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廣西梧州:“第一公里”惠民橋 暢通群眾出行路

2018-06-14 22:17 來源: 新華社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新華社南寧6月14日電 題:廣西梧州:“第一公里”惠民橋 暢通群眾出行路

新華社記者 劉偉、張周來、胡佳麗

位於廣西東部的梧州市擁有大小河(溪)流2000多條,過去由於相對偏遠、投入不足,處於路網末梢的不少村屯橋梁長期“缺位”,群眾運輸要繞道,過河靠擺渡,有時還要冒險涉水。梧州市從2017年開始實施“第一公里·橋”惠民工程,一年建橋320座,極大改善了農村群眾的出行條件,受到廣泛稱讚。

群眾期盼建橋解決出行難

在梧州市萬秀區夏郢鎮泗馬村,原建於20世紀70年代橫跨思良江的人行便橋,在多年前被洪水衝垮後一直未能重建,長期以來村民只能涉水過河,開車到對岸要繞道花費1個多小時。

如今思良江上新的上河坡橋已經建成,橋面寬闊平坦,附近村民再也不用經受繞道、涉水之苦。夏郢鎮交通站站長盧國權告訴記者,全鎮總共計劃修建21座橋梁,已全部提前完工,6萬多村民直接受益。

龍圩區大坡鎮新龍村群眾早年自發籌資修建的富元橋,前幾年被洪水沖毀,村民只能靠簡易木橋通行。眼下,一座投資200多萬元的新橋正在緊張施工中,不久將建成投入使用。

龍圩區委書記宋彤宇介紹,龍圩區共有46座橋列入建設計劃,去年已建成23座。“餘下部分2019年要全部建成,儘快解決群眾的出行難題。”

東安江從蒼梧縣木雙鎮西中村穿流而過,驕陽下,江邊一處橋梁施工現場機器隆隆作響。附近村民經常跑來看看,盼望著跨江橋早日落成。

西中村兩岸幾千名群眾過江長期靠擺渡,村民自家建房只能“螞蟻搬家”分批運送建材。“這是西中村歷史上第一座過江橋,我們早就盼著這一天了!”西中村村委會主任倪錦敏説。

整合力量集中攻堅

一些幹部告訴記者,過去項目、資金分散,交通、扶貧等項目難以覆蓋,村裏“一事一議”短時間內也難以解決大問題,農村不少村屯還有大量路橋空白。

梧州市專門成立了“第一公里·橋”惠民工程辦公室,整合資源、集中推進這項工程。辦公室副主任李廣平告訴記者,全市面向全部861個行政村進行了建橋實際需求的問卷調查,並組織現場核實。結果顯示,除了已有項目安排或者在建部分,全市還有大約1100座橋梁應建待建。

梧州市交通運輸局局長韋堅介紹,交通部門抽調技術人員組成專家組,嘗試就項目設計、論證等工作集體決策,不拿一分錢、共同把住質量關。岑溪市在一定支出額度以內採用簡易流程縮短採購時間。長洲區則採用一體化工程總承包模式,一次性公開招投標選取設計、施工單位,節約了大量時間。

李廣平告訴記者,截至目前全市已籌集建設資金9500多萬元,其中群眾自籌、社會支持和企業幫扶資金900多萬元。

“惠民橋”建到了群眾心坎上

2017年,梧州市共完成新建改造農村橋梁320座,遠超年初163座的計劃任務,200多個村屯100多萬人口因此受益,當地群眾紛紛為這一惠民舉措點讚。

西中村過江橋開工當天,群眾特意請來獅隊舞獅慶祝,村裏還發動捐款40多萬元。新龍村自發籌集4萬多元,支持完善橋頭河堤等配套建設。在不少村屯,但凡修橋要佔田佔地,涉及的農戶紛紛主動讓地。

“建這些橋群眾特別歡迎支持,因為這項工作確實做到群眾心坎上了,”梧州市委常委、副市長黃振饒説,“想想群眾出門要涉水,過河要擺渡,開車要繞路,該有多煩心!”

按計劃,到2020年梧州市要完成全部約1100座農村橋梁的修建改造。梧州市委書記全桂壽表示,修好了橋還要連上道路,今年梧州市進一步將原有工程升級為“第一公里·路橋”惠民工程,繼續統籌解決好農村群眾出行的“第一公里”難題。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劉楊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