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緣何基礎貨幣下降流動性卻合理充裕?央行報告詳解“矛盾”現象

2018-08-11 19:37 來源: 新華社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新華社北京8月11日電 題:緣何基礎貨幣下降流動性卻合理充裕?央行報告詳解“矛盾”現象

新華社記者 吳雨

6月末,我國基礎貨幣較年初減少了3400億元,但銀行體系流動性保持合理充裕。如何看待基礎貨幣下降與流動性合理充裕這看似矛盾的現象呢?日前,中國人民銀行在第二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中對此進行了解釋。

2018年以來,中國人民銀行先後三次定向降準,並增加中期借貸便利(MLF)投放,增大中長期流動性供應,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但與此同時,6月末,我國基礎貨幣較年初則減少了3400億元。

為何基礎貨幣下降流動性卻能夠保持合理充裕?人民銀行發佈的報告認為,我國基礎貨幣並不等同於銀行體系流動性。隨著貨幣政策調控框架從數量型為主向價格型為主逐步轉型,觀察銀行體系流動性宜從“量”“價”兩方面著手。

據介紹,基礎貨幣包括現金、法定存款準備金和超額存款準備金,其中法定存款準備金是交存央行並被凍結的,只有超額存款準備金才可由商業銀行用於支付清算並支持資産擴張,構成所謂的銀行體系流動性。

數據顯示,6月末,我國金融機構超額準備金率為1.7%,較3月末高0.4個百分點,較上年同期高0.3個百分點。可見,上半年,我國銀行體系流動性保持合理充裕。

業內人士表示,多數貨幣政策操作會對基礎貨幣和流動性産生同向影響。比如,當中央銀行通過公開市場操作、再貸款、再貼現以及資産購買等方式投放流動性時,基礎貨幣和超額準備金會同步增加,央行資産負債表出現“擴表”;反之,當中央銀行通過上述貨幣政策工具回收流動性時,基礎貨幣和超額準備金則會同步減少,央行資産負債表相應“縮表”。

不過,調整法定存款準備金率會對基礎貨幣和流動性産生不同影響。央行報告稱,當中央銀行下調法定存款準備金率時,部分法定準備金會釋放為超額準備金,靜態看這只影響基礎貨幣的結構,而不影響基礎貨幣的總量,但同時銀行體系流動性則是增加的,由此金融機構的資産擴張能力增強。

人民銀行表示,不少發達經濟體法定存款準備金率相對較低,因此其基礎貨幣數量基本等同於銀行體系流動性。但相較于發達經濟體而言,我國法定存款準備金率相對較高,人民銀行降準後雖然會出現基礎貨幣減少,但該操作通常具有擴張的效應。

4月人民銀行下調部分金融機構存款準備金率並置換其借用的MLF。報告稱,下調存款準備金率1個百分點,並不改變基礎貨幣總量,只是一部分法定準備金轉換成超額準備金,由此會增加約1.3萬億元的超額準備金;而降準後商業銀行用降準資金來償還9000億元MLF,會使基礎貨幣和超額準備金同步減少9000億元。上述操作完成後,雖然基礎貨幣減少了9000億元,但銀行體系流動性實際上凈增加約4000億元。

除貨幣政策操作外,春節前提現、財政存款變動等其他因素也會對基礎貨幣和銀行體系流動性産生影響,月度間的波動可能會相對較大,但對全年整體影響有限。

報告指出,隨著貨幣政策調控框架從數量型為主向價格型為主逐步轉型,觀察銀行體系流動性宜從“量”“價”兩方面著手。從“量”上要看銀行體系超額準備金水平,而不是簡單看基礎貨幣數量;從“價”上要看貨幣市場利率尤其是銀行間的資金價格。

2018年以來,我國貨幣市場利率穩中有降,6月份同業拆借和質押式回購加權平均利率分別為2.73%和2.89%,較上年12月份分別下降0.18個和0.22個百分點;銀行間市場存款類機構以利率債為質押的7天期回購利率(DR007)從上年末2.9%左右下降到7月末的2.6%左右。

報告認為,隨著金融創新和金融市場深化發展,價格型指標將更趨重要。應當説,目前銀行體系流動性是合理充裕的。

央行表示,下半年將繼續保持貨幣政策的穩健中性,把好貨幣供給總閘門。靈活運用多種貨幣政策工具組合,合理安排工具搭配和操作節奏,加強前瞻性預調微調,維護流動性合理充裕,保持適度的社會融資規模,把握好穩增長、調結構、防風險之間的平衡。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吳嘯浪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