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科技創新有力支撐了民生改善

2018-02-27 08:11 來源: 人民日報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科技創新有力支撐了民生改善
企業已成為創新的主要力量

在國務院新聞辦2月26日舉行的新聞發佈會上,科技部部長萬鋼及5位科技工作者介紹了我國創新型國家建設的進展與成就。萬鋼表示,我國科技創新能力顯著提升,科技創新水平加速邁向國際第一方陣,進入“三跑並存”、領跑並跑日益增多的歷史性新階段,主要創新指標進入世界前列,已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大國。

創新型國家建設成果豐碩

萬鋼表示,黨的十八大以來,科技創新有力支撐了供給側結構改革和民生改善。我國在新一代移動通信技術和標準、集成電路製造工藝、數控機床、大飛機、核電技術和裝備製造能力等方面取得重大成果。人工智慧、大數據、雲計算等引領支撐數字經濟、平臺經濟、共享經濟快速發展,高速鐵路里程超過2.5萬公里,佔全球總里程60%以上。科技創新改進民生福祉成效顯著,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從2012年的53.5%上升到2016年的56.7%。

科技體制改革向系統縱深推進,科技管理格局實現了從研發管理向創新服務的歷史性轉變。萬鋼表示,企業的創新主體地位和主導作用顯著增強,企業已成為創新創業的主要力量,在全社會研發投入、研究人員和發明專利的佔比均超過70%。科技領域“放管服”改革深入推進,科技管理基礎制度建設取得突破性進展,創新主體和科研人員獲得感大大增強。

萬鋼還介紹,我國科技創新力量由科研人員為主向全社會拓展,開創了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歷史性新局面。技術轉移轉化仲介機構加快發展,各類技術交易市場超過1000家。2016年高校服務企業社會獲得的科研經費達到1791億元,科技成果直接交易額達到130.9億元,比2015年增長20%。眾創空間有效服務實體經濟轉型升級,2017年服務創業團隊和初創企業近40萬家,帶動社會資本投入超過930億元,帶動就業超過200萬人。

此外,科技外交成為國家總體外交戰略的重要組成,創新開放合作邁出主動佈局的歷史性步伐。建立科技合作關係的國家達158個,簽署政府間合作協議112個,參加國際組織和多邊機制超過200個,中國成為全球多元化創新版圖中日益重要的一極。

科技發展貢獻得到世界認可

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副校長薛其坤介紹,2013年,他帶領研究團隊首次從實驗上發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這是物理學凝聚態領域在過去30多年最大的試驗發現之一,也在2016年的“科技三會”上得到表彰,列為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基礎科學方面的七項突破之一。“2016年諾貝爾物理獎授予了3個理論物理學家,把我們這個實驗發現作為支撐這個諾貝爾獎的兩個關鍵試驗之一。這也是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們中國物理學研究的成果、量子科學的成果第一次得到這麼高的評價。”薛其坤説。

世界工程組織聯合會候任主席龔克告訴記者,他于去年12月由中國科協推薦參加了世界工程組織聯合會主席競選並成功獲選,成為該組織成立50年來第一位擔任主席的中國科技工作者。“2017年是我國科技工作者在世界科技組織任職大豐收的一年,據中國科協統計,去年我國有280多人擔任世界重要國際科技組織執行委員的職務,相比2016年,在國際組織高層任職增長了將近70%,擔任主席的任職增長超過50%。我想這並不是我們這些人有特別大的本事,而是中國科技進步、中國科技對世界科技發展的貢獻産生的影響,是對中國影響力的認可。”龔克説。

在談到建立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産學研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時,中國工程院院士、中車株洲電力機車研究所有限公司董事長丁榮軍介紹了復興號的創新過程,“5年前科技部就開始復興號的立項,組織了國內51個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包括企業的創新中心來共同參與。最終復興號84%的技術標準是按照中國標準生産出來的,現在的350公里速度等級,中國是走在最前面的。”

在談到基礎研究和原始創新能力時,中國工程院院士、南開大學校長曹雪濤表示,最近幾年科技項目評審中專家用得最多的詞,如“你的原始創新、你的核心技術點在哪”,讓人印象深刻。“我出國的機會比較多,國外的生物醫學界學者對中國這幾年來的基礎研究快速進步,用‘難以置信’這個詞來表達,一點不為過。”

中科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研究員吳季表示,我國未來建設世界科技強國要加強基礎研究,國務院近日印發的《關於全面加強基礎科學研究的若干意見》就是要補齊這一短板。(記者 馮華)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陸茜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