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新聞辦就科技工作進展與成就有關情況
舉行新聞發佈會

2018-02-26 18:56 來源: 中國網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于2018年2月26日(星期一)下午3時在國務院新聞辦新聞發佈廳舉行新聞發佈會,請科技部部長萬鋼及5位科技工作者介紹科技工作進展與成就有關情況,並答記者問。

發佈會現場 中國網 張若夢 攝

【國新辦新聞發言人 胡凱紅】女士們、先生們,大家下午好。歡迎大家出席國務院新聞辦今天舉辦的新聞發佈會。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的科技事業取得了很大的發展,今天我們很高興請來了科技部部長萬鋼先生,請他向大家介紹這些年科技工作的進展和成就。為了更好地幫助大家了解這方面情況,今天很高興邀請到了五位科技工作者出席今天的發佈會,與大家進行面對面的交流。下面我做個介紹,他們是:中科院院士、清華大學副校長薛其坤先生;工程院院士、南開大學校長曹雪濤先生;世界工程組織聯合會候任主席龔克先生;工程院院士、中車株洲電力機車研究所有限公司董事長丁榮軍先生;中科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研究員吳季先生。下面先請萬部長做介紹。

科技部部長萬鋼介紹相關情況 中國網 張若夢 攝

【科技部部長 萬鋼】女士們、先生們,各位新聞界的朋友們,大家下午好。還沒過十五,也算給大家拜個晚年。特別感謝各位長期以來對科技創新工作的關心、理解、支持,感謝你們的辛勤勞動,把新的科技成果、新的科學知識應用到社會各方面,把存在問題和情況及時反饋給我們,也特別高興國新辦給我們提供了一次很好的相互之間交流溝通的機會。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科技創新擺到了黨和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形成了從思想到戰略到行動的系列部署,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開啟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新征程。砥礪奮進的五年,科技創新實現了歷史性、整體性、格局性的重大變化,創新型國家建設成果豐碩,我們國家已成為一個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大國。我簡要給大家介紹一下相關情況,包括以下五個方面:

第一,科技創新水平加速邁向國際第一方陣,進入了三跑並存,領跑並跑日益增多的歷史性新階段。大家也從採訪中得知,比如蛟龍、天眼、悟空、墨子、慧眼等一些為代表的重大創新成果相繼問世,基礎研究的國際影響力大幅度提升。在若干領域開始成為全球的創新引領者。2017年,全社會R&D支出預計達到1.76萬億元,比2012年增長70.9%,企業投入比例多年來一直超過75%。按照現在的統計,大概能夠達到77%-78%。國際論文總量和被引用量居世界第二位,發明專利申請量、授權量都居世界前列。研發人員全時當量人數居世界第一位,科技進步貢獻率從2012年的52.2%升至57.5%。國家創新能力排名從2012年的世界第20位升至第17位。

第二,科技創新有力支撐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民生改善,實現了全面融入、主動引領經濟社會發展的歷史性跨越。重大專項,比如移動通訊、集成電路、數控機床、大飛機、核電等重點領域率先實現跨越,復興號成功商業化運行,全國高速鐵路里程已經佔全球總里程60%以上。可再生能源的裝機量、發電量居世界第一,電動汽車、新能源汽車的産銷量和保有量均佔全世界50%以上。人工智慧、大數據、雲計算等引領數字經濟、平臺經濟、共享經濟快速發展,有力地帶動了經濟轉型升級和新動能成長。19家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和156家國家高新區成為區域創新發展的核心載體和重要引擎。科技創新在打贏藍天保衛戰、脫貧攻堅戰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科技興林、科技治沙成效顯著,在全球率先實現“沙退人進”。130多萬台創新醫療器械産品在基層醫療機構示範應用,服務人群達到4.5億。建立了應對突發性傳染病的防控技術體系,成功研製了埃博拉疫苗等,在國際傳染病防控中彰顯了中國力量。

第三,科技體制改革向系統縱深推進,科技管理格局實現了從研發管理向創新服務的歷史性轉變。企業創新主體地位進一步增強,全社會研發投入、研究人員、發明專利佔比均超過70%。國家科技計劃和資金管理改革取得歷史性突破,院士制度、科技獎勵、科技軍民融合等改革也正在深入推進過程之中。黨中央、國務院出臺了以增加知識價值為導向的分配政策、研發費用加計扣除等支持創新的普惠性政策,國家重大科技決策諮詢制度、科技報告制度、創新調查制度、資源開放共享等基礎性制度都在加快建立,科技人員獲得感大大增強。

第四,科技創新力量由科研人員為主向全社會拓展,開創了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歷史性新局面。比較突出的是科技成果轉化,通過修訂《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發佈《實施<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若干規定》和《國家技術轉移體系建設方案》,實施促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行動,形成了系統推進成果轉化的“三部曲”。一些科技人員關心的問題得到了初步解決,科技成果轉化量質齊升,各類技術交易市場超過1000家,全國技術交易合同在2016年1.1萬億的基礎上提升到1.3萬億。4298家眾創空間、3255家科技企業孵化器和400多家企業加速器,以及19家國家自創區和156家國家高新區形成了一個日趨完善的創業孵化生態鏈條。科技與金融結合深入推進,國家科技成果轉化引導基金,引導地方政府、金融機構、民間資本投資規模大幅度增長。

第五,科技外交成為國家總體外交戰略的重要組成,創新開放合作邁出主動佈局的歷史性步伐。“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G20峰會、金磚國家廈門峰會都留下了鮮明的科技創新合作印記,總書記在“一帶一路”高峰論壇上所提的“一帶一路”科技創新行動計劃正在紮實推進。我們目前建立科技合作關係的國家已經達到158個,參加國際組織和多邊機制超過200個,參與了多個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大科學工程,中國已經成為全球多元化創新版圖中日益重要的一極。大家所關心的內地和港澳科技創新合作也取得了新進展,完成首批跨境科研經費撥付試點。

新時代要有新氣象,更需要有新作為。今年是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的開局之年,是改革開放40週年,也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一年,我們將按照黨中央部署要求,主動擔當,改革進取,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為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勝利,順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鬥。我就簡單介紹到這裡。

國新辦新聞發言人胡凱紅主持發佈會 中國網 張若夢 攝

【​胡凱紅】謝謝萬部長。下面請薛其坤先生做介紹。

國際著名實驗物理學家、清華大學副校長薛其坤作介紹 中國網 張若夢 攝

【國際著名實驗物理學家、清華大學副校長 薛其坤】我是來自清華大學的薛其坤,1963年我出生於山東省沂蒙山區,在我的中學時代正好趕上我們國家高考制度恢復,1980年我考上大學,成為了一個非常幸運的80年代的新青年。在國家改革開放政策的支持下,我還有幸在國外留學了8年,在2005年,40歲剛多一點的時候,我有幸和今天在座的曹雪濤校長一起入選了中國科學院的院士,成為了國際上著名的實驗物理學家。能有今天,我想和黨和國家對我的培養是分不開的,和我們國家的發展是分不開的,我感恩自己的祖國。

我也是一個從事量子物理前沿技術研究的中國共産黨黨員,我在清華大學率領的團隊在2013年和合作者一起從實驗上發現了量子反常霍爾效應,這是物理學凝聚態領域在過去30多年最大的試驗發現之一,這個成果在2016年的“三會”上得到了總書記的表彰,列為建國以來我國基礎科學方面的七項突破之一。讓我們中國人感到自豪的是,2016年諾貝爾物理獎評獎委員會介紹諾貝爾獎的時候,這個獎授予了三個理論物理學家,把我們這個實驗發現作為支撐這個諾貝爾獎的兩個關鍵試驗之一。這也是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們中國物理學研究的成果,量子科學的成果第一次得到了這麼高的評價,所以我是伴隨著國家的強大、國家的發展而逐漸成長,謝謝大家。

​【胡凱紅】謝謝。下面請曹雪濤先生做介紹。

南開大學校長、中國工程院院士曹雪濤介紹情況 中國網 張若夢 攝

【南開大學校長、中國工程院院士 曹雪濤】各位朋友大家好,我是在上海學習工作了30年,在中國醫學科學院 北京協和醫學院工作了7年,一直在國內從事基礎免疫學研究和癌症的免疫治療應用研究。目前兼任中國生物醫學工程學會理事長、中國科協生命科學聯合體的主席,去年也擔當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基礎科學中心負責人這樣一個職務。可以講,我是一直在國內成長起來,能夠在國際上擔任亞太地區免疫學聯盟的主席和全球慢性疾病防控聯盟的主席,這是對國家實力的認可,所以我和薛其坤院士的感受是一樣的,非常感謝國家對我們這一代科學家的培養。

我也深切地感受到,在過去的幾十年當中,我們國家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在國際上取得了世人矚目的成就。大家知道,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作出了科技創新、科教融合、推進健康中國建設這樣一些重大的決策部署,國家科技部也積極地落實這些戰略部署,也對一些重點領域、前沿領域,包括關係民生的領域作出了非常卓有成效的工作,使我們有機會能夠獲得一些資助,而且明確努力的方向,使我們在國際前沿領域取得了一系列成績。這些成績的取得,我覺得是大家的、是國家的,我相信在國家的大力支持下,在基礎科學和高新技術産業領域將涌現更多的中國發現、中國智慧,也做出更多的中國貢獻和中國的製造、創造,特別我們對世界貢獻更多的中國力量。謝謝大家。

【​胡凱紅】謝謝。下面請龔克先生做介紹。

原天津大學校長、中國科協榮譽委員龔克作介紹 中國網 張若夢 攝

【原天津大學校長、中國科協榮譽委員 龔克】大家好,我是龔克。剛才做了個人的介紹,我是77級大學生,是改革開放的受益者,80年代初出國留學的那批大學生。我于去年的12月由中國科協推薦參加了世界工程組織聯合會主席競選,並成功獲選,成為這個組織成立50年來第一位擔任主席的中國科技工作者。世界工程組織聯合會是由100多個國家成員和10多個國際組織成員組成的世界上覆蓋範圍最廣的工程組織。2017年是我國科技工作者在世界科技組織任職大豐收的一年,據中國科協統計,去年有280多人擔任世界重要國際科技組織執行委員的職務,其中有131人擔任了主席、副主席、前主席及候任主席等職務,像趙忠賢、周其鳳、黃維、王曦等。相比2016年來講,在國際組織高層任職增長了將近70%,擔任主席的任職增長超過50%,是大豐收的一年。

我想這並不是我們這些人有特別大的本事,而是中國科技進步、中國科技對世界科技發展的貢獻産生的影響,是對中國影響力的認可。這麼多中國科技人員能夠在國際組織任職,對於我們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也是非常有利的一個方面。謝謝大家。

【​胡凱紅】謝謝。下面請丁榮軍先生做介紹。

中國工程院院士、電力電子及控制技術專家丁榮軍作介紹 中國網 張若夢 攝

【中國工程院院士、電力電子及控制技術專家 丁榮軍】大家好,我來自於中國中車。從84年大學畢業以後一直在中車株洲電力機車研究所有限公司工作,我專業學的是電力機車,現在叫機車傳動。畢業之後,我一直從事軌道交通傳動與控制技術的研究,這項技術也被譽為軌道交通的大腦和心臟。在2004年,我們高鐵技術引進的時候,外國公司堅決不讓轉讓,應該説我們的技術通過將近30年的研究,現在的技術水平絕對不比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差,並且我們由原來的控制技術逐步延伸到大功率器件的研究,現在也都開發完成。第一,感恩于國家,讓我一個農村的孩子上了大學。第二,感覺到國家的強大,正好讓我們碰到一個很好的機會,鐵路的大發展使得我們所從事的技術、研究的成果能夠得到更好的應用,在應用中又得到了成長。相信我們的技術在未來一定會為全人類創造更美好的生活。謝謝。

【​胡凱紅】謝謝。下面請吳季先生做介紹。

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主任、空間科學先導專項負責人吳季作介紹 中國網 張若夢 攝

【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主任、空間科學先導專項負責人 吳季】大家好,我來自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我是去年年底剛剛從中心主任崗位上退下來,也是中國科學院空間科學先導專項的負責人。大家熟知的悟空、慧眼、墨子都是中國科學院空間科學先導專項的項目。碰巧今天在座很多的都認識,我和龔校長30多年前在歐洲空間局就認識了。我是1994年從丹麥技術大學獲得博士學位以後回國,1997年開始負責我國第一個空間科學衛星計劃——地球空間雙星探測計劃,當時我是應用系統的總設計師,2006年開始負責中國科學院空間科學中長期規劃研究,對我國到2030年科學衛星發展作出了一個長期的規劃研究。2007年曾經任中俄火星聯合探測計劃的首席科學家,大家知道的螢火1號和俄羅斯探測器一起發射,後來因為俄羅斯探測器失敗,所以很遺憾,我們國家的第一個火星計劃沒有飛向火星。2004年-2014年我任嫦娥1號、2號和3號科學探測有效載荷的總指揮,從2011年開始任中國科學院空間科學先導專項的負責人,墨子、悟空、慧眼、實踐十號都是先導專項的衛星項目。現在,我們在牽頭論證空間科學未來的發展,包括國家實驗室建設。最近非常有幸當選了第13屆政協委員,現在也在準備提案的過程中。謝謝大家。

【​胡凱紅】謝謝剛才萬部長和五位專家的介紹,下面開始提問。

【中央電視台中國國際電視臺記者】十九大報告提到要建立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産學研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加強對中小企業創新的支持,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想請問一下萬部長和各位代表,目前推動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産力轉化,面臨著哪些問題?有什麼措施和建議?謝謝。

【萬鋼】對於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産學研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我們今天就採用經驗體會、問題探討的方式來進行回答。作為企業創新的第一線,我想丁榮軍同志有很深的體會,您先講一講。大學校長龔克同志也有很大的體會,特別是成果轉化、雙創這塊。然後我再根據了解的情況給大家介紹一下。

【丁榮軍】我想以大家比較關注的復興號的創新過程來給大家做一個介紹。我來自於企業,第一感覺是社會主義可以集中力量辦大事。復興號的整個研發過程,到去年上線,大概花了五年時間,在五年以前科技部就開始立項,組織了國內51個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包括企業的創新中心,有1500多是高級技術人員,都是有高級職稱以上的,包括中國工程院,我所在的機械和運載學部的很多院士,我們都參與了諮詢、研究、評審工作。經過差不多兩三年基礎性的課題研究,之後再由鐵路總公司和國家鐵路局,他們從應用需求的角度來提出頂層的要求,相關的企業和高校,包括中科院很多所都參與到一起,我們再進行研究,無論從車本身的性能,到現在真正達到350公里運行,實際上做了很多的工作。

作為旅客,大家感受到的變化:第一,進到車裏,美觀或者舒適度上面和原來的和諧號相比有很大變化,大家直接的體會是我們這個車進去以後的平穩性更好。我們的線路、施工技術水平可以説在世界上都是最先進的。而且從車的設計來説,無論是走型穩定性、減震等等方面我們都做了很多工作。第二,原來大家老抱怨,上了和諧號之後手機打電話斷斷續續,實際是因為車速太快信號跟不上,所以我們解決了這個問題,更人性化,讓通訊不中斷,為旅客提供方便。我們正在研究,怎麼進入媒體,就是讓視頻也能上到車上去。現在除了感受到的技術以外,其實還有很多感受不到的,比如電磁輻射,我們車的電磁干擾絕對比國際上任何一個國家要小,另外是我們的人均能耗和和諧號相比,大概節約了17%,就是降低了17%。因為人均能耗的降低也保證了350公里運行時的經濟性,所以最終這個車出來,84%的技術標準是按照中國標準生産出來的,現在的350公里速度等級國際上是沒有標準的,中國是走在最前面,就是我們現在的數據是全世界最多最多的。另外我們還有1000多發明專利,這些都構成了我們的技術體系。

當然,現在復興號在運行,我們科技部挺超前,我們現在正在開發400公里的變軌距的車子,我們已經在做相應的研發工作,媒體也看到,600公里下一代的就是磁浮,我們都在進行研究。十九大提出要做一些工程性、技術性、企業性、顛覆性的技術研究,要交通強國,我的觀點是我們由原來的跟隨到現在並跑,不久的將來肯定可以引領,因為我是搞控制的,現在的永磁驅動系統已經裝車,在考核,我們的自動駕駛或者未來的無人駕駛技術也在做相應的研究,這些都是為了旅客。我一直在想,未來大家上到高鐵,希望像在家庭影院一樣的,窗口都變成電子屏幕,大家一上去之後就忘記旅途的疲勞,我最終的想法,把我們的高鐵技術跟全世界分享,感受我們技術的領先。謝謝。

【龔克】我説一下我的體會,解決這個問題,可能我們國家研究了很長時間。我的認識是這樣:首先,兩者的結合,從趨勢上來看是越來越結合的,不是越來越分離的。但是距離十九大提出來深度融合的要求我們還有差距,深度怎麼個深法?我的感覺之一,20年前很多企業到實驗室是找現成項目,現在不一樣了,現在是把需求提出來,提前了。比如説PVC,我們國家是世界上PVC材料的生産大國,但是我們在生産過程中用催化劑是含汞的,汞是高度污染的,所以要做低汞和無汞的催化劑來解決這個産業的問題。我們比較早的向大學、技術研究提出來了,所以化學比較早開展工作,前兩年成功實現了PVC生産過程中無汞催化,這是比較深度的融合。

這幾年,特別是十八大以來修改的成果轉化促進法,法律、政策,發了文件,還有行動計劃,對調動科技人員積極性確實有很大的影響。比如過去做生物的,現在研發出了生物航油,已經在大規模的做試飛試驗,鼓勵了科技人員的積極性。當然我們也相應調整了評職稱的政策。還有一個值得注意的發展業態,就是互聯網,剛才談到雙創,在科技部最早認定的70多個眾創空間中,南開大學有3個,都與互聯網相關,互聯網不光把網絡連起來了,它把研發、應用、需求、投資都連在一起了,所以現在眾創空間的發展可能形成了研發和經濟應用深度融合的新平臺。最近我們在調研人工智慧的發展,也看到這樣一種新的創新業態,這種業態從一開始就是相融合的,對將來實現深度融合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啟示。但是這裡面行業壁壘比較多,我們還需要進一步打破。

【萬鋼】剛才丁榮軍同志和龔克同志都結合他們的實踐講了很多經驗,也指出了一些存在的問題。近年來,我國科技成果轉化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技術交易合同成交額快速增長。就是像龔校長所説的,現在企業向高校要的不是現成成果,更多是一種委託任務,是前沿探索的東西,比如丁院士所説的400公里、600公里的磁懸浮。未來還有很多我們沒有做過的事,所以科技成果轉化是一個動態過程,需要我們提供更優質的創新源頭的支持,更全面的技術轉移機構的服務,包括成果的評估評價問題怎麼解決。在落實的過程中,還有政策不銜接、政策不配套的問題。

下一步的重點:第一,進一步加強各類政策的協同。剛才説行業壁壘實際上有一些是互相之間的政策不配套、標準不配套的問題,要打通,各行業創新政策之間的壁壘。第二,我們國有民營機構,尤其是大學的知識創造要納入到國有資産管理,這塊科技成果的評價將來怎麼樣解決需要研究。第三,怎麼樣讓大學的創新資源開放,特別是基礎研究、前沿探索的成果能向市場和企業轉移。第四,完善分類評價體制。因為科技成果轉化不是研究的結束,往往是應用的開始,所以對從事科技成果轉化的科技人員,他的評價、評職稱也要充分的考慮,最重要的是産學研怎麼能夠融合到一起,這一點我們國家現有科技體制上還有障礙,需要我們的科技人員和科技部門共同合作來打通這些障礙,使企業真正作為創新的主體,使我們的高校、研究院所成為新的知識、新的技術提供的生力軍。謝謝大家。

【中國國際廣播電臺記者】根據規劃,到2020年中國將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也有一些人認為,中國原始創新能力仍然是比較薄弱的,接下來會有哪些措施來加強中國的原始創新能力?謝謝。

【萬鋼】剛才所説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中國要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在2050年成為科技創新強國。基礎研究、前沿探索必然是現在要做好的一門大功課,這些工作可能需要我們從現有的實踐當中來進一步探討。下面,請薛其坤院士和吳季院士談談。

【薛其坤】感謝記者同志提了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也感謝萬部長給我這個機會。作為一個從事基礎研究的科學家,講講這方面的感想,我覺得首先我們要從政策上、從國家層面保證對基礎研究的持續穩定支持。因為這是由原創性研究和基礎研究的特點本身決定的,前沿基礎研究也是實現原始創新的主要或者最重要的途徑之一。大家都知道,越基礎的東西,往往是越共性的問題,儘管原創性非常強,但是存在著不確定性。1月31日國務院出臺《全面加強基礎科學研究的若干意見》,我想就是抓住了原始創新的牛鼻子,這是一個綱領性的文件。隨著科技部包括清華大學部署實施這樣一個意見,我想我們國家在基礎研究方面機制體制的創新會逐漸形成,會大大提高我們國家在未來原創研究方面的能力。

還有一點,包括科技部一直在力推的,就是如何改進現在的學術評價,創造一個良好的學術生態,使從事原創研究、基礎研究的人潛心研究。評價一個成果的時候,不可避免會對潛心做研究、致力於不確定性的原創科研形成一個很大的壓力。除了鼓勵一部分人對國家重大需求進行目標比較清晰的研究,同時又要面向我們國家未來發展,在2035年初步實現現代化和2050年全面建成現代化強國的時候,要有一套非常好的氛圍和環境,包括政策,能使他潛心做研究。我們不可能再像現在用的很多技術幾乎全是舶來品,原創研究也可能失敗,我們應該允許它失敗,但是評價體系上怎麼保證?有一個機制和環境建設的問題。你給了我這麼多經費,我失敗了,我是一個浪費者,但還是仍然要鼓勵去做研究。剛才你談到了經濟和研究兩張皮的問題,實際上在原創研究上也有不確定性和確定性,我們國家,包括科技部,包括國家有關部門,包括我們學校也正在制定如何兩條腿並行的問題。

還有一點,是要提高我們國家原始創新能力,就是加強對高精尖先進試驗技術的支持,對試驗技術人員的支持。國家也正在研究,包括科技部也多次提到這件事。在座的各位可能都非常清楚,我們有一句非常有名的老話: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你想在科學、原創上發現別人看不到、發現不了的東西,肯定你的眼睛要更亮,你使用的儀器工具分辨率、靈敏度要更高,如果我們這方面沒有人去研究,沒有這種試驗技術的話,也不能支撐原創能力的提高。因為原創的東西總是新的,新的需要更明亮的眼睛、更先進的儀器去看到它、覺察到它,所以這方面國家也會推動支持。謝謝。

【吳季】簡單補充一點,剛才記者問到這個問題,我們也覺得非常重要。國務院最近發佈了一個指導意見,23條恰好是針對我們國家未來發展建設世界科技強國要加強基礎研究,就是補齊這個短板的一個文件。我們國家現在在世界上經濟體量是最大的,各方面的發展可能促使我們成為未來國際上經濟體量最大的國家。但是,我們在基礎理論中所用的基本理論幾乎全部都是歐洲、美國在100年前、200年前創造的一些基礎理論,現在由中國人原創的基礎理論確實還很少。

到2050年中國要成為世界科技強國的話,如果我們沒有自己的基礎研究,沒有一支原創能力很強的力量不斷涌現的話,那麼和世界科技強國的要求還是有差距的。所以,現在這方面是一個短板,國務院之所以發佈這個指導意見也是針對這個短板,要超前部署,因為基礎研究的成果可能要等到十年、二十年以後才能顯現出來。剛才薛校長説得很對,需要有很多鋪墊,不一定馬上就出成果,甚至還會有失敗。

我想補充的一點是,在基礎研究領域,有一類需要我們國家給予更多重視,就是更進一步加強由政府主導、有組織的定向基礎研究。通常有兩類項目來體現:一類是地面上的大科學裝置。我們國家大概每五年遴選一次地面上的大科學裝置,現在叫重大科技基礎設施,比如説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比如高能同步輻射光源。另外一類有組織的定向基礎研究,就是科學衛星。剛才談到的悟空、墨子號,每一個型號都要大概花幾個億、十個億甚至十幾個億人民幣,它們也屬於大科學裝置,既是中國航天的一部分,又是基礎科學研究的一部分,它的成果我們在立項時就要嚴格審核它的産出是什麼,如果沒有産出我們不會立項,所以這類的項目國家在未來應該給予更多的支持。

我們最近做過一個調研,研究了100多年來諾貝爾物理學獎的成果來自於哪。大概1950年以前,只有1項是來自於大科學裝置的。到1970年以後,就有超過40%是來自於大科學裝置,比如天文望遠鏡,或者科學衛星、加速器等等。到了1990年以後,這個比例高達48%,就是説在科技強國的競爭中,由政府主導的、有組織的定向基礎研究突破當中,所佔的比例會越來越高,這點是需要更進一步加強投入和統籌考慮的,也是發揮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一個特別重要的方面,中國應該在這個領域做出更多的貢獻。謝謝大家。

【曹雪濤】因為一直在國內從事研究工作,參加了很多的科技項目評審,對目前特別是這幾年來,在評審項目中專家用的最多的詞,如“你的原始創新、你的核心技術點在哪”印象特別深刻,也就是説,國家對於科技創新認識的高度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而且我出國的機會比較多,國外的生物醫學界學者對中國這幾年來的基礎研究快速進步,用“難以置信”這個詞來表達,一點不為過。包括今年年初,春節期間,2月份還沒有結束,中國在三大雜誌Natrue、Sicence、Cell出了12篇研究論文,都是中國本土産生的。作為生物醫學工作者也很自豪,其中的11篇是生命科學和醫學,就是説創新勢頭是爆髮式的,大家都説是開了一個好頭,我也希望這種勢頭繼續延續下去。其實産生這樣一個勢頭不是偶然的,我覺得我們國家的科技創新體系有它的獨到之處。首先是加強了頂層設計,這個頂層設計是一種宏觀導向,特別是圍繞大目標,成立大的平臺,設置大的裝置,組成大的項目,包括各種不同特點和專業技術特色的大的交叉性團隊,圍繞著一個重大目標去攻關,在這方面全鏈條創新,在國家科技部總體部署下,這幾年,特別是十八大以來取得了非常顯著的成效,催生了很多大的成果。

還有一個是在創新文化的營造上,我覺得科技部和國家各個相關部門都做了極力的推動。過去我們説創新是看著哪個國際高地比較性創新多一些,現在都鼓勵獨創性的技術體系和革命性的科學思想的涌現,就是獨一無二的,就是舍我其誰,在這方面體現了中國的文化自信,經過改革開放40年,特別是最近五年、十年大的科技投入,我們國際化程度和過去雄厚的積澱都發揮出來了,這樣就有一定的基礎去催生中國學派的産生,這些是真正體現基礎研究作為原始創新點和作為將來技術,特別是新技術、高新技術的源頭,作為一種支撐的意義。

在這方面,我覺得特別是中國學者應該有點自信,特別是借助於我們雄厚的文化支撐和哲學智慧,能夠創建自己的技術體系去開展工作,我覺得這是非常重要的,實質性的支持很重要。另一方面,在科學家層面上,過去叫“彎道超車”,我覺得這個詞用得有些局限性,最好是“劈山建路架橋”,達到別人所達不到的制高點,然後在這個制高點上發出中國聲音,産生原創性的成果,帶動中國的高新技術應用研究。在這方面從醫學角度來説,我覺得這幾年還是可圈可點的,包括很多技術的科技成果,像過去的傳染病防控,2003年的時候SARS一來措手不及,這幾年科技部實施了傳染病防控重大專項,2013年H7N9一來,從病源的發現、臨床的救治、藥物的研發一直到病人的標準化處理流程,被WHO樹為典範,而且用了8個月的時間在《新英格蘭》、《柳葉刀》,這些國際權威的醫學雜誌,還有《Nature》、 《Science》發表了十幾篇文章,而且都是中國原創,2003年-2013年這十年的建設使中國達到了一個高度,有基礎的、有技術的、有應用的,全鏈條創新。我自己感覺,中國只要能夠堅持穩定的支持,把我們的體制機制優勢發揮出來,充分調動我國科技人員的創新力,將來的基礎研究和源頭創新還是有非常大的前途和光明的前景。謝謝大家。

【薛其坤】我非常同意剛才雪濤院士的一句話,我們現在經常用“彎道超車”來形容科研水平,我覺得很多情況不是很恰當。我更喜歡開山辟路架橋。在目前我國的量子科學研究中,我認為最重要的科學上的發現是量子反常霍爾效應,這就是因為我們有了別人沒有的利器,發展了自己的工具,這靠彎道超車是超不上去的,得靠原始創新能力的提高,不簡單是“彎道超車”,而是“另辟蹊徑”。

【萬鋼】科學家們的討論很有意思,實際上彎道超車是指在跟隨並行的動態過程中進行超越,往往要彎道超車。但是對於基礎研究,還有一種説法,叫換道超車,換道就是另辟蹊徑。剛才其坤首先説了《關於全面加強基礎科學研究的若干意見》,這是國務院最近剛剛頒布的,也是我們國家對全面加強基礎科學研究的第一個政策性指導性文件,這是一個很重要的標誌,標誌著中國正在逐步走向創新型國家和科技強國的道路。這個文件的形成,應該感謝去年的兩會,去年兩會上有90多位全國政協委員提出了關於加強基礎研究的問題,我所知道大概有50多位全國人大代表提出了相關建議,作為全國政協的1號提案,委託科技部牽頭,專門召開了為期三天的關於全面加強基礎研究的“香山科學會議”,期間各位專家所提的,逐漸形成了共識,並落實到我們的實際工作當中。近幾年我國的基礎研究投入快速增長,從2012年的499億元增長到2016年的823億元,增幅達65%。

這個文件提出幾個方面工作:一是加強對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的長期持續投入。中央政府財政投入要持續增長,同時也要吸引地方財政和企業、全社會來加強基礎研究投入。二是在一些重大的科技任務部署中要實現全鏈條、一體化部署,就是從基礎研究到應用基礎研究,一直到技術創新和市場應用。三是加大在重大創新領域當中的基礎研究佈局。包括重大科技基礎設施,比如天眼,就是剛才其坤所説的“看得更清、看得更遠”;同時要加強建設國家實驗室、國家重點實驗室等重大科研基地建設。四是要深化改革,通過産學研緊密融合引導企業參與到原創性技術研究中。五是人才培養。從事基礎研究有它的特性,培養基礎研究的人才需要更大的耐心,給予他們更大的空間、更大的自由度,允許他們進行自由探索。所以去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會的自然科學基金規模已經達到280億,這也是創記錄的一個高度。六是加強創新環境建設。從事基礎研究有很大的不確定性,而且走得越遠不確定性越強,在這種情況下,怎樣能夠鼓勵創新、寬容失敗,同時又要弘揚科學精神和創新文化,這就需要全社會的理解和支持。

搞基礎研究,坐冷板凳十年是短的,大家千萬不要以為坐十年冷板凳一定能出點兒東西,有些人可能一輩子探索也沒做成功,這是常見的事,但是這些人的探索都在為下一代人提供基礎。大家都知道愛迪生發明燈泡做了1000多次試驗,如果他在第999次停下來,那可能晚幾十年才能得到燈泡。還有一些不為人知的研究,做了很多次試驗失敗了,失敗也是在探索一條道路。所以,科技進步法上有這樣一條,就是怎麼寬容失敗。任何一個課題,只要設置了目標,而且按照這個目標完成了你應該做的事情,即使沒達到目標,也屬於成功,因為這個試驗做失敗的過程公開可以避免後來人走彎路,也同樣是對科學知識探索的貢獻。謝謝大家。

【中國新聞社記者】關於人工智慧,我們知道去年7月份國務院發佈了新一代人工智慧的發展規劃,我想了解一下在規劃發佈以後,科技部有哪些相應的舉措去推動我國人工智慧發展?下一步會怎樣進一步推動落實這個規劃?謝謝。

【萬鋼】你講的人工智慧我也有一個小故事,去年我曾經到一個車站坐高鐵,車快要來了,高鐵門口排著很多人,都得拿著身份證一個一個的對,後來我説能不能用刷臉技術解決這個問題。今年春節的時候看到了,確實已經在用刷臉的技術,這是人工智慧應用的一個例子。人工智慧發展是一個過程,可能我們今天的刷臉只有99%點幾,做不到100%,但是減少了90%以上的工作量。所以我覺得人工智慧正在我們的身邊,它正在快速的發展。去年我們大概用了將近半年多的時間專門研究,通過廣泛參與,編制起草了新一代人工智慧發展規劃,並已由國務院發佈實施,國內外反應十分熱烈。11月份,我們召開了新一代人工智慧發展規劃和重大項目成立的啟動會,所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依託我們在人工智慧基礎比較好的大型企業,比如百度、阿裏、騰訊、科大訊飛四家公司建立了新一代人工智慧開放創新平臺,百度在自動駕駛方面,阿裏在城市大腦方面,科大訊飛在語音辨識方面。人工智慧規劃落實的第一步就是要把已有知識能夠應用到社會需求的各方面去。

要夯實人工智慧發展的科技基礎,部署重大前沿理論和關鍵技術的研究。第二是加快人工智慧創新成果轉化應用,第三是強化政策法規方面的研究,因為人工智慧會涉及到現有的一些倫理、法規的限制,包括個人隱私的保護等等,這些我們要認真解決。第四是深化人工智慧的國際合作交流。丁榮軍同志剛才説了智慧駕駛火車、高速列車,也可以介紹一下這方面的情況。

【丁榮軍】大家可能很關心,我只能從高鐵這個領域説,去年我們幾個搞技術的在一起策劃了一個動畫片,在德國柏林展有幾分鐘視頻,給大家的震撼很大。我們希望未來我們的高鐵在人工智慧方面能做成什麼樣,我們當時就在想:第一,至少從我個人角度來説,剛剛萬部長講過安檢,我認為未來這種都不應該有,過去的時候隨便走就行了。第二,我們現在正在做相應的設計,我們承擔了一個項目,做了很久,現在主要是安全問題,就是怎麼樣不影響車的安全,還有關於娛樂設施,把人工智慧都用上。第三,未來的旅客上去以後能夠有一個小家庭的感覺,包括娛樂設施、上網,甚至一些個人的愛好,我們都能滿足,包括窗戶的顏色,年輕人可能喜歡亮一點,或者紅一點,花一點,年紀大的相對喜歡暗一點,根據需要來做這方面的設計。未來人工智慧要做到安全防控,司機上去,人臉識別不對的話車是開不走的,當然為了旅客,用身份證定了票上去肯定能對上,這也是安全需要來考慮,因為畢竟高鐵是一個人員相對集中的場所。

各位記者朋友你們有什麼好的需求也可以給我們提出來,便於我們未來在車的設計上多考慮。謝謝。

【萬鋼】丁院士可能要搞一個微信公眾號,聽聽大家的意見。龔克是搞電子信息和控制的。

【龔克】我説一下我們有關的情況,剛才説到國務院的規劃出來以後大家都在動,包括創新平臺的佈置,人才培養等。去年5月份在天津開了一次世界智慧大會,當時中國工程院和天津市政府簽署協議,要建立一個中國新一代人工智慧發展戰略研究院,這個研究院在十九大以後已經開始運營起來了,依託南開大學和天津大學,我做研究院的執行院長。這個研究院就是為落實國務院的規劃提供智力支撐,現在我們正在做調研,春節我們都沒有休息,20多個師生在各地做調研,現在做400多個企業、70多家研究單位中國的人工智慧及産業發展情況的調研。

規劃提出來要建設一個系統,這個系統叫做開放協同的人工智慧科技創新系統,科技創新研發沒有問題,但是怎麼做到開放協同?因為人工智慧不是某一個單一學科,人工智慧無論是從學理的研究,還是應用,都是跨學科、跨行業的,所以我們在研究這個。因為規劃説的是一二三四,“二”就是要把握人工智慧的技術屬性和社會屬性,它是一個有智慧的人工系統,就是一定程度上能夠自主決策、自主行為特性的,所以這就需要社會科學的參與、需要經濟法律方面的參與。我們研究院把經濟專家、社會方面的專家和科技方面的專家集中到一起做研究,這個工作正在開展。我們希望在今年5月第二次世界智慧大會上能夠發佈逐步的調研結果給大家。

但是這件事情要注意兩點:一是避免盲目性。現在我們看到可能有盲目的樂觀,還有盲目的悲觀。我覺得這種盲目性要避免。二是泡沫,什麼都打算,因為政府有資金了,就都做人工智慧。我們要踏踏實實、實實在在的做工作,實實在在的把智慧科學的基礎打紮實,把智慧科學的自然科學基礎、社會科學基礎都打的扎紮實實,來發展人工智慧事業,這樣才能使人工智慧健康發展,將來讓人工智慧都是內生安全的。現在互聯網安全都是附加的,當初設計時沒有內生的安全,現在防火墻都是硬加上去的,人工智慧將來應該有內生安全的路出來,才能讓大家放心。謝謝大家。

【萬鋼】我們都在期待在天津召開的第二屆世界智慧大會。

【深圳衛視】我想問一下萬部長和各位專家,上星期國務院正式批復了包括深圳在內的三座城市為國家可持續發展議程創新示範區。我們注意到在文件中提到了科技部要在示範區建設中發揮指導作用。因此我想問一下萬部長,可持續發展創新議程示範區具體內涵是什麼?科技創新是什麼地位?這幾個示範區未來對於中國特大型城市的可持續發展將提供哪些可複製、可推廣的經驗?謝謝。

【萬鋼】國家可持續發展議程創新示範區實際是落實聯合國2030可持續發展議程的一個重要環節。我們國家參與了整個聯合國可持續發展議程,我們按照這個要求在國務院批准下啟動了可持續發展議程創新示範區。可持續發展是一個很廣泛的目標,最關鍵的是人與自然的協同發展、和諧發展。從過去的發展過程中看到不少例子,也有很多教訓,我就不一一數了。可持續發展議程首先要把經濟發展、社會發展、生態文明發展與落實好五大發展理念緊密結合起來。可持續發展也不是用一個簡單目標就可以執行,包括環境保護、人類健康等問題都需要解決,特別是健康問題,不光是現有的預防傳染病,還有大健康的概念,包括兒童成長、青年人成長以及老齡社會等各方面的問題。可持續發展是面向未來、落實新發展理念的一個具體實踐,可持續發展也沒有一定之規,每個地方都應該發揮自身的特長。可持續發展創新示範區和科技創新要真正地緊密結合在一起,前一階段整個珠三角地區在應對大氣污染的聯防聯控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取得了很大進展。現在珠三角地區又在水污染和環境治理方面下功夫。還有社會安全,這也是可持續發展的一個重要結合。剛才幾位專家也都提到了人工智慧,它對社會安全可以起到很大的作用。可持續發展也是城市規劃的一個重要要求,我剛才所説的人工智慧“城市大腦”就可以在交通規劃、交通控制上發揮積極作用。可持續發展的議題很多,我就點這幾個,今天講的可持續發展主要是我們對城市未來發展的一個探討。今後在推動可持續發展實踐中必鬚根據各地特點,因地制宜的真正落實好新發展理念。謝謝。

【日本朝日新聞記者】外國記者都非常關注中國新能源汽車的發展。請問萬部長,對中國清潔能源汽車未來發展怎麼看?

【萬鋼】新能源汽車方面日本做得還不錯,去年我有機會訪問了日本,參觀了日本的一些研究院所、大學和汽車公司,有很多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中國發展新能源,實際上有幾大考慮:第一,我國對能源的依賴性很高,特別是石油、天然氣的進口量很大。第二,中國人口眾多,居住密集,大城市的大氣污染用傳統能源技術很難徹底解決。第三,應對氣候變化需要我們盡最大能力把碳排放降下來,為全球應對氣候變化做出貢獻,發揮示範作用。

經過十幾年的努力,我們現在的風力發電、光伏發電、水力發電在裝機量和發電量方面都居世界第一位,這方面的投資還在加強。大家都知道,中國的可再生能源分佈也不均勻,比如風、光、水大多數都還在西部地區,為此我們建設了“三縱三橫”的特高壓輸變電,使西部的可再生能源能夠輸送到東部來,這也是我們的一張亮麗名片。整個新能源的應用也與政策措施落實密切相關,這幾年,隨著發電自用政策的推廣實施,東部的可再生能源發電不斷增長,特別是屋頂的小電站正在快速發展起來。

新能源汽車方面,從2001年國家開始支持電動汽車研發,經過三個五年計劃的實施,又通過多部門合作,向市場推廣應用,特別是企業作為主體參與,以及動員全社會建設充電設施,去年産銷量達到了77萬輛。這裡也有一個小故事,從2001-2010年大概用了十年時間,從研發到示範應用,包括奧運會、世博會都進行大規模的示範應用;2010年開始,通過“十城千輛”示範工程,開始在公共交通上推廣應用,但是起步也很難,到2014年,我們才15萬輛。但是隨著各項政策開始落實,充電設施開始大量建設,企業不斷加強研發,市場加大應用推廣力度,民眾共識度提高,還有加上很多媒體的宣傳介紹,2015年達到了35萬輛,2016年是50萬輛,現在大家對2018年達到100萬輛的信心比較大。按照國務院頒布的新能源汽車發展規劃,到2020年年産量要達到200萬輛,也就是説到2020年要在2018年基礎上再翻1倍,我們希望下一步能夠隔年翻番,要達到這個目標我們還得要有很強的創新能力。新能源汽車也是我們當前應對大城市大氣污染、打贏藍天保衛戰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要大力推廣應用。

我們還希望加強國際合作,現在很多國家、各種國際品牌都在中國發展新能源汽車,像大眾、寶馬、奔馳、通用,包括日産,還有豐田,都開始在中國研發生産和銷售新能源汽車。我們希望通過更多的國際合作來推動新能源汽車發展,並促進傳統汽車産業轉型升級,真正解決困擾我們大城市的大氣污染、能源依賴、交通擁堵這三大難題。謝謝大家。

【中國日報記者】科技體制改革是科技發展的一個重要前提,請萬部長介紹一下近年來我們國家科技體制改革方面作出了哪些工作?下一步工作是什麼?請各位專家們分享一下在科技體制改革過程中您們最大的體會或者一些故事。謝謝。

【萬鋼】十八大以來,圍繞著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科技體制改革是一個重點,改革的目標就是使科技創新和體制機制創新能夠雙輪驅動起來。主要的內容包括:首先,讓企業成為創新的主體。第二,讓科技成果能夠運用到經濟社會發展上,帶動創新創業。第三,從政府職能轉變的角度,整合過去分佈在各個部門的近百項國家科技計劃,建立一個多部門聯合的國家科技計劃和項目經費管理體制,也就是我們所説的“一個平臺、三根支柱”和相應的科技報告體系、科技計劃體系,這些在印發的材料中有詳細介紹,我不再一一説。第四,制度創新。包括院士制度改革、科技獎勵制度改革、科技評價制度改革、國家重大科技決策諮詢制度等。第五,普惠性政策。涉及到科技人員的有以增加知識價值為導向的分配製度。涉及到企業的,特別是創新型中小企業,形成了一系列普惠性的激勵機制,包括高新技術企業的稅收減免、研發經費加計扣除等優惠措施。下一步,還要繼續深化這方面的改革,更加統籌推進科技體制改革任務各項的落實,比如科技成果轉化還有不銜接、不配套的問題,還需要做很多的工作。在科技體制改革方面,我們幾位校長體會也很深,先請南開大學曹校長談談看法。

【曹雪濤】我補充兩點,這兩點也是從事科技創新和管理工作比較深刻的兩點。一是我們國家非常注重協同創新,十分重視國家創新體系建設。國家層面上,圍繞國家目標、國家利益構建一個國家體系是非常重要的。從醫學研究角度來説,像美國有NIH(國立衛生研究院),其實它的年度科研經費2016年是300多億美金,相當於美國NSF(國家科學基金會)的6倍。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是宏觀調控整個頂層設計和國家的醫學創新,在這方面我們國家和它有異曲同工之處。科技部最近這幾年建設了一批國家臨床醫學研究中心,這是非常有前瞻性的,它是以大專院校為源頭創新主體,以臨床醫學研究中心作為臨床轉化應用的主體,把企業作為技術應用和創新主體,實現三位一體。科技部準備建100家,這就是一個國家佈局,我印象深刻,這樣一個佈局為未來的持續研究奠定了良好基礎。以這樣的國家體系作為著力點,我相信投進去的會有累加效應、裂變效應,將來對整個國家的支持體系是很關鍵的。

像國家臨床醫學研究中心這樣的國家平臺,體現了兩條:一是國家必須做,但是一般機構可能不願意做,這個國家要去做。還有一個是國家想要我們做,但是很多人不能做或者做不了,必須要建立國家體系。所以我覺得從國家體系來説,這兩個點抓住了就非常好。二是匯聚力量。要主動融入國際創新高地。原始創新只有第一,高科技只有高地,就是制高點和新的生長點這兩點怎麼去抓。我們現在做的工作是把國家優勢力量去和國際最高的研究學府、研究機構對接,形成一個融合性的機構,而不是過去鬆散的模式。如果説國家體系是王牌集團軍的話,融入國際高地就相當於嫡系的先鋒隊,王牌的先鋒隊。

舉一個例子,去年12月6日,中國醫學科學院到英國牛津大學成立了中國醫學科學院牛津研究所,這是牛津大學800年曆史上第一次允許外部的機構在校園裏建一個實體化機構。在人員聘請上,我們也出錢,他們也出錢,但是我們約定,發表的文章是屬於中國醫學科學院的,而且我們在那裏招聘的外國人是為中國醫學科學院工作,而且我們把學生派過去培訓,這樣一個在國家層面上的實體機構,因為牛津大學臨床醫學在歐洲是最高的,我們通過這樣的舉措來提升中國的原始創新,這也是科技體制的一個改革舉措。我覺得現階段國家從大的角度上,樹立大視野,瞄準大目標,正在開展一系列創新舉措,保證了我們科技體系的持續發展,而且保證快速發展。謝謝大家。

【薛其坤】我簡單補充一下,清華大學落實科技部和其他部門重大改革部署採取了一系列舉措。解剖麻雀,給大家講一個例子。比如剛才提到了人工智慧,清華大學在跨學科交叉研究中針對這個問題做了大膽的、大力度的改革。人工智慧,包括新能源汽車,都涉及到很多學科,在座的各位都拿一個學位,這個學位通常都是依託一個確定的學科。這個學科的培養體系、課程體系是相對固定的,但是對於交叉學科研究,像人工智慧這樣一個重大項目落實的過程中,清華等大部分高校以院係為建制的體系就不一定完全適應了。要完成這樣一個重大項目,各個院係的能力都不足以應對。為此,清華做了一個重大改革,制定了兩個新的制度,一是跨院係的教師兼職,以前物理系的不能到計算機系,現在打破了。第二是交叉學位的授予體制,以前得到這個學位是確定的課程,現在在清華要打破這樣一個界限。這兩個制度,就是通過創新和體制機制的改革,滿足落實國家部署的重大跨學科交叉研究的需要。學校提供了非常強的保障,成立了跨學科交叉研究領導小組,設立了專門的辦公室,協調學校的跨學科研究,這是校級層面。為了整合不同院係,針對重大改革所需要的資源問題,去年9月份成立了兩個跨學科的校級層面實體實驗室和3個跨學科的校級交叉研究中心,其中就包括人工智慧。人工智慧涉及7個院係,包括計算機系、機械系、自動化係、人文係、藝術系等,清華大學針對未來科技體制改革下新的跨學科交叉研究做了一些工作,供大家解剖一下麻雀。謝謝。

【萬鋼】科技體制改革還有很多工作要做。還是以臨床醫學研究中心為例,第一,要把最新的科研成果轉化為治療疾病的方法。第二,要對疑難病症有相應的標準。第三,帶動一批基層醫療結構,包括二級醫院、鄉鎮醫院,提升為社會提供醫療服務的能力。第四,要帶動國際科技合作。現在只是剛剛開始,下面我們還要加大推動力度。比如,這種情況下人才評價改革怎麼搞?新的體制機制下互相之間的兼職怎麼做?我們的服務怎麼更加優化?中國醫療資源總的説還是缺乏的,更重要的是把它均勻化起來,這就需要把社會上的社區醫院,包括二級醫院的水平帶上去,使資源均衡起來。

再就是增強國際合作能力,要強化從疾病防控到治療的一攬子國際合作。下一步要以建設國家創新體系為目標來加強協同創新,以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為目標來加強産學研深度融合。我們要融入到國際創新體系當中去,我們應該為國際的知識創造、技術創新、生態環境、健康、農業等各個方面的建設貢獻我們自己的力量,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我們的力量。謝謝大家。

【​胡凱紅】今天的發佈會到此結束。再次感謝萬部長和五位專家,謝謝各位記者朋友。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劉淼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