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談起

2018-03-15 20:35 來源: 參事室網站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近年來,我國大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已經在“三去一降一補”進程中取得了非常可喜的階段性成果。然而有人把“供給側”改革孤立起來,甚至與拉動經濟“三駕馬車”中的“消費側”作用對立起來。如何科學認識“供給側”改革和“消費側”驅動的內在聯絡?如何處理好“供給側”和“消費側”的辯證關係?誰是因,誰是果?智者見智,仁者見仁,認識迥異。

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對“供給側”和“消費側”進行了全面科學的闡述,指出要持續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又提出“增強消費對經濟發展的基礎性作用”,充分體現了“新時代”的中國國情,準確把握了“新征程”的經濟特點,明確提出了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的“新思想”和“新目標”,如《政府工作報告》提出“6.5%左右的增速”,可以滿足就業的社會吸納能力;“用市場化法治化手段”“化解過剩産能、淘汰落後産能”(壓減鋼鐵産能3000萬噸、退出煤炭産能1.5億噸、淘汰關停不達標30萬千瓦以下煤電機組等目標),照顧了能源結構調整的承受能力;“單位GDP能耗下降3%以上”,則兼顧了環境保護、污染物排放控制的需求與可能,等等。

“供給側”與“消費側”從來就是一對矛盾,也是社會和經濟“均衡”發展的約束條件。“消費側”是經濟發展的目的和動力,是“需求側”的支撐條件。“供給側”與“消費側”為辯證關係,常常互為因果。馬克思在《資本論》中詳盡分析過社會經濟發展過程生産、流通、分配、消費等四要素的基本特性,科學闡明了“供給”與“需求”平衡的科學原理,認為“人類一天也不能停止生産,一天也不能停止消費”、“沒有需要,就沒有生産”,並指出“消費是社會生産過程的終點和起點”、“消費則把需要再生産出來”。歷史證明,“消費側”需求擴大了,通常會刺激“供給側”生産。而“消費側”層次和質量提高了,“供給側”則擴大再生産或相應提升轉型。顯然,“消費側”拉動是“供給側”發展的根本動力。

當前中國的經濟體量和質量已經達到了史無前例的高度,但是中國的基本國情並沒有改變。中國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中國的“消費側”正在從傳統消費向新型消費轉型,正在從商品消費向服務消費蛻變,教育、健康、養老、環境、文化、旅遊、品質、時尚等新型消費方興未艾。據國家統計局,2017年中國居民恩格爾系數為29.3%(其中城鎮為28.6%,農村為31.2%),接近聯合國20%-30%的富足標準,2014年-2017年中國“最終消費支出”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分別為50.2%、66.4%、64.6%和58.8%,“消費側”對經濟增長的基礎性作用明顯增強。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生命力在於創新,如新能源、新材料、互聯網、雲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網購、新型實體、電子商務、移動通信等。作為發展中的新時代,“消費側”驅動的領域不斷拓寬,如網絡消費、信息消費、文化消費、娛樂消費、健康消費、體驗消費,等等。“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本質就是最大限度地發展社會生産力,其結果則應當是“供給側”與“消費側”的相互聯通和有效匹配。我們在“供給側”發力,就是改革經濟結構、提高産品質量、保護生態環境、提高實體經濟水平和解決民生領域短板等問題。我們的“需求側”願景,則是人民群眾日益增長、不斷升級以及個性化的美好生活。

落實李克強總理《政府工作報告》,一方面應堅定不移地“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另一方面要充分考慮“增強消費對經濟發展的基礎性作用”,科學謀劃,統籌兼顧,以達到“推進消費升級,發展消費新業態新模式”的更高境界。(國務院參事、國土資源部原總工程師  張洪濤)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陸茜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