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打造中國數字經濟增長極

2018-05-23 07:53 來源: 人民日報海外版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觀眾在首屆數字中國建設成果展覽會上聽取國家電網公司“國網芯”的介紹。新華社記者 魏培全 攝

《中國“互聯網+”指數報告(2018)》日前發佈。報告顯示,2017年中國數字經濟體量為26.7萬億元人民幣,較2016年增長17.24%。近年來,數字經濟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穩步提升,已經成為中國經濟提質增效、實現高質量發展的新動能。此外,由於“互聯網+”與各行業的深度融合,多個行業繼續保持快速增長。在政策支持和各方努力下,中國數字經濟增長極正在形成。

數字經濟廣泛滲透

一組數據可以清晰地反映出當前數字經濟在各個領域的廣泛滲透——2017年全國網上零售額接近7.2萬億元,同比增長32.2%;在線旅遊預訂用戶規模達到3.76億,同比增長25.6%。這樣的增長速度在傳統産業領域同樣顯著。

以互聯網、大數據等為代表的數字經濟已經深刻融入到中國經濟社會各領域,正成為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的重要驅動力。相關報告顯示,2017年中國大數據核心産業規模為234億元,同比增長39%。綜合基礎環境、數據匯集、行業應用等因素,大數據發展水平行業排名由高到低為金融、電信、政務、交通、商貿、醫療、工業、教育、旅遊、農業。

在農業領域,數字經濟作為農業現代化的助推器,提高了農業生産效率,促進了産銷精準對接,為農民提供科學的決策支持;在工業領域,製造企業依託互聯網開展眾包生産、個性化定制,探索形成以用戶為中心的新生産體系,促進了生産與消費的有序銜接;在傳統服務業,網絡經濟、分享經濟等新形態和新模式已滲透進交通出行、商旅住宿、快遞物流等領域,並逐漸向知識內容、文化創意等領域不斷拓展。

市場應用的拓展也激發了中國在數據核心技術領域的突破。據不完全統計,中國在大數據領域的專利公開量約佔全球的40%,位居世界第二,國內骨幹互聯網公司已經具備自主開發建設和運維超大規模大數據平臺的能力。

國家發展改革委秘書長李樸民表示,中國以互聯網、物聯網為代表的新一代的信息技術,正在向農業、工業、服務業各個環節廣泛滲透,推動了企業的生産方式、組織形式、管理方式和商業模式的創新變革。

實體經濟搭乘快車

京東宣佈年底實現90%以上客服交通工作由人工智慧完成;科大訊飛翻譯機英語水平已達大學六級;依託智慧製造,寧德時代、蔚來汽車等一批獨角獸企業在智慧製造領域崛起……數字技術為經濟發展注入更多活力。研究表明,數字化程度每提高10%,人均GDP(國內生産總值)增長0.5%至0.62%。依託數字革命,工業機器人、無人機、智慧健康養老等領域涌現了一批新增長點,消費、生産市場呈現強勁增長勢頭。

隨著數字經濟發展深化,眾多領域開發出了一批大數據的典型應用,不斷改造提升傳統産業,促進工業互聯網、工業大數據、工業雲協同發展,推動實體經濟轉型升級。

數字經濟是工業經濟的升級。如何用大數據促進製造業的融合發展,解決製造業質量、效率、研發的問題?“通過工業化和信息化的深度融合,完成個性化定制、按需製造、資源有效分配、跨地域跨行業的協調生産,開發出各種各樣的應用,就可以帶動製造業轉型升級。”國家工業信息安全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何小龍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表示。

如何實現實體經濟與數字經濟深度融合?復旦大學管理學院教授駱品亮建議,要營造一個促進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慧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的生態環境。政府除了進行産業規劃、組織對共性和關鍵性前沿技術進行突破創新外,還需要對産業技術標準進行指導,對産業運營模式進行規制。

數字企業集聚發展

日前發佈的《大數據看數字中國的現狀與未來》顯示,中國數字經濟類企業已形成五大集聚區域,分別是京津地區(北京、天津)、長三角地區(上海、杭州、蘇州、南京、寧波等)、珠三角地區(廣州、深圳、佛山、東莞、惠州等)、成渝地區(重慶、成都)、兩湖地區(武漢、長沙)。

其中,京津地區依託北京,尤其是中關村在信息産業的領先優勢,培育了一大批數字經濟前沿科技企業,並擴散形成京津數字經濟走廊格局;長三角地區加速推進物聯網和電商等領域産業和生態的繁榮發展,是目前中國數字經濟企業集聚最多的地區;珠三角地區依託廣州、深圳等地區的基礎電子信息産業優勢,逐漸形成了數字經濟企業集聚發展的態勢;兩湖地區正加快突破智慧製造發展瓶頸,推動傳統製造業實現智慧化改造升級;成渝地區憑藉集成電路、智慧網聯汽車等核心産業發展優勢,正在重塑數字經濟新格局。

如今,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慧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已經上升到國家戰略層面。健全的政策和科學的治理對數字企業的健康發展尤為重要。國家信息中心首席信息師、分享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張新紅認為,在由傳統工業經濟向數字經濟轉型的過程中,治理工作面臨跟不上發展、模式不定型、各方利益主體矛盾突出等問題。因此,數字經濟的治理需要鼓勵創新、包容審慎,多方參與、協同治理。(記者 王萌)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石璐言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