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脫貧,激活腳下的土地

2018-06-05 07:41 來源: 人民日報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扶貧像酵母一樣,既改變了貧困現狀,更振奮了農民的精氣神

“從今年開始,要著手謀劃上市的事情,我們有信心!”最近在貴州省三穗縣臺烈鎮頗洞村採訪時,村支書吳富才的這句話,讓筆者頗為震撼。如果把日曆往回翻個三年五載,那時的頗洞村道路不通、只種玉米,農民還處於土裏刨食、靠天吃飯的貧困之中。今天,一個偏遠的小山村、一群“泥腿子”組成的公司、一位文化程度不高的村幹部,竟然開始思考上市的問題,精準扶貧的“杠桿效應”令人欣喜。

黨的十八大以來,各種惠農政策密集出臺,脫貧攻堅持續發力,農村正在發生一場深刻變革。這幾年,頗洞村已經建起12支建築隊、一個農業産業科研示範園基地、一個國家3A級休閒觀光旅遊景區、一個現代高效農業示範園區、一個熱帶植物館,村集體資産達到6000多萬元。最重要的是,農村正涌現出一批思想解放、眼界開闊、一專多能的帶頭人,這些被扶貧點燃了發展激情的“新農民”,展現出新時代的新面貌、新風采、新精神。不能再用老眼光來看當代農民,精準扶貧像酵母一樣,既改變了貧困現狀,更振奮了貧困戶乃至更多農民的精氣神。

過去,“寧願苦熬,不願苦幹”的思想在貴州貧困山村根深蒂固。石漠化地貌,多少年來只能種玉米;土層薄又缺水,下再大功夫畝産都一樣;即便種出好山貨,溝壑縱橫賣給誰……惡劣的自然條件,在脫貧致富的道路上設下一塊塊攔路石,也消磨著村民的鬥志。更有甚者,曾有地方發母羊給貧困戶養殖,結果第二天便成了下酒菜。今天,這種甘於貧困的思想被改變了,貧困農戶腦子裏更多想著怎麼擺脫落後、告別貧困。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發展的基礎條件變了。這些年,農田山地被高標準改造、水庫水塘水窖留住了水,之後還將投入485億元用3年建設9.7萬公里通組路。國家一分一厘的投入,喚醒農民一點一滴的自信,化為爭分奪秒、脫貧攻堅的行動。

思想一通眼界寬,農民在脫貧路上,發現祖祖輩輩勞作的土地還有很大潛力。安順市關嶺縣板貴鄉峽谷村在一個60多度的石旮旯山上,一直以來只栽種玉米。當山坡上長出又大又甜的紅心火龍果時,村民們才意識到自己“身在山中不懂山”。今天的峽谷村,不用幹部引導,貧困農戶就自發地嘗試種花椒、種桃子、套種中藥材。一個個嘗試換來大山回饋的一個個驚喜,農民在重新認識腳下這片土地。登高望遠,村民視野更開闊,嘗到了甜頭,更看到了希望。

更大的變化,來自農民主動學習的勁頭。畢節市大方縣小屯鄉黨委書記王娟告訴記者,“以前搞個育苗培訓班,不組織吃頓飯喝點酒,都沒人願意來。”現在只要有課聽,大家都會準時準點到,學習積極性高,村民都説,“當好現代農夫,不學不行”。的確,種玉米和種火龍果不是一個樣,大棚裏種和露天種不是一回事,拿鋤頭和開農機不是差一點……牛耕人鋤正漸漸走遠,時代在進步,技術在進步,農民的專業技能也需要提升,這樣才能在脫貧路上走穩走遠。

距離2020年,已為期不遠。在國家政策的激勵下、在駐村幹部的引領下,越來越多貧困戶和農民的內生動力被激發,變被動接受扶持為主動謀求發展、變只顧自家脫貧為帶富其他貧困戶、變單打獨鬥為抱團發展,就一定能戰勝貧困、同步小康,一起走向更加幸福的明天。(記者 汪志球)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朱英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