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鄉下流行“共享農業” 農忙時節農民不“忙”

2018-04-09 16:19 來源: 新華社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新華社長沙4月9日電 題:鄉下流行“共享農業” 農忙時節農民不“忙”

新華社記者張春保、周楠

種了45年田的湖南省益陽市農民孫學元怎麼也沒想到,年齡大了,體力衰減了,自己種的田卻越來越多了。“30多歲時,我家種十幾畝田,一年到頭累得不輕;現在65歲了,我種300畝田,輕鬆得很。”

面朝黃土背朝天,生動寫就了中國農民幾千年來的辛勞形象。春耕時節記者走訪洞庭湖平原,看到“共享農業”悄然興起,農業技術、農業機械、生産勞動力正被越來越多的“共享”,維持了上千年的傳統農業模式正悄然變化,農忙時節農民不“忙”。

農技共享,半夜起床照看種子成歷史

清明過後,洞庭湖平原上色彩斑斕,油菜花金黃、紫雲英怒放、綠草如茵,一片生機勃發的景象。

孫學元家住在赫山區蘭溪鎮槐花堤村,每年到南方水稻浸種催芽的時候,最為傷身傷神。按傳統方法,水稻浸種後,在室內用稻草、棉被蓋起來,保溫催芽。其間每晚都要起來一兩次查看溫度,一旦沒有及時散熱,就可能造成種子被高溫灼傷、缺氧,影響發芽。他感嘆:“反正這個時候沒得好覺睡。”

不過今年孫學元倒是睡得格外安心,當起了“甩手掌櫃”。他神秘地笑了笑,“因為有人幫我們幹這個活了,幹得比我們好。”

按他的指引,記者來到不遠處的赫山區惠民專業合作社。100多平方米的育秧工廠裏,浸種池、消毒池、吊車、秧盤傳送帶等設施一應俱全。負責人劉創業邊指揮工人搬運秧苗邊説:“我們的育秧廠實現智慧化控制,恒溫恒濕,催芽效果很好,種子發芽率很高。”據孫學元介紹,周圍90%的農戶都選擇到這裡催芽育秧,費用實惠,不再為此勞力費神。

劉創業説,通過打造一種“共享”模式,將技術為大家所用,集約化生産,成本不高效果好。這種“農技共享”,從催芽育秧、測土配方到統防統治各個環節都在推開,得到越來越多農民的認可。

共享農機,更快捷,更實惠

馬上要耕地了,家住常德鼎城謝家鋪鎮的種糧大戶匡勇立登錄微信,在微信群裏打了幾行字,等著他的“幫手”過來。

第二天,他在謝家鋪鎮匡家橋村的300多畝連片稻田裏,三台旋耕機正在開足馬力翻耕。老匡説,在城裏,手機一刷,能約共享汽車;在田裏,手機一刷,約共享農機也很方便。

匡勇立5年前種了200畝田,那時候農機不好找,一到春耕農忙時節,就要到處求人。實在來不及,怕誤了農時,只能雇人用小型農耕機耕地,費用高不説,還容易錯過最佳的耕地時間。

附近30多名種糧大戶與老匡有著一樣的煩惱。2013年,鼎城區農機局一方面扶持農機合作社壯大隊伍,一方面建了一個微信群,把農機專家、種糧大戶、農機合作社經營者拉進群裏。

如今,一旦農忙時節,成員們就會在群裏發佈供求信息,可以實現即時預約,及時到位。在“農機共享”模式下,過去閒置的農機被充分利用,找不到農機也成為歷史。

“這些大傢伙一天能耕40畝左右,速度很快,再也不擔心耽誤農時。”站在田埂上,匡勇立神情輕鬆,“價格也實惠,100到120元錢一畝,比城裏共享汽車還實惠。”

勞動力共享,用工荒不再是難題

這一週來,岳陽市華容縣梅田湖鎮友誼村的農業生産“娘子軍”又開始了忙碌。

這支由張安德、周麗霞兩名農村婦女組織本地剩餘勞動力發起的農業生産組織,人數已經發展到近50人。每年農忙時節,摘菜薹、砍芥菜、插秧、割稻子,她們都能幹,哪缺田間勞力,“娘子軍”們就到哪。

領頭人張安德告訴記者,預計今年隊伍還會擴大,許多留守在家的農村婦女都想加入。位於洞庭湖腹地的華容縣,有著豐富的“留守勞動力”,近年來當地涌現出一批勞動力“經紀人”,他們將剩餘勞動力有效組織起來,為種糧大戶、農業合作社解決了用工荒的燃眉之急。

用工荒過去讓種糧大戶們叫苦不迭。洞庭湖平原上有名的“全國種糧標兵”盧青年感嘆,大戶們的種糧規模越來越大,動輒上千畝,儘管農機能解決大部分問題,但還是要不少勞動力。過去,一到農忙季節,請不到人,誤了農時,損失不小。

“這兩年,共享農業發展起來了,技術、農機、勞動力的供應越來越充足,種田越來越輕鬆。”盧青年説。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張興華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