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寧夏紅寺堡:走過荒蕪生綠洲

2018-07-26 09:51 來源: 新華社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新華社銀川7月26日電(記者 于瑤)地處寧夏中部的紅寺堡區曾經是生態十分脆弱、荒漠化嚴重的地帶。作為全國最大的生態扶貧移民集中區,20年來,這裡經歷了從一片荒蕪到林網如織、風光旖旎的生態嬗變,成為西北乾旱帶上的一顆綠色明珠。

在紅寺堡城北,一道10萬畝的生態屏障巍然挺立,頑強阻隔風沙侵蝕。站在綠樹成蔭的生態公園頂端,鬱鬱蔥蔥的林帶向遠方延伸,一株株雲杉、國槐、新疆楊長勢喜人,面積400多畝的紫光湖波光瀲艷,不時傳來喜鵲的叫聲。

“紅寺堡東、南、西邊都有村莊,唯獨北邊是荒漠,城北防護林體系的建成,有效減弱了城區的風力。”紅寺堡區林業局林綜中心主任梁寶銀給記者詳細介紹生態防護林的構成,近處的是生態林,遠處的是苗圃,更遠處的是經果林……

這位從事生態建設近20年的林業人,見證了紅寺堡“沙丘起高樓,荒漠變綠洲”的翻天覆地的變化。“20年前,這裡曾是一片森林覆蓋率不足5%的不毛之地,荒山裸露,連只麻雀都難找,每年沙塵暴達20多次,真的是‘一碗麵裏半碗沙’。”梁寶銀回憶道。

地處毛烏素沙地前緣的紅寺堡,年降雨量不足300毫米,蒸發量卻超過2000毫米,2000多平方公里戈壁沙丘縱橫,一度成為軍事訓練靶場。1998年,黃河水淌進這片沉睡的土地,生活在“苦甲天下”的寧夏南部山區23萬名各族群眾遷移至此,形成了我國規模最大的生態扶貧移民開發區。

沒有哪個地方像紅寺堡那樣迫切,需要種出一片綠來。為了改變脆弱的生態環境,當地以“生態立區”為發展戰略目標,按照“南保水土北治沙,揚黃灌區林網化”的思路,大力推進灌區綠化,加快生態林業建設和森林資源保護,構築綠色屏障。

“其他地方是人造天養,紅寺堡是人造人養,生態建設成本高,但我們一直堅持不懈。2010年以來,年均投入過億元作為林業建設資金。”紅寺堡區委書記丁建成説。

紅寺堡堅持“宜林則林、宜封則封、封旱並舉”原則,全方位推進“山、田、路、林、渠”五位一體綜合治理。截至去年底,累計完成人工造林124萬畝,封山育林面積34萬畝,開展補植造林15萬畝,累計保存林地面積105萬畝,城市綠化率、綠化覆蓋率和城區人均公共綠地分別達到35%、39%和27.5平方米,生態環境持續改善。

除了夯實綠色屏障,紅寺堡克服水資源制約,發展葡萄、枸杞、黃花菜等特色産業。特別是優勢産業葡萄不斷推進“全産業鏈”發展,目前已培育形成東方裕興等40多個葡萄酒品牌,年生産葡萄酒900多萬瓶,産值達4.5億元。

走在羅山腳下,眼前平疇沃野、阡陌縱橫的葡萄架令人心曠神怡。高效節水的經果林産業不僅扮靚了紅寺堡荒涼的土地,也撐起了當地群眾致富的無限期望。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石璐言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