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大涼山來的孩子——探訪“異地求學”的彝族孩子

2018-02-16 17:41 來源: 新華社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新華社合肥2月16日電(記者 馬姝瑞)貼春聯、吃餃子、放煙花……今年的春節,16歲的彝族小姑娘爾兒麼友作經歷了人生中好多個“第一次”,體驗了這個從前只在書本中感知過的重要節日。

從家鄉四川大涼山中的小山村,到地處長三角都市圈的安徽馬鞍山,短短半年多“異地求學”的學習和生活,爾兒麼友作的生活卻好像不停地在摁下“刷新”鍵,每一天都在更新和前進。

作為馬鞍山中加雙語學校與四川涼山彝族自治州開展教育扶貧合作創辦的“彝族愛心班”學生,爾兒麼友作2017年9月第一次走出大山,來到這座位於長江邊的“外面的世界”,開始了她為期三年的學習生活。此前,還有118名彝族學生於2015年在“彝族愛心班”就讀,今年即將參加中考和高考。

四川涼山彝族自治州是全國最大的彝族聚居區。和爾兒麼友作一起來到馬鞍山“求學”的彝族孩子們大多就來自這裡。

生活老師甲來伍沙已經是第三年在馬鞍山和這些孩子過春節了。2015年8月14日來馬鞍山前,他一直在涼山州美姑縣愛心學校做老師。甲來伍沙畢業于四川農業大學,是當地為數不多的大學生。

“三年來孩子們的變化數也數不清!”甲來伍沙提起“異地教學”生活,聲音不自覺地抬高了起來,兩手激動地在頭頂比劃著,“比如説,由於傳統習慣束縛和生活條件限制,彝族女孩子從不剪髮,認為剪頭髮會給家族男丁招來災禍。而到了這裡,女孩子們一個個都梳起了簡單大方的髮型,運動、學習都更方便。”

在他看來,彝族孩子聰明、勤奮、質樸,有著本民族獨特的歌舞天賦,對教育更是有著深切的渴求,但受制于經濟底子和資源稟賦的差距,“一夜邁入社會主義”的大涼山地區遲遲沒有擺脫“教育貧窮”。

“三年前第一批‘彝族愛心班’開學時,我們用馬鞍山初一考試卷給彝族班高一學生做測評,結果50多個高一學生中沒有幾個人及格,其他本來就是初中的孩子水平就更參差不齊,有的連漢字還寫不全。”馬鞍山中加雙語學校校長鄭曉敏回憶説。

鄭曉敏告訴記者,大涼山雖然經濟發展相對落後,但彝族同胞極為重視教育,渴望能夠培養出自己民族的人才。前些年,在美姑縣考察時,當地教育部門負責人對他説,全縣若是哪一年有一個孩子考上了大學本科,歡慶的條幅能懸挂好幾年都不拿下來。對此,他感慨萬千。

今年春節前夕,第一批“彝族愛心班”已有25個孩子通過了高考特長生考試,相當於一隻腳已經跨進了大學校門,這讓全校的彝族和漢族老師都倍感欣慰,花了很多心思希望孩子們能過一個快樂、放鬆的寒假和春節。

14歲的曲比牛牛和13歲的阿比蘇子是第一次過春節,而且是到與她們結為愛心家庭的馬鞍山當涂縣潘婷阿姨家過節。漢族春節穿新衣、戴新帽、包餃子都讓兩個小姑娘充滿了新鮮感。

“放寒假了,我們在學校裏一起上課、自習、看電影、體育活動,每半個月去一次潘阿姨家,和家裏的每個人都已經很熟悉了!”曲比牛牛笑著説。春節期間,她和阿比蘇子跟爺爺奶奶通了電話,報了平安,還按照春節的習俗,給親人們説説吉祥話“拜大年”。

爾兒麼友作告訴記者,她許下了一個春節的願望,希望自己“做一個主持人”的夢想能夠成真。“以前我沒有想過自己的夢想,覺得有些遙不可及。現在我知道了,只要努力學習不放棄,夢想就有希望實現!”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宋岩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