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貴州兩個山村的茶“緣”

2018-04-09 17:13 來源: 新華社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新華社貴陽4月9日電 題:貴州兩個山村的茶“緣”

新華社記者 馬卓言

“好個核桃壩,風景美如畫”。在駛入核桃壩村的大巴車上,謝傳言讚嘆。作為石志村前往核桃壩村取“茶經”的村民代表之一,他第一次到這個“中國西部生態茶業第一村”。

謝傳言今年74歲,家住貴州省遵義市正安縣土坪鎮石志村。石志村與湄潭縣核桃壩村相隔90多公里。一個是人均純收入不足4000元的深度貧困村,另一個則是人均純收入達16400元的小康村。在當地政府的牽線下,兩個村結成了互幫互助的友好村。

核桃壩村黨支部書記陳廷明説:“我們村以前也是貧困村,‘摸著石頭過河’種了30年茶才有了今天的發展。我們要用這些經驗幫助石志村發展。”

石志村地處黔北深山。四道山梁將這個村莊分裂隔斷,海拔高度相差1100米,用村民的話講,“村子裏走一趟,一年四季也就都經過了”。溝壑縱橫致使土地零散破碎,辛苦種的糧食僅夠糊口,青壯年外出打工。

為改變村莊面貌,村裏決定在具有地方特色的白茶、野木瓜和方竹筍上做文章。據石志村第一書記張濟國介紹,現在村民將土地流轉給了正安茶業公司,平時做些除草管護工作,每天能賺60元。等三年後茶葉有了産出,村民還可以將採得的茶青賣給公司,預計每畝綜合收益可達萬元以上。

利益可觀,村民們心裏卻犯起了嘀咕。“我們村從來沒種過茶葉,也沒人會種茶葉。”62歲的趙仁強説。

種茶經驗少,難題怎麼解?石志村選出了32位村民代表到核桃壩村,與當地村民“同吃同住同勞動”,學習種茶、採茶、制茶工藝及經驗。

“採茶可真是個精細活。”在核桃壩村潘安英家的茶田裏,趙仁強生平第一次體驗了採茶的滋味。“湄潭翠芽”由獨根的芽頭製成,趙仁強避開葉片,尋覓新發的芽尖。按照潘安英教的方法,他雙指夾住芽柄,輕輕捻動……

幾天下來,趙仁強有了心得。“我們年紀大了,採茶比種苞谷輕鬆多了。”趙仁強説。

白天下地幹活,傍晚就能把茶青賣出。採訪當天,潘安英帶著她的三名“學員”一共採了10斤茶青,當天凈入400余元。

“這個來錢快喲。”謝傳言説,“我去年種苞谷收了1200斤,買種子化肥花了200多元,雇人來收花了500多元,自己僅收入400多元。”

據張濟國估算,村裏剛種下的茶苗三年後才能有産出,可村民們並不擔心。

“茶葉種植三分靠種,七分靠管。”謝傳言説,“在地裏做些管護工作一個月也能有1000多元的收入,我老伴去年在縣裏的白茶基地幹活賺了3000多元。回去我就把田裏的水放了,全部種上茶葉。”

“人家種得,我們為啥種不得。採綠茶一天就能收入好幾百元,我們種白茶收入更多。”64歲的王華跟趙仁強同在潘安英家借住。他心中還有另一番願景:“人家村子搞得好,年輕人在家做活。我的幾個兒子都在外打工,經濟起來了,孩子們也能留在身邊。”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張興華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