央兩個池塘的污水被一抽而空,污染多年的池子活了起來。

“黨員只要為村裏做事,百姓肯定就擁護。”劉華駒説。

“鄉村要振興,不會一帆風順,也不可能一步到位,不能貪圖政績,也不能畏難,要用‘望遠鏡’看未來,堅持黨建引領,用心建設鄉村。”王國洋説。

李國勇:帶頭髮展産業引領致富

在廣西扶綏縣岜桑村,現年79歲的李國勇正坐在院子裏休憩,離他十步遠的地方,4000對鴿子剛剛被喂飽。曾擔任岜桑村支書的李國勇一直是村裏的致富帶頭人。

早在1985年前後,政府號召大家種甘蔗脫貧,一開始大家很猶疑,李國勇就在自己家的3畝地裏先種,種出成果後村民都想種,李國勇家種出的甘蔗基本都給村民作種了。幾年後,村裏70%以上的土地都種上了甘蔗,像廣西大部分地區一樣,甘蔗早已成為岜桑村的主要經濟作物。

養鴿也是一樣,李國勇帶著村民到別的自然村養鴿大戶那裏買鴿種,指導大家建設鴿棚等。高峰時,村裏有14戶養了鴿子,經濟帶動效益明顯。

2000年初,岜桑村民基本住上了樓房,不少家庭開上了小車。李國勇説:“做村幹部就要從群眾的出發點來做事,為群眾多考慮些事。”

岜桑村的村民對李國勇心懷敬佩,雖然退休多年,現在村兩委換屆這些事,還需要李國勇來幫忙。他的正直、無私,成為現任村幹部的榜樣。

楊四震:從土地編織循環産業鏈

“發展循環經濟首先是要能掙錢,能掙錢了農民才會跟著你幹。”河南平頂山市農業局局長楊四震説,現在平頂山推行每100畝田地配套一個養殖場,地裏的作物作為飼料給牛豬,牛豬的糞便作為有機肥再次入田,實現循環利用。

“種100畝玉米或小麥,收益最多在20萬元左右,配套養殖場後,相同面積土地的産出成倍增加。”平頂山市現代養殖專業合作社理事長余二軍説,“我就是想辦法讓鄉親富起來。”

楊四震一直在畜牧局、農業局等部門工作,熟悉農村,對土地、對農民有著很深感情。近幾年,他致力於改善平頂山土地質量、增加土地産出、提高土地附加值。

楊四震表示:“我希望通過努力,能實現鄉親穩定地在家門口就業掙錢。”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方圓震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