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介紹《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有關情況
教育部召開新聞發佈會介紹《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有關情況。(中國教育報記者 張勁松/攝)
教育部新聞發言人續梅主持發佈會。(中國教育報記者 張勁松/攝)
【教育部新聞發言人 續梅】各位記者朋友,大家上午好,歡迎大家來參加2018年教育新春系列發佈會的第二場,同時也是我們這個月的例行新聞發佈會。今天要發佈的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文件,也就是《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大家知道,當前我們國家高等教育的發展已經進入到了提高質量、內涵發展的新階段,如何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是高校的核心任務。專業是高校人才培養的基本單位,也是基礎平臺,要提高教學質量,專業標準是基礎。
我們教育部陳寶生部長有一句話“質量為王、標準先行”,有了標準才能有遵循,才能有衡量的依據,才能去監管,所以高校專業的教學標準非常重要。需要告知大家的是,這次頒布的標準,也是我們國家首個高等教育教學質量的國家標準。
出席今天發佈會的有: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吳岩司長,我們還專門請到了三位重量級的專家代表,一位是能源動力類專業教指委主任委員、中國科學院院士何雅玲主任,經濟學類專業教指委主任委員、中央財經大學原校長王廣謙主任,藥學類專業教指委主任委員、中國藥科大學副校長姚文兵主任。
正式介紹相關內容之前,首先請大家看一個宣傳小片。
(播放視頻)
下面,我們請吳岩司長介紹《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研製的有關情況。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長吳岩介紹《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研製有關情況。(中國教育報記者 張勁松/攝)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長 吳岩】各位記者朋友,大家上午好。今天我們在這裡召開新聞發佈會,向各位媒體朋友介紹《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的有關情況。
黨的十九大提出建設教育強國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工程。“質量為王、標準先行”,教育標準建設是提高教育質量的基礎工程。實現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落實教育部黨組寫好高等教育“奮進之筆”行動,關鍵是要牢牢抓住提高質量這個“綱”,努力建設具有中國特色、世界水平的高等教育質量標準。
下面我簡要介紹一下《國標》的有關情況,分五個方面:一是《國標》研製的簡要情況;二是為什麼要研製《國標》;三是《國標》研製遵循的主要原則和突出的特點;四是《國標》的主要內容;五是《國標》頒布後下一步工作的打算。
第一,《國標》研製的簡要情況。
研製《國標》是一項系統工程,工作量可以説是浩繁巨大。2013年4月起,教育部委託92個專業類教學指導委員會啟動了《國標》的研製工作,前後歷時四年多,先後組織了幾百場工作研討會和徵求意見會。參加《國標》研製工作的專家教授達五千多人。《國標》涵蓋了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中全部92個本科專業類,包括全部587個本科專業、涉及全國高校56000多個專業布點。
第二,為什麼要研製《國標》。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對高等教育發展做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提出高等教育要做好“四為服務”,即為人民服務、為中國共産黨治國理政服務、為鞏固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服務、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總書記強調,“辦好我國高校,辦出世界一流大學,必須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能力這個核心點”。
總書記對高等教育最大關切是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專業是高等學校人才培養的基本單元,制訂專業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就是回應總書記的最大關切。有了標準才能加強引導、加強監管、加強問責。正像陳寶生部長所説,“質量為王、標準先行”。我們頒布《國標》,應該説是一個特別重要、非常重要,是天大的事。
第三,制訂《國標》遵循的主要原則和突出的特點。
《國標》的研製,我們緊緊把握世界高等教育發展的最先進理念,概括起來説,就是把握三大基本原則,我們把它概括為“三個突出”:一是突出學生中心。《國標》注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潛能,創新形式、改革教法、強化實踐,推動本科教學從“教得好”向“學得好”轉變。
二是突出産出導向。要主動對接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科學合理地設置人才培養目標,完善人才培養方案,優化課程設置,更新教學內容,我們叫做“五個度”,切實提高人才培養的目標達成程度、社會適應度、條件保障度、質保有效度和結果滿意度。三是突出持續改進。強調教學工作要建立學校質量保障體系,要把常態監測和定期評估有機結合起來,及時評估、及時反饋、持續改進,推動人才培養質量不斷提升。
首次頒布的《國標》還有三大特點,一是既有“規矩”又有“空間”。我們可以把它形象地概括為既有規定動作,又有自選動作。所謂“規定動作”,就是對各專業類提出統一要求、保障基本質量。所謂“自選動作”就是為專業人才培養的特色留有足夠拓展空間,形象地説就是“保底不封頂”。二是既有“底線”又有“目標”。既對各專業類提出教學基本要求,也就是“兜底線、保合格”,同時又對提升質量提出前瞻性要求,也就是“追求卓越”;三是既有“定量”又有“定性”。既對各專業類標準提出定性方向要求,同時注意量化指標,做到可比較、可核查。在這裡,我想特別強調一點,首次頒布的《國標》92個專業類中,都有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要求,專業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有機結合,人才培養不僅要培養合格的建設者,更要培養可靠的接班人,必須德才兼備、德學雙修。
第四,《國標》的主要內容。
國標的主要內容有八大個方面,普通高校本科專業目錄中全部92個本科專業類,儘管專業類之間各有特點,但是他們也有共通、共同的規律和基本內容,《國標》的內容、形式、體例上,應該説是基本一致的。主要包括八個方面的內容:一是概述。每個專業類都明確了該專業類的內涵、學科基礎、人才培養方向等。二是適用專業範圍。明確該標準適用的專業。三是培養目標。明確該專業類的培養目標,對各高校制定相應專業培養目標提出原則要求。四是培養規格。明確該專業類專業的學制、授予學位、參考總學分、總學時,提出政治思想道德、業務知識能力等人才培養基本要求。
五是師資隊伍。對該專業類師資隊伍數量和結構、教師學科專業背景和水平、教師教學發展條件等提出具體要求。六是教學條件。明確該專業類基本辦學條件、基本信息資源、教學經費投入,包括實驗室、實驗教學儀器設備、實踐基地、圖書資料資源、教材及參考書、教學經費等量化要求。七是質量保障要求。明確該專業類教學過程質量監控機制、畢業生跟蹤反饋機制、專業的持續改進機制等方面的要求。八是附錄。列出該專業類知識體系和核心課程建議,並對有關量化標準進行定義。
第五,《國標》頒布後的工作打算。
寶生部長説,“質量為王、標準先行”,我想再加一句,“標準為先、使用為要”。立標準很重要,使用標準,讓標準發揮“以標促建、以標促改、以標促強”更重要,決不能讓標準束之高閣或者只挂在墻上。我們通過一套組合拳,不僅立標準,而且要讓標準使用起來。
一是讓教指委用起來。按照規定,今年教育部高等學校教學指導委員會要進行換屆,我們要成立2018-2022年新一屆教育部高等學校教學指導委員會。新一屆教指委共有119個,將由數千位高等學校和相關行業的頂級專家組成。教學指導委員會一項最重要的任務,就是把《國標》學好吃透,用《國標》指導全國高校開展專業建設,使教育部119個教指委成為提高高等學校教學質量的參謀部、諮詢團、指導組、推動隊。
二是讓高校動起來。《國標》涵蓋了92個本科專業類,包括目前587個本科專業,涉及到56000個專業點。《國標》頒布後,各地、各相關行業部門要根據《國標》研究制定人才培養的標準;各高校要根據《國標》修訂人才培養方案,培養高質量、多樣化的人才。
三是把《國標》與“三個一流”建設緊密結合起來。“一流本科、一流專業、一流人才”是2018年全教會和教育部工作要點提出的重要任務。專業是人才培養的基本單元。我們將根據《國標》,做好“兜住底線、保障合格、追求卓越”三級專業認證工作。按照2018年教育部工作要點的要求,我們今年要公佈“六卓越一拔尖計劃”2.0版建設專業名單,同時對各高校的專業辦學質量和水平進行監測認證,適時公佈“成績單”。
再次感謝各位媒體界的朋友長期對高等教育工作的關心和支持,謝謝。
【續梅】謝謝吳岩司長,下面請何雅玲主任介紹能源動力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的研製情況。
能源動力類專業教指委主任委員、中國科學院院士何雅玲介紹能源動力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研製有關情況。(中國教育報記者 張勁松/攝)
【能源動力類專業教指委主任委員、中國科學院院士 何雅玲】各位新聞媒體的朋友們,大家好。能源動力類專業教指委高度重視《標準》研製工作,將其作為本屆教指委的第一要務,廣泛調研、充分發動、精益求精、持續改進,現向大家介紹一下有關情況。
第一,統一思想、凝聚共識,以高站位確保高質量。
2013年9月,在本屆教指委成立大會及第一次工作會議上,《標準》研製工作正式啟動,全體委員認真學習了有關文件,充分討論、凝聚共識,大家一致認為:一是要反映中國特色、時代特徵和學科特點。二是要把握好標準定位,是專業類人才培養的基本要求,是設置本科專業、指導專業建設、評價專業教學質量的基本依據。三是要統籌考慮標準內容的集成,將上述三方面要求集成到一個標準中來。四是要科學合理確定標準內容,體現定性與定量相結合、彈性與剛性相結合、靜態與動態相結合、結果與過程相結合,為專業的教學改革和自主設計留有空間,鼓勵專業特色發展,促進學科交叉與應用。五是要注重相關標準的銜接,既考慮與本科教學工作評估標準、學位授予基本要求等銜接,又體現與國際實質等效的工程教育專業認證標準相銜接。
第二,面向世界廣泛調研,立足中國深入分析。
我們組織力量,深入研究了國內外能源動力類人才培養目標、課程體系、師資隊伍、教學條件、質量保證體系等情況。同時,對全國設有能源動力類本科專業的216所高校,開展了全覆蓋的問卷調查,全面掌握我國能源動力類專業的現狀、發展態勢以及存在的問題等,使我們的標準研製能夠盡可能做到:有的放矢、更加合理、符合實際。
第三,五次會議、五易其稿,持續提高《標準》質量。
工作啟動之後,教指委先後組織了五次會議深入研討、廣泛徵求意見:一是在西安交通大學所起草《標準》初稿的基礎上,經教指委主任工作會議討論形成了《標準》第二稿。二是先後兩輪召開教指委全體會議開展研討,並要求委員在其所負責的有關高校內廣泛聽取意見。三是在全國範圍,教指委組織召開了全國能源動力類專業教學改革研討會,廣泛聽取了來自120余所高校的400余名參會代表意見,形成《標準》第三稿。四是面向全國200余所設立能源動力類專業的高校進一步徵求意見,修訂形成《標準》第四稿。五是專門邀請了16位教指委委員、國家教學名師及本科教學管理專家等,召開了專家研討會,與會專家逐字斟酌、逐句討論、逐條修改,形成了《標準》第五稿,即上報稿。
總的來説,能源動力類專業本科教學質量標準的研製過程,充分體現了教育部要求的:提高思想認識、廣泛開展調研、深入研討論證、仔細研讀把關的各個環節。在這一過程中,教指委鍛鍊了隊伍、凝聚了共識、提高了影響力和戰鬥力。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中國的高等教育也正在從向別人學到逐漸向創新引領邁進的轉變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推出這個《標準》,必將會對我國高等教育整體水平的提高産生推動作用,也正在向全世界貢獻中國標準、發出中國聲音。謝謝。
【續梅】感謝何院士,下面請王廣謙主任介紹經濟學類《國標》研製情況。
經濟學類專業教指委主任委員、中央財經大學原校長王廣謙介紹經濟學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研製有關情況。(中國教育報記者 張勁松/攝)
【經濟學類專業教指委主任委員、中央財經大學原校長 王廣謙】大家好,很高興代表經濟學專業類教指委向大家介紹經濟學類《國標》研製的有關情況。
2013年,本屆教指委成立的時候,部裏就要求本屆教指委將研製《國標》作為重中之重,必須高質量完成。標準研製大致經歷了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確定《國標》研製的基本原則、框架結構和具體內容。教育部高教司先後開了很多會議,與經濟學相關的幾個主要會議包括高校人文社科專業類教指委秘書長工作會議,然後開了個經管法專業類標準研製工作會議,討論標準研製工作的方案和標準框架。為了統一經濟學門類所屬的4個專業類標準的研製思路,還專門召開了經濟學類、財政學類、金融學類、經濟與貿易類這四個專業教指委的聯席會議。
第二階段充分調研、詳細論證、廣泛徵求意見、形成了標準文本。經濟學類教指委第一次全體會議對標準研製工作進行了認真討論和規劃,教指委在認真學習領會中央大政方針、調研分析經濟學類專業教學基本狀況,以及現有專業規範的執行情況,研討了國際經濟學教育的發展趨勢,在此基礎上形成了《國標》的初稿,並向教指委全體委員以及委員所在單位徵求意見。根據反饋意見,教指委又對初稿進行了認真修改,形成了徵求意見稿,面向所有開設經濟學類專業的高校徵求意見。在此基礎上,形成了討論稿。在教指委第二次全體會議暨高校經濟學院院長聯席會議上,對討論稿進行了審議,修改完善以後形成《國標》的送審稿。
第三階段對《國標》送審稿進行審讀、把關,形成了終稿。高教司專門成立了本科專業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的審核專家組,召開了人文社科專業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審議工作會議,多次對標準進行了再審核再把關,其中經濟學類的《國標》在審讀過程中,有兩個關鍵問題,高教司專門請相關專家到司裏來,認真細緻地研討。經濟學類《國標》,經過五送五審最終定稿。
總之,在標準研製過程中,全體教指委委員以及開設經濟學類專業的高校專家廣泛參與,《國標》是集體智慧的結晶。
本標準緊扣人才培養這個核心,突出提高人才培養質量這條主線,對本專業類的培養目標、培養規格等8個方面做了明確要求,既是高校設置經濟學類專業的基本要求和準入標準,又是指導經濟學類專業發展的基本規範和建設標準,還是衡量經濟學類專業人才培養質量的基本依據和評價標準。本標準在專業內涵、培養目標、課程體系等方面,以服務中國改革開放和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為功能定位,強化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指導地位,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要求,體現了中國特色。同時,給高校留了很多空間,高校可以根據地區發展和行業發展的要求、自身辦學條件及專業屬性,選定符合本校的人才培養類型,也體現了高校特色。
比如標準設計了“4+4+X”的專業必修課程體系,第一個“4”既是專業基礎課又是專業必修課的4門課程,第二個“4”是必須開設的4門專業必修課,“X”是高校根據培養目標自主選開的必修課程,既體現了各專業培養的基本屬性,又為人才培養的多樣化和特色預留了空間。
我們相信,《國標》的頒布實施一定會為提升本科教學質量和人才培養質量培基固土,為更好地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求提供指導和規範,為實現中國特色、水平的高等教育提供引領和保障。
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