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國家政策性扶貧基金“輸血”變“造血”
貧困縣咋長出扶貧産業

2018-03-25 07:23 來源: 人民日報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編者按:打好打贏脫貧攻堅戰,要把提高脫貧質量放在首位。而實現高質量、穩定脫貧,根本之策要靠産業。深度貧困地區自然條件差、經濟基礎弱,貧困程度深,最需要扶持壯大一批帶動能力強的特色扶貧産業。政策舉措如何扶到點上,産業怎麼選,發展難題如何解,貧困人口怎麼幫,就這些問題,記者進行了調查。

産業咋選?

找準特色,瞄準市場,讓好生態變成競爭力

幹啥營生掙錢?75歲的孫萬璽糾結了大半輩子。他生活的河北省康保縣張紀鎮馬鞍架村,地處張家口壩上,高寒、乾旱、地瘦。老兩口種了8畝地,咋弄都不見錢:“前些年種過菜,澆水跟不上;種過土豆,産量上不來;沒辦法只能種莜麥,一畝打不下兩百斤。”守著窮溝溝,過著苦日子,全村197戶人家,115戶是貧困戶,佔到58.3%。

什麼産業能脫貧?這也是康保縣面臨的難題。目前,全縣還有4.12萬貧困人口,貧困發生率16.8%。縣長魏紅俠坦言,脫貧靠産業,但康保年均氣溫2.1攝氏度,無霜期不足100天,傳統農業沒出路。貧困人口中因病致貧和無勞動能力的佔70.1%,“房堵窗、戶封門、村裏不見年輕人”現象普遍,適宜産業難找。

康保的難題是貧困地區的共性問題:條件差、基礎弱,這樣的資源稟賦怎麼發展産業?

貧困地區産業發展基金有限公司董事長龔英秀認為,許多貧困縣發展落後,但恰恰生態好、污染少,這是最大的後發優勢。“作為國家産業扶貧政策性基金,我們探索‘基金+龍頭+特色資源’模式,精準發力,集聚優勢,助貧困地區打造有生命力的扶貧産業。”

轉換思路,康保的“劣勢”也是“優勢”。魏紅俠説,氣溫低、風沙大,種莊稼不行,卻是綠色養殖的好條件,疫病少、降成本。看中這裡的好生態,龍頭企業乾信牧業落戶,扶貧基金跟進,産業加速發展。

孫萬璽想不到,瘠薄的土地能來大産業。2016年,乾信牧業進村建起養雞場,10棟雞舍,年産肉雞30萬隻。全村115戶貧困戶以扶貧資金入股,每戶年分紅720元。老孫説:“現在有分紅、有地租、有低保,年輕人能去雞場打工,苦日子熬出頭了!”

好生態變成競爭力。乾信牧業總裁夏秋霞説:“我們最大優勢是産地特色,‘康保雞’長在草原深處,喝著弱鹼水,吃著五穀飼料,全産業鏈封閉運行,生産的無抗雞肉通過歐盟認證,刺身雞胸肉可以生吃,品質健康放心。生長環境好,防疫投入少,成本也有優勢,每只雞節省1—3元。”

特色也要接市場。深度貧困的河北阜平縣,把冷涼氣候當特色,食用菌成為扶貧“一號産業”。市場競爭激烈,阜平食用菌有何底氣?縣長劉靖説:“同樣種香菇,我們的氣候能四季出菇,錯季上市,許多地方比不了;同樣賣香菇,我們分級採摘,一棚菇能分出7等,通過細分市場賣價高……”

市場不愁,脫貧有奔頭。走進天生橋鎮龍王廟村菇棚,一根根菌棒上密密麻麻的香菇撐著小傘。“到出菇那幾天,白天黑夜都不敢合眼。”村民李春平辛苦沒白費,兩個大棚去年賺了4萬多元,甩掉了貧困帽。

産業還要接地氣。走進河北靈壽縣益生環保公司的車間,一台臺縫紉機飛針走線,縫出來的不是布料,而是吸污“水草”。“材料是高科技,活還是縫紉活兒,農村婦女上手快,一人月收入能有2000多元。”公司董事長蘇輝説,他們的43個來料加工廠遍佈農村,帶動3000多名留守婦女家門口就業。

找準特色,瞄準市場,一個個特色扶貧産業生根發芽。

錢從哪來?

基金搭臺,機制創新,政府和市場兩手發力

産業發展需要真金白銀,一些龍頭企業反映,資金難是最大瓶頸。

一是政策資金落地難。

“扶貧專項資金多了,但投到産業不容易。”基層幹部有顧慮,上麵條條框框太多,要求産業資金佔70%。發給貧困戶,等於撒了芝麻鹽,如果補給企業,擔心套取扶貧資金,過不了審計關,萬一有點閃失,責任擔不起。

二是社會融資難。

“幹農業的,想貸款不容易。”夏秋霞坦言,貧困縣金融服務不發達,沒有擔保公司,缺乏抵押物,想貸款貸不到。有的銀行給你貸,但月利息高達1分。蘇輝表示,市場上有一些融資渠道,但投資期短、要求回報高,不適合扶貧産業。

扶貧産業錢從哪來?

龔英秀説,扶持産業發展,要靠政府、市場合力。扶貧産業基金定向投入貧困地區,通過股權投資,發揮市場作用,支持有潛力、帶動能力強的龍頭企業發展壯大。

基金雪中送炭。3000萬元注入阜平嘉鑫種植公司,香菇産業步入快車道。公司總經理顧明德説:“這筆錢就像及時雨,幫我們快速形成規模,打開市場。兩年時間,公司建起1300棟標準化大棚,成為省級扶貧龍頭企業。”在康保縣,7000萬元基金入股乾信牧業,建成5個現代化養雞場、飼料廠、肉雞加工廠,形成現代生態養殖、精深加工的全産業鏈。在靈壽縣,安能綠建公司成長為新型節能企業,帶動100多人脫貧。

基金搭臺,打通政策資金投到産業、再到貧困戶的渠道。依託乾信牧業,扶貧資金撬動銀行,為康保縣屯墾鄉200個貧困戶每戶貸款5萬元,入股企業,期限3年,企業還本付息,每年給每戶分紅3045元。“有了基金把關,政府投入放心。”康保縣扶貧辦負責人説。

合力攻堅,機制活了。阜平縣出臺一系列食用菌産業政策:對年産1500萬棒以上的菌棒加工廠,財政給予40%的補貼;縣裏成立擔保公司,給貧困戶每戶5萬—10萬元的貼息貸款;第一年免大棚租金……資金不愁了,龍王廟村26戶村民和企業談起合作,租種大棚。“種菇最缺人手,村裏人只要肯出力,就有活幹。”村民張蘭榮説。

靈壽縣財政投入風險補償金3000萬元,按1:10的比例放大貸款;縣農村信用聯社針對貧困戶量身定制,推出“共富寶”扶貧貸款,打造“合作社+貧困戶”“龍頭+貧困戶”信用共同體,扶貧小額貸款效益到戶。

産業變“錢景”。阜平縣香菇産業覆蓋13個鄉鎮96個村,輻射帶動農戶1.1萬餘戶,其中貧困戶3800戶,戶均增收超過2萬元。

産業帶就業。乾信牧業把招工年齡放寬到55歲,解決就業680人,留守婦女和留守老人成了主力。閆油坊鄉北喬家村閆付,因病致貧,幹不了重活。兩年前,他和老伴當上了車間工人,每天早6點上班,下午3點半下班,兩口月收入5000多元。“拉的饑荒還上了,能張羅著給兒子娶媳婦了。”

怎麼做大?

政策破梗阻,完善利益聯結,營造良好發展環境

越是深度貧困地區,越缺少有實力的市場主體。實施産業扶貧,關鍵要做大做強龍頭企業。

基金聯姻龍頭,不僅是資金“輸血”,更要功能“造血”。夏秋霞説,國家基金帶來了新理念。地處首都上遊生態涵養區,乾信牧業在康保拉開了架勢,一個養殖場,存欄33萬隻肉雞,配套一個有機肥廠,將每天産出的40噸雞糞處理還田,生態養護一片耕地,形成循環綠色農業。

企業邁上臺階。蘇輝説,基金公司助力,益生環保在新三板成功上市,産品轉向高端。在公司的生産線上,一卷卷纖維濾料如流水般淌出,他介紹:“這種超細纖維,用於水泥、鋼鐵等企業高溫粉塵處理,除塵效果達到99%。”創新,讓這個傳統紡織企業順利轉身,開發環保新産品300余項,填補國內空白60多項,成為中國環保産業協會骨幹企業。

扶貧産業離不開農戶。顧明德深有體會,食用菌是勞動密集型産業,農民和企業利益緊密相連。完善利益聯結機制,園區採取統一建棚、品種、制袋、技術、品牌、銷售,分戶栽培管理的“六統一分”模式,“産業中技術、資本密集部分由公司承擔,管理、採摘等勞動密集部分由農戶來做,農戶把心思放在棚內就行了。”

發展遇難題,政策破梗阻。“貧困戶種菇最擔心賠錢,一旦賠本,好幾年翻不了身。”阜平縣食用菌辦公室主任韓亞輝説,為打消顧慮,縣裏與保險公司合作,推出成本價格損失保險。

阜平縣南栗園鋪村喬玉雲,2015年貸款5萬元包一個大棚,由於管理不善,剛出完第一茬菇,菌棒就爛了一半。慶倖的是,他參保了“食用菌成本損失險”:每個菌棒保費0.21元,政府補貼60%,自己只需花8分錢,保險公司賠償了9000元。

産業發展不會一帆風順。採訪中,一些企業向記者反映,貸款門檻還是高,用地政策銜接難,物流渠道不順暢……龔英秀認為,這些都是發展中的問題,只要方向對路,用好政策資源,沒有過不去的坎。

康保肉雞産業有了新打算,今年計劃再建5個養殖小區,上馬食品深加工項目,將帶動1.2萬戶貧困戶脫貧。阜平食用菌産業也定下目標,到今年底,全縣香菇栽種總量達到5億棒,總産值30億元以上,帶動3.2萬農戶,其中1.38萬戶貧困戶,穩定脫貧奔小康……

精準發力,扶到點上,做大做強一批特色扶貧産業,一定能打好打贏脫貧攻堅戰。(記者 趙永平)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張興華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