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全力以赴精準脫貧

2018-03-05 07:53 來源: 經濟日報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全力以赴精準脫貧
——代表委員建言如何打好精準脫貧攻堅戰

3月3日,出席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的安徽代表團舉行全體會議。會議開始前,全國人大代表羅建國、高莉、徐淙祥(從右至左)暢談精準脫貧話題。經濟日報記者 李景錄 攝

讓貧困人口和貧困地區同全國一道進入全面小康社會是我們黨的莊嚴承諾。要動員全黨全國全社會力量,堅持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堅持中央統籌、省負總責、市縣抓落實的工作機制,強化黨政一把手負總責的責任制,堅持大扶貧格局,注重扶貧同扶志、扶智相結合,深入實施東西部扶貧協作,重點攻克深度貧困地區脫貧任務,確保到2020年我國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做到脫真貧、真脫貧。

全國政協委員、民建青海省委主任委員王艦:産學研攜手拔窮根

全國政協委員、民建青海省委主任委員王艦長期在青海省農林科學院生物技術研究所從事科學研究,他認為,知識對經濟增長起到決定性作用,教育是“造血式”扶貧的利器,意義重大。

王艦委員介紹,當前青海省的教育扶貧力度很大,已對6個自治州的所有學生和西寧、海東兩市貧困家庭學生學前三年、義務教育九年、普通高中和中職三年實施15年免費教育,給不少家庭帶來了脫貧的希望,“拔窮根”的效果令人振奮。通過提高貧困地區殘疾兒童教育普及水平,針對實名登記的未入學適齡殘疾兒童少年,採取隨班就讀、送教上門等多種形式安排其接受義務教育,解決了這些孩子家庭的後顧之憂。“特別是青海省的職業教育對於脫貧攻堅作用非常大,對於高原特色農畜産品加工、太陽能、民族傳統工藝等,把教育鏈和産業鏈結合起來,一人掌握技術就能從根本上斬斷繼續貧困的‘窮根’。”王艦委員説。

以我國馬鈴薯的種植、科學育種、生産加工為例,專業人才缺口很大,特別是在脫貧攻堅任務較重的地區,教育內容更要和生産實際緊密結合起來。王艦委員建議,在高校專業設置上,應科學合理制訂專業人才培養方案,開設更多接地氣的專業。同時,進一步加強校企合作、東中西部高校交流,同時要培養學生深入實際調研、發現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保證讓他們掌握一技之長,讓他們成為脫貧攻堅的生力軍。(記者 崔國強)

全國人大代表、湖南省常德市委書記周德睿:轉移就業是好辦法

“‘一人就業、全家脫貧’,實現轉移就業的關鍵,在於找準致貧原因。”全國人大代表、湖南省常德市委書記周德睿説,近年來,常德市加大技能培訓力度,分類分批組織1.33萬貧困人口參加護工、保姆等各種初級技能培訓;同時,與長三角、珠三角等沿海發達地區建立勞務協作關係,讓貧困戶結對互助走出去。

對於不願意外出打工的貧困人口,常德通過加強政策引導和扶持力度,開發了一些公益性崗位,保障他們長期穩定就業。更重要的是,常德把發展産業作為吸納貧困戶轉移就業的主要手段,並做好當地各類園區企業用工信息採集和發佈工作,幫助貧困家庭勞動力就地就近轉移。

“2014年,常德市有建檔立卡貧困村410個、貧困人口44.3萬人。2017年,建檔立卡貧困村減少到139個、貧困人口降到10.1萬人,4年脫貧34萬人。”周德睿代表説,實現轉移就業脫貧,還要加強政府“兜底”保障,在轉移就業人員的戶籍所在地和就業地都要有服務組織。要激發貧困戶脫貧的內生動力,有些貧困戶“等靠要”思想還很嚴重,對這樣的貧困戶,要轉變其思想,助其脫貧,這是轉移就業脫貧的難點,也是脫貧攻堅成功的關鍵。

“今年我們將力爭全市貧困村退出100個、貧困人口脫貧5萬人以上,確保國家級貧困縣石門縣摘帽。”周德睿代表説。(記者 李華林)

全國人大代表、貴州省石阡縣大屯村黨支部書記周紹軍:脫貧關鍵在選準産業

“全面脫貧的關鍵在於選準産業,只有産業發展好了,農民才能穩定增收。”全國人大代表、貴州省石阡縣大屯村黨支部書記周紹軍介紹,貴州省石阡縣大屯村有平緩的山坡和肥沃的土地,早在上世紀70年代,大屯村就種有600余畝苔茶,但由於缺乏管理經驗,茶園效益不佳,正如群眾所説,“茶葉雖好,卻不是寶”。

2003年,周紹軍代表回鄉帶領村民發展茶産業,通過近3年的努力,茶園面積增加到了1500多畝。2016年,周紹軍代表自籌資金260萬元,組建起了茶葉專業合作社,村民以茶園及土地入股,合作社統一規範化管護。茶園當年建成20余個茶葉育種基地和1條翠芽毛峰加工生産線,年産名優茶3噸、大宗茶20噸,人均種茶增收2000元。

如今,全村豐産茶園已達1530畝,新植茶園500余畝,涉及13個村民組206戶群眾。2017年,大屯村人均純收入達9000元,建檔立卡貧困戶人均純收入達5830元,比2016年分別增收1468元和2495元。

周紹軍代表説,2018年,石阡縣將構建以茶葉為主導産業,果蔬藥(食用菌)、生態養殖、苗木苗圃等以短養長、長短結合的“1+3”農業産業體系,依託八個農村産業發展工作專班科學規劃、實地指導19個鄉鎮(街道)發展産業,幫助缺資金、缺技術、有正常勞動力的建檔立卡貧困戶實現穩定脫貧。(記者 王新偉)

全國人大代表、寧夏回族自治區副主席、固原市市長馬漢成:搬遷與脫貧要兩手抓

易地扶貧搬遷是解決貧困問題的有效途徑,“十三五”時期,我國計劃對近1000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實施易地扶貧搬遷,寧夏是全國脫貧攻堅的主戰場之一,目前已搬遷安置移民55632人,佔“十三五”移民總任務的69.5%,移民脫貧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對此,全國人大代表、寧夏回族自治區副主席、固原市市長馬漢成總結説:“産業配套是易地扶貧搬遷成功與否、見效快慢的關鍵。”

馬漢成代表説,長期以來,易地扶貧搬遷産業配套大多以種玉米、小麥等糧食作物為主,經濟效益差、脫貧慢。為了讓移民群眾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近5年來,寧夏大力扶持移民安置區發展釀葡萄酒,種植枸杞、黃花菜、食用菌等特色優勢産業,帶來了很好的經濟效益,産業配套好的移民新村兩三年內就能順利脫貧。

“隨著我國産業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轉變,産業扶貧方式開始由農業向工業、服務業等二三産業傾斜。特別是集一二三産業為一體的融合産業鏈條長,吸納就業能力強,綜合效益好,還能留住年輕人,成為移民新村産業配套的重要方向。”馬漢成代表説,寧夏易地扶貧搬遷産業配套將同時著眼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有條件的地方還要大力發展“葡萄+”“光伏+”“旅遊+”等融合産業,加快脫貧致富進程,如期打贏脫貧攻堅戰。(記者 拓兆兵 許淩)

全國政協委員、雲南省怒江州副州長丁秀花:走好生態保護脫貧路

“雲南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是全國深度貧困地區之一,98%以上的土地位於高山峽谷,自然條件特殊,基礎設施薄弱。我們立下了軍令狀,一定要打贏脫貧攻堅戰。” 全國政協委員、雲南省怒江州副州長丁秀花説,怒江州森林覆蓋率高達75.31%,林業用地面積1898萬畝。怒江州還是全世界生物多樣性最為豐富的地區之一。在“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論指導下,怒江州走上了生態保護脫貧之路。

丁秀花委員介紹,從2016年開始,怒江州建立了生態護林員制度,從建檔立卡貧困戶中聘請了6388名生態護林員,每人每年補助1萬元。這樣既解決了貧困戶家庭的脫貧問題,也讓貧困戶變成了生態環境的保護者。

怒江州還推進“兩江”流域生態修復和綠色經濟發展計劃,啟動實施了“怒江花谷”生態建設,打造怒江花谷風景線。丁秀花委員告訴經濟日報記者,怒江大峽谷國家公園和獨龍江國家公園的總體規劃也已經通過雲南省評審,開發當地獨特的旅遊資源,將為貧困群眾帶來更多的增收渠道。

“怒江州將走上生態旅遊發展道路,不搞過度開發。我們要把生態旅遊的標準制定出來,再引進有實力的企業和專業人才,打造特色旅遊、體驗旅遊項目,把當地豐富的旅遊資源變成群眾脫貧致富的動力。”丁秀花委員説。(記者 彭江)

全國人大代表、甘肅省廣河縣西坪村黨支部書記馬天龍:“兩戶見面會”鼓舞信心

“甘肅臨夏州是深度貧困地區,我們探索出了致富戶和貧困戶‘兩戶見面會’的扶志模式。通過定期安排‘兩戶’見面交流,致富戶不僅向貧困戶傳授脫貧經驗,更讓缺乏信心的貧困群眾逐步轉變觀念,鼓起早日脫貧的信心。”全國人大代表、甘肅省臨夏州廣河縣西坪村黨支部書記馬天龍告訴經濟日報記者。

馬天龍代表介紹,2017年村裏舉辦了6場“兩戶見面會”,貧困戶受到巨大鼓舞,有4戶貧困戶通過外出務工,實現了脫貧。

“‘兩戶見面會’讓貧困戶鼓起了信心。”馬天龍代表説,這種身邊人言傳身教的幫扶方式,在村裏營造出了勤勞致富、光榮脫貧的氛圍。去年,廣河縣在基礎母畜、糧改飼、勞務輸出等增收産業中採取獎補措施,讓貧困戶按照自身實際選擇脫貧發展的方向。村黨支部不僅挨家挨戶上門徵求群眾意見,反復給老百姓算糧改飼的增收賬,介紹外出務工的工資待遇和福利保障,還讓老百姓自己選擇母牛養殖品種,給群眾培訓拉麵、挖掘機等實用勞務技能。

“現在我們村有52戶貧困戶家裏養上了縣裏獎補的母牛,有的還自己額外籌錢養了四五頭。還有21名貧困戶到縣裏聯絡的南方企業打工,每月工資收入最少的也有3500元;穩定就業半年或一年,還能拿到1500元至3000元的獎勵。”馬天龍代表説,通過扶志、扶智,老百姓發展的勁頭足,鄉親們都表示一定會努力脫貧致富。(記者 陳發明)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劉楊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