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産業向“上”轉 人才往“下”沉——山西婁煩縣脫貧實踐調查

2018-06-03 09:38 來源: 新華社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新華社太原6月3日電 題:産業向“上”轉 人才往“下”沉——山西婁煩縣脫貧實踐調查

新華社記者于振海、馬曉媛、劉揚濤

位於呂梁山腹地的山西婁煩縣歷史悠久,生態秀麗,卻因自然條件制約深受貧困之苦,屬國家扶貧工作重點縣。近年來,該縣從産業轉型、人才引進、幹部幫扶等方面積極探索,脫貧成效顯現。

産業轉型打“底子”

“過去咱村都是種山藥蛋,土蛋蛋換點錢串串,夠個吃喝。現在不一樣了,種上了稀罕的玉露香梨,收入打了滾。”説起近兩年的變化,婁煩縣兌集溝村村民蘇玉貴笑得合不攏嘴。

地處黃土高原的婁煩縣山多坡廣,氣候冷涼,長期以來以土豆、玉米等傳統種植業為主,效益較低。近年來,當地結合自身實際發展特色農業、光伏電站、鄉村旅遊等産業,建立起多元支撐的産業結構,帶動群眾脫貧增收。

“婁煩坡梁地多,很難發展規模農業,必須以特取勝。”婁煩縣委書記薛東曉説,圍繞當地特色優勢,婁煩重點打造了中藥材、有機蔬菜、特色養殖等七個特色扶貧産業,推動形成“山地中藥材、平川有機菜、溝壑經濟林、坡地小雜糧、點上牛羊菇、面上優質薯”的扶貧産業格局,帶動貧困戶戶均增收3000多元。

光伏産業是婁煩扶貧的另一大亮點。去年該縣爭取到了86.88兆瓦光伏扶貧電站指標,計劃今年6月底前全部建成入網,屆時光伏産業將覆蓋全縣119個貧困村,預計年收益可達5000萬元,保障貧困戶戶均增收3000元以上。

生態良好的婁煩縣還將旅遊業作為重要發展方向,圍繞雲頂山、汾河水庫、高君宇故居等旅遊資源,規劃了5條旅遊線路,打造了宇辰孔雀小鎮、花果山生態園等26個示範景點,去年共接待遊客9.2萬餘人次。“今後婁煩將成為省城太原的‘後花園’。”婁煩縣委宣傳部長任同珍説。

人才引進補“短板”

“秋剪促壯、春剪治旺、冬剪傷流……”在婁煩縣杜交曲鎮核桃種植戶中間,流傳著一首順口溜,這是大學生牛艷麗編的核桃修剪口訣。去年,山西農業大學果樹學專業畢業的牛艷麗經過招考來到杜交曲鎮,發現當地核桃種植還存在不少問題,便與農戶、農技員、專家反復探討,幫著改進了核桃管理方式。“這小娃娃頂大事嘞!”農戶們説。

牛艷麗是婁煩縣去年引進的147名專業人才中的一個。為解決婁煩縣在脫貧攻堅中專業人才緊缺的問題,太原市去年採取財政轉移支付的方式為婁煩縣招聘教育、衛生、農技專業人才147名。

“去年這20多個年輕人進了咱醫院,學歷高、素質高,各科室都喜歡,不出幾年就能成為醫院骨幹。”婁煩縣人民醫院院長段天保説,作為全縣健康扶貧的主力,縣人民醫院人才短缺現象突出,而這次引進的2/3是本科學歷,能大大提高醫院的醫療水平和服務能力。

在招聘外來專業人才的同時,婁煩縣還加快本土人才引進步伐,目前已有426人回鄉創業。為讓人才留得住,婁煩還出臺措施優化人才發展環境,如建立縣鄉黨委聯絡服務人才制度、在縣政務大廳專設人才服務窗口、在推薦縣鄉兩級“兩代表一委員”時向本土優秀返鄉人才傾斜等。

原本在外搞個體經營的“80後”郭奮生回鄉後,瞄準農産品加工銷售和鄉村旅遊産業,成立雲昇昌專業合作社,以“合作社+貧困戶”模式吸納貧困群眾入股分紅、打工就業。郭奮生介紹説,目前合作社年均用工203人次,可幫扶貧困戶235戶,戶均增收1500元。

幹部返鄉架“橋梁”

為了充分發揮組織優勢,婁煩縣還創新機制,開展以返鄉幹部為主體的駐村幫扶活動,736名機關幹部“各回各村”,包産業、包脫貧、包黨建、包穩定,目前全縣已實現119個貧困村返鄉幹部全覆蓋。

少小離家老大回,返鄉幫扶機制進一步激發起幹部投身脫貧攻堅的熱情。“從農村出來的幹部都有故土情結,都想為家鄉做點事,回村後幹事的動力更足了,也更有壓力了,覺得工作一定得幹好,否則對不起父老鄉親。”婁煩縣政協主席武潤生説。

返鄉幹部成為貧困村發展産業、脫貧致富的參謀助手。婁煩縣市場與質監局局長曹文傑説,幹部們一回村就開了大會,交通局的談修路,林業局的談經濟林管理,都給村裏出主意、想辦法,氣氛熱烈。目前,返鄉幹部共協調脫貧項目85個,引進脫貧資金630萬元。

“很多扶貧政策,鄉鎮幹部講不一定管用,但是返鄉幹部群眾都認識,他一講群眾就相信了。”婁煩縣住建局局長劉有安説,通過返鄉幹部的政策宣講,不少群眾的內生動力被激發出來,利用扶貧政策走上了致富路。

返鄉幹部還成了村裏的糾紛調解員。婁煩縣杜交曲鎮黨委副書記、鎮長李青華説,去年正逢村委換屆,一些村子因為種種矛盾出現上訪情況,返鄉幹部利用人頭熟村情熟的優勢,通過上門做工作、請村中有威望的老人出面協調等辦法,把家族矛盾、派系矛盾化解,為脫貧攻堅創造了穩定環境。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朱英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