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創新升級,補上養老金融短板

2018-04-16 08:39 來源: 人民日報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不只是老年人要為養老謀劃,其他年齡階段的人也要避免“未備先老”
創新升級,補上養老金融短板

新華社發

養老作為民生話題的受關注度越來越高。我國將成為全球人口老齡化發展速度最快的國家之一,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構建養老、孝老、敬老政策體系和社會環境,推進醫養結合,加快老齡事業和産業發展。

從趨勢看,金融在養老問題上將發揮日益重要的作用。隨著養老金規模增大,面臨著如何運營管理、保值增值的難題。目前不少金融機構開始瞄準老年市場,探索推出多樣化的養老金融産品。那麼,目前的養老金融服務對百姓會有什麼影響?金融消費者在養老金融方面有什麼新需求新期待?養老金融如何走穩走好?從今天起,我們推出系列報道,聚焦養老金融各個領域,通過採訪不同類型金融機構,分析養老金融産品、服務“短板”和未來發展的瓶頸,探討破解之道。

——編 者

銀行養老金融市場出現萌芽,但許多老年人還是保守地選擇“踏踏實實存錢養老”

“每個月都能取1000多塊利息,感覺像是多了一份補充養老金。”年近古稀的上海市民殷家雄談到自己的“養老經”很是滿意。

去年,殷家雄在興業銀行購買了30萬元安愉分期付息儲蓄存款,存期5年,按月付息。“産品風險低,收益率還比同類産品高0.2%左右。”殷家雄説,之前他的收入都存定期了,期限內整存整取。現在辦了這款儲蓄,每個月計利息,利息還能接著存入賬戶,“息生息”。

“除了收益要穩定,老年人還有一些特殊的附加需求,比如需要更多精神關照,也有健康管理需求。這些小事銀行都想到了,我們心理上感覺挺受用的。平時還有一些小福利,比如超市優惠、購書折扣等增值服務。” 殷家雄每年參加興業銀行組織的一次體檢,平時閒下來,就到小區附近的社區銀行轉轉,跟網點工作人員相處得像是親朋好友。現在,他還在銀行買了六七款理財産品,個人資産的70%—80%都放在銀行。

除了專屬老年人的理財産品外,更多人想要選擇長期銀行理財産品,為晚年做個長遠打算。北京市民金琦今年68歲,最近他在廣發銀行買了10萬元的半年期養老理財産品,到期贖回再買。“投資養老,不如‘存’錢養老。在銀行買理財産品的風險相對來説比較小。現在外面投資消息滿天飛,我們老年人不懂得什麼投資方法和竅門,還是老老實實把養老錢放銀行更穩當。”金琦説,“但是你説這半年的期限,買賣起來還挺麻煩的。希望以後能提供一些兩三年期限的理財産品,這樣買了心裏踏實。”

在金融服務相對發達的一線城市,銀行網點遍佈,理財信息充裕,百姓金融觀念相對成熟,不少老年人選擇在銀行購買新型理財産品。而在三四線城市,更多老年人還是保守地選擇“踏踏實實存錢養老”。

山西呂梁市民林蘭芝聽多了身邊朋友參與集資、血本無歸的消息後,對自己的養老錢看得很緊,一有風吹草動,立馬撤回本金。“存定期、買國債,安全性有了,但收益偏低;兒女們推薦的P2P倒是動輒收益率兩位數,但看著就害怕,人沒見到就把錢給了,總覺得不安全;之前還投資過股票和基金,但是也沒賺什麼錢,繞一大圈還是存錢安心。”林蘭芝的想法代表了當下不少老年人的真實心態。

相比已有成熟想法的老年人,許多中年人還沒有形成清晰的養老規劃。在杭州一家互聯網公司工作的尹小虹,年近四十,家庭工作相對穩定。説到養老理財,尹小虹直言,把錢交給別人投資還不如自己投資收益高。“把錢放自己手裏更安心。現在銀行理財産品很難找到一個期限足夠長、收益又不錯的。還不如我自己分散投資,找一些P2P平臺或者做一些股權投資。到期了再看看有沒有更穩健的産品,現在一時還不著急。只要保持不錯的收益,養不養老也暫不需要特別考慮。”

養老金融不等於老年金融。銀行養老金融要面向不同年齡階段需求,但目前的金融産品趨於大眾化、大路貨

步入暮年,才需要考慮養老金融服務嗎?銀行的養老金融服務到底能提供哪些保障?

“養老金融不等於老年金融。”興業銀行養老金融中心副總經理李志淦説,不只是老年人要為養老謀劃,其他年齡段的人也要未雨綢繆,考慮一些養老積累型的金融産品。

“老年人追求長期、穩定,而習慣了電子支付、消費信貸的年輕一代對於風險的承受能力更強。理想的銀行養老金融産品應該針對不同年齡、不同職業、不同地域的人做差異化的産品創新。”這位負責人分析,現在我們一般把養老需求人群分為兩類:退休和未退休,年齡界限是60歲,這兩類人群有不同的財富管理需求。通常人們從40歲開始就要對養老財富管理進行規劃。但無論哪類人群,都應適當配置一些較長線的金融産品,做系統性的規劃。

天弘基金養老金業務總監朱海揚認為,長線養老金融理財産品可以考慮個體在不同生命週期所能承受的投資風險及所需的收益,進行不同配比,如30多歲,可以配置更多的股票基金等權益類産品;到60多歲,可以考慮提升穩健的固定收益類産品比例,以此來平衡收益。

近幾年,養老金融成了各家銀行零售業務的熱點,不少商業銀行開始將目光轉向老年市場,探索推出多樣化的養老金融産品與服務。比如,從2012年起,興業銀行開始推動養老金融的專業化經營,針對老年客戶推出“産品定制、健康管理、法律顧問、財産保障”四項專屬服務於一體的養老金融産品和服務體系,服務的老年客戶現已超過1300萬人。廣發銀行與中國人壽合作,整合老年護理、老年醫療、老年消費和老年金融等養老服務産業鏈,打造綜合養老“生態圈”。

“單純針對産品的創新會遇到天花板,畢竟風險不可能無限度降低,通過提供有溫度的金融服務贏得口碑,才能長久穩住老年客戶。”江蘇銀行泰州分行興化支行行長朱陽辰介紹,如今在他們的網點,老年人佔到個人客戶數的60%,帶來的金融資産已達10億元,佔總資産的60%—65%。

“養老金融産品要滿足兩個需求,一是期限要長,二是收益要穩。”興業銀行養老金融中心負責人説。

但目前來看,專屬的養老金融産品與普通理財産品相差無幾,養老金融産品長期、穩健的特點難尋。

“首先,在制度上需要政策指引,現行規定是銀行理財産品期限最長不超過5年,在這種規定下,10年、20年甚至更長期限的養老産品缺乏政策支持;其次,受到通貨膨脹率、經濟發展狀況、利率水平和市場風險等影響,銀行很難確保期限太長的理財産品投資收益率,因此我們更多推出的是短期産品。這就使得眼下養老金融産品多趨於大眾化、大路貨,定制化水平不高。”朱陽辰分析,對銀行而言,需要實現從産品經營向客戶經營的轉變,針對退休人群和未退休人群的不同需求,推出定制化的養老金融産品,並通過産品創新推動制度創新。

明確銀行長期限理財産品的準入和資産配置範圍等,能引導商業銀行有序推進産品與制度創新

“養老問題的核心是金融問題。解決養老問題,需要全社會持續共同努力,特別需要完善的金融服務體系參與其中。發展養老金融,要從制度、産業、服務三個層面,加快對傳統的金融業態、産品與服務的創新升級,彌補養老金融的短板,建立與老齡社會相匹配的金融體系。”興業銀行養老金融中心負責人説。

在成熟市場國家,養老金融保障體系比較健全。“這些國家大多數人的養老金早就存好,並非我們所想的‘不存錢,都消費光了’。”朱海揚説,大多數發達國家已建立“三支柱”養老金保障體系,以政府為主導,通過強制或優惠政策鼓勵居民積極參與,為居民退休生活提供經濟保障,政府主導的基本養老金制度、單位和職工自願建立的職業養老金制度、個人養老金賬戶計劃,三者之間相輔相成、互為補充,成為“養老錢”的主要來源。

“而我國的‘三支柱’運行還不均衡,第一、第二支柱還不夠完善。”朱海揚説,國內可以參考其他成熟市場國家做法,針對個人商業養老資金賬戶,由政府提供專門的稅收優惠,鼓勵個人參加,提高居民自我養老保障能力。

銀行在其中能發揮什麼作用?“事實上,銀行擁有其他金融機構不具備的賬戶管理優勢,能刻畫出更細緻的客戶特徵,根據相似年齡、相似職業推出有針對性的養老金融産品,這是未來銀行厚植養老金融這塊沃土的一大優勢。”李志淦認為,銀行還擁有資産託管優勢,能根據産品的信息披露和績效評估判斷哪些産品更優質,比照對養老有不同需求的人群推薦更適合的金融産品。同時,銀行有更出色的信用背書和品牌建設,能提供安全性更高的服務和産品。雖然目前在養老金融領域,銀行、保險和證券已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之勢,但銀行依舊是主體,要承擔起更大的養老社會責任。

隨著人口老齡化程度的加快,發展養老金融已迫在眉睫。業內人士認為,金融監管部門對此非常重視。中國人民銀行等五部委就曾出臺文件,鼓勵金融機構發展養老金融業務。後續的金融産品的政策指引或將陸續出臺。比如,明確銀行長期限理財産品的準入和資産配置範圍等,能引導商業銀行有序推進産品與制度創新。

“對養老産業暫無明確界定,建議出臺養老産業指引,細化養老醫療、養老地産、養老服務等細分産業邊界,明確産業標識,提高金融服務針對性。”興業銀行養老金融中心負責人説,建議加快推動養老産業金融發展,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對於養老相關産業的貸款定價、資本佔用等出臺扶持政策,降低養老企業的融資風險與成本壓力。通過項目股權投資,帶動社會資金投入養老基礎産業。

這位負責人還建議,支持、推動有條件的商業銀行探索利用綜合化金融平臺,整合醫療、保健、房地産等實業機構異業合作,為養老産業發展提供綜合金融支持。同時,支持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參與舉辦規模化的養老機構,通過綜合化經營模式,提升養老金融全産業鏈服務能力。(記者 歐陽潔 韓鑫)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于士航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