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我國非遺保護工作行穩致遠

2018-04-08 13:38 來源: 文化和旅遊部網站
字號: 默認 超大 | 打印 |

從2001年崑曲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産代表作”名錄開始,我國由政府主導推動的非遺保護工作走過了17個年頭。儘管在國際視野下,我國非遺保護工作開展的時間不算長,但在黨中央、國務院的高度重視下,在各級文化行政部門和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下,我國的非遺保護工作蹄疾步穩,保護成果豐碩璀璨,不僅開創了非遺在當代傳承發展的生動局面,而且許多非遺保護的方法和措施為國際社會提供了中國經驗。

建章立制,構築非遺保護體系

為了較為全面地了解和掌握各地區、各民族非遺資源的種類、數量、分佈情況、生存和傳承狀況,2005年至2009年,我國開展了首次全國性的非遺資源普查活動,普查出非遺資源總量近87萬項。在此基礎上,我國建立了國家、省、市、縣四級非遺名錄體系。截至目前,國務院批准公佈了4批共1372項國家級代表性項目,各省區市批准公佈了15550項省區市級代表性項目。原文化部認定了4批共1986名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各省區市認定了14928名省區市級代表性傳承人。我國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遺代表作名錄項目達到39個,位居世界第一。

2011年,我國頒布實施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産法》。該法的出臺具有里程碑意義,為我國的非遺保護工作提供了堅實的法制保障。原文化部相繼出臺了關於非遺代表性項目保護與管理、代表性傳承人認定與管理、專項資金管理、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管理等制度規範。截至2017年底,全國有26個省區市頒布了非遺保護條例。

隨著認識的不斷深化,我國提出對非遺及其孕育發展的環境進行區域性整體保護。自2007年閩南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設立以來,我國先後在非遺項目集中、特色鮮明、內容和形式保持完整的區域設立了21個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努力推動各個實驗區成為遺産豐富、氛圍濃厚、特色鮮明、民眾受益的文化生態區。

傳承弘揚,提高傳承實踐能力

在不斷完善非遺保護體系的基礎上,近年來,原文化部提出了“在提高中保護”“非遺走進現代生活”和“見人見物見生活”三個重要理念。以保護傳承實踐、保護傳承能力、保護傳承環境為重點的一系列工作次第展開,使得非遺回歸生活,並且在當代生産生活中再現活力。

非遺記錄工作是非遺傳承保護的一項基礎性工作。黨的十八大以來,原文化部在前期調查記錄的基礎上,開展了非遺搶救性記錄,並逐漸總結經驗,拓展確立了非遺記錄工程。截至2017年底,中央財政累計支持對839名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開展搶救性記錄工作,一批代表性傳承人所承載的獨到技藝、文化記憶得到記錄和保存。

傳統美術、傳統技藝和傳統醫藥藥物炮製類非遺項目,具有原本在生産實踐中産生,其文化內涵和技藝價值要靠生産工藝環節來體現,廣大民眾通過擁有和消費傳統技藝的物態化産品或作品來分享其魅力等特點。針對這一類型的非遺項目,我國提出“生産性保護”的理念,鼓勵和支持傳承人積極恢復生産,真正實現活態傳承。

為了進一步推進傳統工藝的傳承與振興,擴大非遺傳承人隊伍,2015年,原文化部聯合教育部啟動實施了中國非遺傳承人群研修研習培訓計劃。截至2017年底,累計有4.8萬人通過研培實踐樹立了自信、得到了啟發、增強了能力;學員創作生産的優秀作品和豐富産品,充分展現了廣大傳承人群的創造力和想象力得到釋放後可以産生的巨大能量。

為探索振興傳統工藝的有效措施,從2016年3月起,原文化部支持相關企業、高校和機構等陸續在傳統工藝聚集地設立了10個傳統工藝工作站,涉及刺繡、木雕、漆藝、金屬鍛制、傳統民居營造技藝等多個門類。截至目前,新疆哈密站、湖南湘西站、貴州雷山站、青海果洛站、安徽黃山站在設計師和手工藝者的合作中,共研發出1000余種走進現代生活的實用産品,有效推動了傳統工藝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精準扶貧,從“指尖技藝”到“指尖經濟”

通過生産性保護,一方面弘揚傳承了傳統工藝,另一方面實現了群眾收入的增長,幫助貧困人口脫貧。一些傳承人表示,“指尖技藝”已真正轉化為“指尖經濟”。

2017年,原文化部重點支持民族地區、邊遠地區、貧困地區非遺傳承人群參與研培計劃。研培學員通過培訓不僅提高了傳承實踐能力,而且發揮了輻射帶動作用。以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為例,據不完全統計,僅該州2017年上半年參加研培計劃的學員,以“傳承人+合作社/公司+農戶”模式創業的就達225家,實現年銷售收入逾7.5億元,優秀學員返回當地培訓新的學員並帶動約9500人就業,其中貧困人口占就業總人數的58%,每家企業平均帶動47人就業,實現帶動就業人員人均年收入2.2萬元。

傳統工藝工作站在助推精準扶貧工作中也發揮了重要作用。新疆哈密建立和完善了231家合作社,成立了刺繡協會,接收訂單1.7萬餘件,近千名繡娘直接參與訂單製作,每人月均增收1500元。湖南湘西工作站啟動“讓媽媽回家”計劃,通過提高繡娘收入,吸引外出務工婦女回歸家庭。工作站還與濟南、深圳等地的公司洽談苗族刺繡訂單2800套(件),金額達50萬元,帶動農村婦女在家門口就業160余人。

傳播交流,讓優秀傳統文化閃耀世界舞臺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深化中外人文交流。非遺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內容和“活”的遺産,在增強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促進中外文明交流互鑒等方面都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據統計,5年來,全國開展非遺宣傳展示活動32萬場次,參與觀眾5.4億人次。豐富多彩的非遺宣傳展示活動,全面展示了近年來非遺保護工作所取得的優秀實踐成果,營造了全社會傳承發展優秀傳統文化的氛圍。原文化部著力推進表演類非遺項目的保護、傳承和振興,通過活動指導、劇目調集、資金補貼、傳播推廣等方式,支持各地開展了一系列會演活動,提高了表演類非遺項目的展示度,增加了實踐頻次,維護和拓展了表演類非遺項目的生存和發展空間。

近年來,非遺領域的國際交流合作不斷深化。我國積極參與保護非遺政府間委員會會議和有關國際規則的制定,借鑒其他國家非遺保護理論方法和成功實踐,為世界非遺保護提供中國方案和中國經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我國設立了亞太地區世界遺産培訓與研究中心和非物質文化遺産國際培訓中心。這些機構通過開展國際培訓和國際交流活動,為促進亞太地區相關國家非遺保護能力建設作出重要貢獻。

我國與蒙古國聯合申報蒙古族長調民歌為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作,合作開展蒙古族長調民歌的田野調查和保護;與泰國、日本、英國開展傳統工藝及非遺保護工作的相關交流活動,為加強與國外機構在非遺領域的合作打下堅實基礎。在我國已建成的35個海外中國文化中心和512個孔子學院,太極、書法等非遺培訓受熱捧,中國傳統年節、民俗活動得到廣泛傳播。(記者 王學思)

【我要糾錯】 責任編輯:韓昊辰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